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教學必須在明確的目標引導下進行,小學閱讀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發展個性,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后面都會安排一個課后資料小卡片,有的是作者介紹,有的是作品介紹,或者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一些知識。教材編寫者安排這部分內容,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解讀課文,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就目前的閱讀教學來看,許多教師忽略了這一部分內容,偶有教師注意到這些課后資料卡,也只是一筆帶過,沒能帶領學生走進課后資料卡,深入研究這些內容。那么,在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如何挖掘這些內容,助力學生的閱讀,以發揮其最大功效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巧用課后資料卡,激活閱讀動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需要一定的內動力才能完成,這份內動力就是學習興趣;而這種興趣光靠外界的力量是很難達成的,需要從人文性著手,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動力。課后資料卡中的內容,往往與課文內容具有很大的關聯性,我們可以利用資料卡中的內容,創造一個與課文內容相符或者相近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帶著一種樂學、想學的心理,悄無聲息地走進課文學習之中,讓學生自主產生一種閱讀內動力,形成閱讀期待,以期更好投入到閱讀學習之中。
在教學部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景陽岡》這一課時,課后有一個資料卡,是介紹《水滸傳》內容的,其中有許多地方都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比如,說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那么學生就會想,農民是如何起義的,就會對這本書產生興趣。又說這本書“成功塑造了108位英雄好漢的形象”,學生的年齡特征使得他們對英雄好漢具有非常強的崇拜之情,容易產生了解這些英雄好漢故事的強烈愿望。如果我們把這108位好漢的外號再加上,那就更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了。這樣的教學,就把學生的閱讀興趣給激發了出來。這種興趣是持久的,因為學生雖然通過閱讀課文了解了武松的點滴事跡,但是對于其他100多位好漢卻不知道,這樣就會把學生帶入整本書的閱讀中。這也正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讓學生達到的“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的目標。
二、巧用課后資料卡,豐富閱讀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遍喿x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梢钥闯?,閱讀教學中,要努力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所以僅依靠教材中的幾十篇課文是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閱讀需要的。那么,如何來擴大閱讀量,學生閱讀什么、怎么閱讀卻又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而課后資料卡中的閱讀提示,給我們提供了許多閱讀材料,所涉及的閱讀內容也比較廣泛,有的內容是為了豐富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有的是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的,還有的是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的。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課后資料卡來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讓學生對課文的解讀更豐滿,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
比如,在教學部編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時,如果我們把教學目標僅僅局限在讓學生感受作者懷念魯迅先生,懂得人生的快樂在于付出的話,那么這樣的教學目標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還要讓學生了解魯迅,走近魯迅,體會魯迅的情操,感受魯迅是一個積極投身于無產階級事業的革命者的楷模,所以我們就要引導學生重新認識魯迅。那么如何認識、了解魯迅呢?課后資料卡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拔易詯畚业囊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濒斞冈谒纳⑽脑姟兑安荨分校炎约罕扔鞒梢安?,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引導學生去閱讀散文詩《野草》,從而擴充我們的閱讀教學內容,讓學生的閱讀素養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巧用課后資料卡,延伸閱讀視野
語文課堂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幾十篇課文來完成,更要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并延伸學生的閱讀視野來完成。我們可以巧妙利用課后資料卡來組織學生的課外閱讀,延伸學生的閱讀視野,并形成閱讀技能。
比如,《月光曲》有一個課后資料卡,其中羅列了貝多芬的生平事跡以及取得的榮譽。教學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讀一讀,讓學生從更廣闊的視野來了解貝多芬;我們可以在學生對貝多芬產生濃厚的情感時,引導學生去閱讀課文,讓學生的閱讀視野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總之,課后資料卡是閱讀教學的重要資源。只有利用好這一資源,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本文思想內容,和文本產生共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由此,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與發展也得到了促進。
王 紅? ?江蘇省灌云縣九年制實驗學校,語文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