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彤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受疫情影響,不少地區農副產品滯銷,給當地群眾如期脫貧增添了額外壓力。為了疏通這些銷售堵點,不少地方官員化身“網紅”直播帶貨,開賣農副產品,宣傳當地特色,提振群眾信心,效果立竿見影,不僅鼓了百姓過日子的錢袋子,也直了他們奔小康的腰桿子。
“網紅”+“直播”已成互聯網營銷標配,農村電商自然也不例外。地方官變身“網紅”,為自家農產品站臺,可信度陡然而增。接連出鏡的市長、縣長們創下的一個個“秒速帶貨”新紀錄,雄辯地證明了這種與時俱進的“觸網”營銷手段的非凡作用,一位網友的點贊被認為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直播間里縣長的樣子,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樣子。”
鎮長、縣長乃至市長、省長爭相“代言”土特產,一些貧困縣的縣長更是將辦公室挪到直播間,借助強大的互聯網平臺,在田間瓜地現場直播,從精準扶貧的小切口導入,用樸實的語言傳遞著真摯的情感,用務實的行動宣示著脫貧的決心。他們將自己的工作靶向鎖定在實現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上,將權為民所用的執政理念和以上率下的示范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凸顯了新時代官員的勇氣擔當和創新精神。
官員帶貨,出鏡吆喝,這從幕后到臺前的一步,邁得其實并不輕松,不少“代言人”都是打消了思想顧慮、克服了心理障礙,才最終出現在攝像機前,支撐他們登上互聯網營銷平臺的是初心,是使命,是“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官員“代言”土特產,為的是讓好酒走出深巷,替當地名特優新產品廣而告之。當官員依托電商激活銷售、助力經濟成為一種新常態后,他們的出鏡帶貨會長時間保持著高關注度和高成功率,這就要求官員們在直播前一定做好功課,做細功課,確保直播時言之有物,重點突出,直擊爆點。除了要有事前的扎實預習外,事后的細致復盤也必不可少。
在官員上陣緩一時之急、紓一時之困后,土特產的營銷重任,還應交還市場之手。
對于官員而言,“代言”土特產,除了盡快切換到互聯網思維,掌握網絡溝通方式外,更為重要的是,必須確保“代言”產品確實品質過硬、服務一流,確實在當地產業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符合地區長遠發展規劃,因為從表面上看,官員帶貨賣的是一時之土特產品,實際上暗含著這一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之方策,如果缺乏統籌、粗放發展,勢必難成布局科學、比重合理的良好架構;如果無法形成互補性強的一鄉一策、一村一品局面,不但難以彰顯規模、特色和銜接優勢,還會導致千人一面式的內耗自損。
另外需要時刻清醒認識到的是,官員帶貨之所以異常火爆,固然有直達用戶的快捷、省去中間環節的實惠、眼見為實的踏實以及土特產加民俗文化產生的化學反應等因素,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有政府的強大背景作為背書,屬于典型的公信力營銷。“特產可以是傳統的,官員必須是現代的”,這種評價肯定的是帶貨官員的為民情懷和解難能力,但從區域長遠健康發展角度來看,在官員上陣緩一時之急、紓一時之困后,土特產的營銷重任,還應交還市場之手,而政府需要下大力解決的,是如何營造高效、健康、有序的土特產品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環境,在嚴管食材綠色、生產環保的前提下,簡政放權,服務到位,最終憑借誠信經營與過硬品質擦亮地區農副產品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