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 趙文娟
企業經營績效是一定期間范圍內企業的經營效益,是對執行企業目標有效性的評價。企業的經營績效水平和制度環境、經濟政策、經濟形勢等密切相關,就企業本身而言,資本結構特別是資產結構對經營績效有著重要影響。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著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挑戰,中國企業的經營績效呈現下滑趨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的推進下,中國企業面臨的競爭日益加劇,中國企業提高經營績效顯得尤為迫切。
隨著資產結構與企業經營相關研究的深入,已有諸多學者進行了資產結構與企業經營績效關系的研究。Flannery 和Rangan(2006)通過研究企業的資產和負債發現,企業資產結構中固定資產和存貨占比越小,相對經營績效越好。大量的理論研究表明,企業的資產結構對企業經營績效具有顯著影響。其中,不同的學者就不同行業,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存貨現狀、現金流和無形資產等對企業績效有著直接影響。吳獻中(2008)以創業型公司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了公司資產結構與企業價值的相關關系,發現流動資產比率與企業價值存在正相關作用,提出可以通過提高企業流動資產比率來提升企業經營績效。張宏麗等(2008)研究了存貨變化對經營績效的影響,指出公司的存貨計劃越好,公司經營績效越好。徐楊(2011)研究了國有企業資產結構對績效的影響,指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應收賬款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它們的增加可以直接引起企業收益的增加。唐碧榮(2013)主要研究上市公司資產結構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指出無形資產占比對盈利能力影響顯著,智力資本與盈利能力呈正相關關系。常穎等(2009)以上市公司為例研究了資產結構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指出流動資產比率對企業的績效具有正向影響,而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比率、存貨對企業經營績效具有負向影響。
企業資產形態主要分為貨幣資金、應收賬款、存貨、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結合前文分析結果,各資產形態對企業經營均有著重要影響。基于避免多重共線性的發生,本研究采用貨幣資金占比、應收賬款占比、存貨占比、固定資產占比、無形資產占比解釋上述指標。變量解釋見表1。

表1 變量說明
本文比較分析中英上市企業資產結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本文擬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方式,研究中英上市企業的資產結構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結合前文闡述的變量選擇,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如式(1):
Y=α+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μ
(1)
其中,α是常數項;βi是回歸系數,代表各解釋變量的影響程度;Y是被解釋變量,代表修正后的總資產收益率;Xi是解釋變量,分別表示貨幣資金占比、應收賬款占比、存貨占比、固定資產占比、無形資產占比;μ表示隨機誤差項。
選取中英零售行業的上市企業作為案例比較分析,共選取44家樣本企業,其中,中國樣本企業22家,英國樣本企業22家。企業名稱見表2。

表2 中英零售行業上市企業名稱
本文主要考察資產結構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所以主要采取查閱的方式獲取數據。中國上市企業的數據查閱來源主要是國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數據庫(CSMAR)。英國上市企業的數據查閱來源主要是Datastream International Ltd,同時,為了確保數據的完整性,還訪問了中英各上市企業的公司官方網站,收集各上市公司的詳細財務信息,如財務報表、現金流量表、損益表等。
對中英上市企業的資產結構和企業經營績效進行描述性統計,以比較相關差異,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3。

表3 中英上市企業資產結構和企業績效描述性統計
由表3分析可知,企業經營績效方面,英國上市企業經營績效高于中國上市企業。具體而言,英國上市企業總資產收益率的平均值為0.0498,高于中國上市企業的0.0074,并且樣本數據中總資產收益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均高于中國上市企業。資產結構方面,英國上市企業的應收賬款占比、固定資產占比、無形資產占比高于中國上市企業,而貨幣現金占比、存貨占比低于中國上市企業,結合前文分析,英國上市企業的存貨占比低于中國上市企業,而無形資產占比高于中國上市企業,所以英國上市企業的資產結構優于中國上市企業。
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中英上市企業的資產結構樣本和企業經營績效樣本分別進行回歸,模型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證明回歸結果是有效的,各樣本回歸結果見表4。

