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登瑤族鄉位于田東縣南部大石山區,是這個縣唯一一個民族鄉。作登瑤山山高路險,遠遠望去,云在山頂繞,路在山腰行。過去雖有村級公路修到村里,但是路基差,路面全是石塊泥土,只有極少數村能走越野車,還得本地司機才敢開上去。不能開車上去,就只能步行,一個村怎么也得走兩三個小時,來回差不多一天了。
聽說作登瑤山經過多年的改造,如今環境變得好多了,我們幾個曾經的同事就想一起進山去看看,來個瑤山一日游。于是約好星期天自駕游作登瑤山,看看一日之內能感受到什么變化。
由韋生開車引路,從南面的一個村進入,我們出發向北駛去。這次一日游能游幾個村?韋生對我們說,不停地走,可以游完整個瑤鄉的村莊。韋生是當地瑤鄉人,且剛離開那兒不久,熟悉情況,但他的話還是嚇了我一跳。過去一天也就走一個村,雖說時下早已村村通公路,不過村屯與村屯全都連接起來,我還是覺得不可思議。韋生看我有點猶豫,就對我說:“全是村級水泥路,路面很好,你就放心吧。我們且游且看,游到哪兒算哪兒。”
山還是那個山,路還是盤在山腰上,只是較之過去,路基堅實,路面平坦,比一般村級道路的路面要寬闊一些。
久不去瑤山的人,對山里的印象可能還會停留在光禿禿的山坳里,錯落而建的零零星星的小瓦房甚至茅草房。其實經過多年的扶貧,瑤山已經發生不小的變化,卻沒想到變化那么大。進村上第一個坡,在一個拐彎路段,就看到山坳的一塊平地上有幾排房舍橫在那里,房舍前一群野豬像是在那里嬉戲。韋生把車停下,讓我們下車觀看。原來房舍周邊還環繞著一條水泥路,像是一條跑道。
韋生向我們介紹說,這是當地一位養殖能手辦的野豬養殖場,放養了一百多頭野豬。環繞養豬場的那條水泥路是野豬運動的“跑道”。讓野豬“跑步”,它們的肉質會更結實,更好吃。這種經常“鍛煉”的野豬,早已遠近聞名。
我們一路走一路看,最讓人感慨的是瑤山的植被恢復得很好。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功績。作登瑤族鄉是田東縣一個特困鄉鎮,瑤族群眾多在大石山上安家,靠山吃山,過去瑤族群眾吃用全在這大石山里,開荒,砍伐,養山羊,把山弄得光禿禿的,石漠化非常嚴重,后來有了精準扶貧,情況大為改觀。不具備生存條件的地方就實行易地搬遷,把群眾往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安置;不用易地安置的地方則有計劃地圈養山羊,供給煤氣,搞綠色開發。不出幾年,瑤山就恢復了植被,滿山翠綠,啼鳥啁啾。
往北行去,途經一個村屯,忽聞嗩吶聲和鞭炮聲從遠處傳來。韋生興奮地說:“今天有喜事,我們進去看看。”

循聲進入一個叫定略的村屯,在一幢樓房前,幾個嗩吶手吹得正歡,鞭炮煙霧尚未散盡,人進人出,熱鬧非凡。
韋生下車前去探訪,回來告訴我們,這家人正在為老母親做壽,準備宴席。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碰上了就不能走,這是當地的習俗。
這一戶人家有三個兒子,三棟房子一字排開,都是三層,第一間是大兒子的,祝壽儀式正是在大兒子這棟房子的前廳舉行。廳里播放著祝壽的音樂,許多菜品擺在一條長桌上。老壽星身著紅色衣衫,端坐于廳堂正中。一個師爺模樣的人口中念念有詞,引領這家子孫由大到小,輪番向老壽星跪拜,報答養育之恩。
這個儀式足足有一小時之久。我不敢妄自揣測這樣一個儀式有些什么意義,但是它卻令人感動。
接下來宴席正式開始。廳里廳外,不下五六桌,菜品有雞鴨魚羊豬肉,做法有白切、燒烤、燜炒,好不豐盛。我們不便久留,灌了幾杯玉米酒之后就匆匆告辭。
我對這整個祝壽儀式的觀感,除了那個感恩的跪拜,還有菜品的多樣化。
過去瑤家人在吃上面做法比較單調,把食物煮熟就行,少放或者不放作料,有人把這樣的食物稱之為“原汁原味”。我認為這樣的食物與美食是有距離的,“原汁原味說”未免太過于牽強。說實在的,以前在瑤山吃東西,食材都很好,原生態,可總是白水煮,最多也只放些姜酒鹽油,我不認為很好,特別是雞鴨豬羊肉,這樣煮出來多少都會有點腥膻之味。生活水準不高時,自然覺得好吃;生活好了,在外面見識多了,感覺就會不一樣。
隨著瑤山環境的不斷改變,瑤族群眾的吃喝也講究起來,由吃飽逐漸向吃好轉變。前不久我參加作登瑤族鄉的布努節活動,他們就專門開設一條美食街,美食攤上,食物多樣化,由過去單純的白水煮變得五花八門。雞不再只是白斬,還有燒雞、鹽焗雞、燜雞;鴨有烤鴨、冰梅鴨、醉鴨和燜鴨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瑤山養的一種旱鴨——在山上養鴨,因為沒水塘,鴨子養在旱地,只有下雨時才能戲水,所以叫作旱鴨。旱鴨從小喂玉米長大,鴨皮金黃,皮下是一層厚厚的黃油。過去瑤族人家不會做烤鴨,只會白斬,這種鴨做白斬太肥了,不是所有人都愛吃。我在布努節上看到用這種鴨做成的烤鴨,味道特別香。除了雞鴨,豬肉、羊肉也一樣,有燜有煮有炒,還有烤羊烤豬,多種多樣,可見作登瑤族鄉人民的烹飪與飲食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什么是生活質量?生活質量從日常的烹飪與飲食就可以看出來。如果久不久才有一次肉吃,煮熟了就好,還談什么烹飪方法。只有物質豐富了,才能夠從容下廚,不斷變換菜的花樣。我在瑤鄉布努節上看到的美食,以及在這次壽宴上看到的菜品,就足以印證這一點。
出門時才注意到,原來入屯的這條水泥路還有限速帶呢,路旁立著一塊牌:限速5公里。是標準的那種牌子,不是自立的。在屯級道路設限速帶,我還是頭一回看見。
不知不覺中,我們就走過四個村,雖是走馬觀花,卻感觸良多,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村民的住房,也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前瑤家人的住房被稱為“五面透風”:四面用木柴搭圍,頂上蓋茅草,地面鋪木板,木板底下是牛羊圈。這樣的房不暖和也不衛生。后來也進行過一些改造,但多是茅草房改為瓦房。這次我們游瑤山,所經過的七八個村屯已不見一間瓦房,更別說茅草房了。看到的多是磚混結構的樓房。另外,瑤山的村屯道路,比起我到過的不少地方,也都要好一些。
瑤山一日游,在驚嘆瑤鄉現代化面貌的同時,我深深地感受到祖國的繁榮強大。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簡介:羅里寧,瑤族,廣西田東縣人。作品散見于《右江日報》《百色早報》《百色文藝》《河源日報》《河源晚報》《勞動者報》及光明網、中國作家網、作家網等報刊和網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