姚婷
我喜歡“月牙船”(班級名字),一個學期結束了,我也該用筆記下我和“月牙船”的那些事兒了。
第三只耳朵
開學第一天,一個媽媽久久站在教室外面,默默地看著,眼神里透著淡淡的憂傷,于是我走過去和她溝通。原來她的孩子在一(9)班“月牙船”,名字叫小俊。小俊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他需要借助人工耳蝸才能聽到聲音。媽媽特別擔心他受到同學的排擠,也擔心小朋友碰到他的耳朵。我安慰這位媽媽:“您先回家,我會幫助他的!”送走了這位媽媽,我就開始思考:如何讓這個孩子融入班級?如何讓其他孩子不碰他的小耳朵?
我開始暗暗關注這個孩子,并用手機拍下他學習和午休時的照片,做成PPT。一天,我走進教室,讓孩子們從書包里拿出語文書放在課桌上,但是不能用手。孩子嘀咕:“沒有手,干什么都麻煩,真的很困難。”我順勢問:“那我們應該怎樣面對身邊的殘疾人呢?”我借機播放小俊的照片,放大小俊的優點,讓孩子去認識他的第三只耳朵。我告訴孩子們,這只耳朵不能摸,一旦損壞,小俊就聽不到任何聲音。
一個學期下來,沒有接到小俊的任何投訴,孩子們在“月牙船”生活得十分開心。
感恩的糖果
圣誕節前夕,有位熱心的家長給孩子們送來了糖果。以往我會直接發給孩子們,但是這次不同,我很好地利用了這盒糖,讓孩子們學會感恩。周三道德和法治課的第一個環節:擁抱溫暖。我讓學生主動和組內的成員握手,感受溫暖,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二個環節:每人兩顆糖果,送給你最想感謝的人,還要說出感謝的理由。
孩子們暢所欲言,就連平時課堂上沉默寡言的正杰、劍睿、思予都高高舉起小手想要表達,他們想要感謝的人似乎很多。正在這個時候,一個聲音傳來:“我想送給老師。”我問:“那我采訪一下這位同學,你感謝老師的原因是什么?”許多孩子一起說:“老師,您辛苦了!每天站著給我們上課。”
第三個環節:互送糖果。子康第一個跑上前送給我。接著,陸陸續續近二十個孩子把糖果送給了我。其實也有些孩子很難抉擇,因為手里只有兩顆糖。看到仁軒一直盯著手里的糖果,很是猶豫,我走上前去,聽到孩子低聲說:“我想送給姐姐、爺爺、爸爸、媽媽,我也想送給您,可是只有兩顆。”我摸著他的頭,輕輕告訴他:“我知道你想要送的人很多,你都很愛他們,你聽聽你的心最想送給誰,就把它送給誰!”坐在旁邊的夢琪一聽我這么說,高興地說:“我想到辦法了,把糖果分成4份,這樣就可以送更多人了。”
第三節課下課,我剛一走進教室,平時就很黏我的聞謙湊到我跟前小聲說:“姚老師,我實在忍不住了,可不可以吃一顆?”我憋住笑,一本正經地說:“那你不送給最想感謝的人了?”他吐吐舌頭跑了。第四節課下課,我問聞謙:“是不是還想著吃糖果呀?不過,如果你能找到一個感謝自己的理由,其實也可以吃。”“那我要感謝自己,現在不用媽媽喂飯了。”他說完興奮地吃了一顆糖果。
我把這節課記錄下來,取名為“感恩的糖果”,在微課掌上通與家長們一起分享,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我和孩子們在語文課上走進“三味書屋”,在品德體驗課上參觀學校的新變化,一起去操場上找含羞草……
在全人課程的理念下,很多孩子發生了改變,我也因此收獲著幸福。我深信,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美好的教育已經發生。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