表4 回歸結果
根據回歸結果可知。對于英國樣本上市企業而言,貨幣資金占比、固定資產占比、無形資產占比對企業經營績效有正的影響,而應收賬款占比和存貨占比具有負的影響,但影響顯著的只有存貨占比和無形資產占比;對于中國樣本上市企業來說,貨幣資金占比和無形資產占比對企業經營績效有正的影響,而應收賬款占比、存貨占比和固定資產占比有負的影響,但影響顯著的也只有存貨占比和無形資產占比。
對于中英樣本上市企業,資產結構對企業經營績效具有相關性影響的均是存貨占比和無形資產占比。具體來說,英國樣本上市企業中存貨占比對企業經營績效影響顯著,相關系數為-0.4556,即影響為負,說明企業的經營績效隨著存貨占比的提高而減小,存貨占比越小,企業經營績效越高;無形資產占比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極其顯著,相關系數為0.6608,即影響為正,說明企業的經營績效隨著無形資產占比的提高而增大,無形資產占比越大,企業經營績效越高。同理,中國樣本上市企業中的存貨占比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為負,相關系數為-0.0484,但和英國樣本上市企業不同的是極其顯著;無形資產占比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為正,相關系數為0.2748,同英國樣本上市企業一樣極其顯著。
比較中英樣本上市企業,英國上市企業的存貨占比低于中國上市企業,而存貨占比越低,企業經營績效越高,所以英國上市企業的存貨占比優于中國上市企業,這是導致英國上市企業經營績效高于中國上市企業經營績效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樣,英國上市企業的無形資產占比高于中國上市企業,而無形資產占比越高,企業經營績效越高,所以英國上市企業的無形資產優于中國上市企業,這是英國上市企業經營績效高于中國上市企業經營績效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總體而言,正是因為英國上市企業資產結構中的存貨占比和無形資產占比優于中國上市企業,所以英國上市企業的經營績效更好。
英國上市企業的應收賬款占比、固定資產占比、無形資產占比高于中國的上市企業,而貨幣現金占比、存貨占比低于中國的上市企業;中英上市企業資產結構中的存貨占比、無形資產占比對經營績效均有顯著影響;英國上市企業的資產結構管理在存貨占比和無形資產占比兩個方面優于中國上市企業,這也是英國上市企業經營績效高于中國企業的主要原因。借鑒英國上市企業的相關經驗,本文從存貨優化和無形資產優化兩個方面給予相關建議。
中英上市企業存貨現狀對比發現,英國上市企業的存貨占比低于中國上市企業,這是英國上市企業經營績效高于中國上市企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借鑒英國經驗,中國企業應當重視存貨管理,必須將加強存貨管理提到日程上來,有目的地進行存貨管理,以降低企業的存貨成本,提升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經營績效。
1.建立存貨管理制度。企業應建立起科學高效的存貨管理制度,并隨著企業的發展對制度進行不斷地完善。一方面,企業可以參照歷史數據,結合實際情況,分解存貨資金計劃指標給企業各相關職能部門進行管理;另一方面,企業根據自身的情況,采用適合于本企業的存貨存量,并可以借助準確的預測和協同供應鏈來最大限度地降低庫存。
2.完善存貨管理方式。企業可以考慮引進“零存貨管理”和“企業資源計劃”等先進的存貨管理模式,采用“零存貨管理”對庫存進行數字化管理,使決策層在調配資源、落實產供銷平衡上獲得充分依據,及時保證存貨的流通與更新;采用“企業資源計劃”使企業的貨物流通實現扁平化管理,有效地提高流通效率,從而大大提高存貨的周轉率,提高存貨管理的效率。
3.實施存貨采銷措施。采銷措施包括存貨采購和存貨銷售,在存貨采購方面,要逐漸形成集中采購的制度,提高行動效率,要求各個部門應積極配合協調,減少企業存貨的采購成本;在存貨銷售方面,企業應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渠道,特別是線上銷售,可以拓展銷貨渠道,成為電子供貨商,在保障質量的情況下,加快存貨的銷售,降低庫存成本。
4.建立存貨預警機制。企業應結合自身行業的特點,估算出最佳存貨量,在具體操作中,企業應當根據市場因素和政府的政策變化,設置相對合適的庫存比例,并且確定上限和下限,當庫存比率高于上限或者低于下限時,及時采用完備的應急方案,以降低庫存問題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
中英上市企業無形資產現狀對比發現,英國上市企業的無形資產占比低于中國上市企業,這是英國上市企業經營績效高于中國上市企業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借鑒英國經驗,中國企業應當重視無形資產管理,加強無形資產對中國企業經營績效的積極作用。
1.重視無形資產質量提高。無形資產質量對企業經營效率有著重要貢獻,企業應當重視對現有無形資產管理和配置。重點關注創新人才這一無形資產,努力塑造新型的企業文化,通過創新氛圍培養內部員工的創造性思維,吸引外部創新人才的加入,最終依靠人才取勝,提高企業經營績效。
2.加強無形資產的內部核算。加強無形資產的內部核算管理,調整和優化上市公司無形資產結構,挖掘無形資產的價值創造潛力。上市公司應當克服無形資產管理的困難,加強對無形資產的價值確認,確保無形資產的保值增值,盡量擴大無形資產的使用范圍來增加其收益。
3.建立無形資產評估制度。無形資產評估對無形資產作用的發揮有著重要意義,企業應當建立和完善評估機制。一方面可以委托外部專業機構針對企業實際情況開發全環節的評估制度;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內部評估小組定期對無形資產進行有效鑒定和評估。
4.加強無形資產的投資管理。無形資產投資是增加企業效益的重要環節,企業應當加強對無形資產項目的可行性分析,一方面成立專門的項目管理小組,監督管理無形資產的投資;另一方面針對企業的管理、技術、品牌、營銷等無形資產進行資本化運作,提高企業價值增值,最終實現企業整體價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