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聶恒卓 ,卜秀梅 ,劉 曼
(1.遼寧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847;2.遼寧中醫藥大學杏林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近年來隨著傳染病疾病譜的變化,一些經典傳染病發病率已明顯降低,新發傳染病臨床資料較少,強傳染性疾病缺少臨床見習與示教病例,紙質教材內容更新滯后,導致學生對傳染病認識不足,思維受限,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效果欠佳[1]。
立體化教材是在傳統紙質教材基礎上,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教學資源與教學服務進行多形態、多媒介、多層次、多用途整合的配套教學出版物的集合[2]。目前,我國已有部分醫學課程進行了立體化教材建設并應用于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促進了整體醫學思維的培養,加強了師生及生生間的互動,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3-5]。2018年4—7月我們基于校內網絡教學平臺進行了傳染病護理課程立體化教材建設并應用于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采用便利取樣法,選擇我院2015級普通護理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1班69人為研究組,其中男生5人,女生64人,年齡20~23歲;2班70人為對照組,其中男生9人,女生61人,年齡20~23歲。兩組均在大學三年級進行內科護理學(含傳染病護理)課程學習,歷時兩個學期。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沈翠珍、高靜主編的《內科護理學》教材(2版)[6]。兩組在第一學期均已完成緒論和呼吸、循環、消化、泌尿系統5個章節內容學習,其中理論課88學時,實驗課14學時。研究組第一學期內科護理學期末考試成績為(64.06±10.66)分,綜合考核成績為(70.75±8.73)分;對照組第一學期內科護理學期末考試成績為(63.93±11.89)分,綜合考核成績為(70.93±9.66)分。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內科護理學期末考試成績及綜合考核成績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本研究選擇大學三年級第二學期傳染病護理課程進行研究,基于校內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傳染病護理課程立體化教材。研究組使用立體化教材,對照組使用傳統教材。兩組學時數均為30學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與任課教師均相同。
1.2.1 立體化教材建設 主要包括紙質教材和網絡教材兩部分。(1)紙質教材:包括主教材、學習指導書、實驗教材和臨床案例解析。①主教材: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國家衛計委“十三五”規劃教材、本課題組成員參與編寫的《傳染病護理》(2版)[7]。該教材按照護理程序的框架編寫,將疾病治療與隔離部分納入護理措施,突出護理的主體地位,以達到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和獨立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在內容上,以病例為引導,同時增加課堂互動、知識鏈接與知識拓展環節,增加趣味性與前瞻性。此外,該教材配有網絡增值服務內容,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②學習指導書、實驗教材和臨床案例解析:選用本課題組主編的《實用內科護理學》(含傳染病部分)[8],該教材將全人護理理念融入專科護理,內容上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接軌,注重知識的精煉、強化與鞏固。臨床案例解析部分則結合臨床實際及全國護理專業學生臨床護理技能大賽考核指標體系,設計傳染病典型案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護理程序進行整體護理能力。
(2)網絡教材: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導學、助學”為宗旨,借助我校網絡輔助教學系統(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創建由學習資源、校園動態、討論交流和效果評價4部分為主體的信息化教材庫。①學習資源:為網絡教材的核心部分,包括電子教學文件(教學大綱、教學日歷與進程表、教案、講稿、課件)、課程視頻、傳染病研究期刊、科研動態、教學網站、病房鏈接等。其中對肝炎、艾滋病、腦炎等患者的“關愛式案例”視頻資源是本課程的特色,通過創設臨床護理情景,培養學生的關愛情懷,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迅速進入主動學習狀態。②校園動態:通過展現歷年本校學生積極參與結核病、肝炎、艾滋病、甲型流感、埃博拉等常見及全球流行性傳染病的宣傳教育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傳染病知識的熱情,同時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用實際行動感染周圍的人。③討論交流:包括作業、分組討論、答疑、在線交流、電子留言板和電子郵件等,師生可對某一話題共同進行討論交流。④效果評價:包括試題庫、在線測試和學習日志等,學生課后練習及測試,同時借助平臺的自動分析功能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便于教師直觀了解學生使用立體化教材及自測情況。
1.2.2 設計學習任務 教材涉及的傳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腦炎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腎綜合征出血熱、艾滋病、傷寒、細菌性痢疾、霍亂、瘧疾。教師根據教學形式和內容依次在網絡教學平臺的討論交流區布置9次作業給學生。其中理論教學部分作業6次,以整合匯編型為主[9],要求針對流行性乙型腦炎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兩種腦炎及傷寒、細菌性痢疾和霍亂3種腸道傳染病,主要從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及護理3方面分析其異同點,其余疾病均從病原學與流行病學、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療要點、護理與健康指導5個方面進行整合匯編;實踐教學部分作業3次,以案例分析為主,要求學生依托立體化教材對教師發布的臨床案例進行分析,根據學習任務制作PPT,共6個案例。
1.2.3 課堂教學及在線測試 依托立體化教材,采用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與線下、自學與面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研究組學生按學號隨機分為9組,每組推選出1名組長,負責組織組內討論,并將任務分解為若干問題,每個問題分配1~2名成員負責。兩種類型的學習任務均需要學生主講和分組匯報,其他組學生提問,教師總結。PPT制作要求文字簡練、圖文并茂,兼具科普性與趣味性。課后每組學生需將修改后的作業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共享。同時,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的效果評價區發布在線測試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測試,教師進行批改、評分及輔導答疑,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
1.3.1 成績分析 綜合成績評定包括期末閉卷考試成績(70%)和網絡學習成績(30%)兩部分。將使用立體化教材的2016級普通護理專業本科生與使用傳統教材的同專業2015級學生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對比,兩組期末考試題型、題量、分值和難易程度均相同,滿分100分。網絡學習成績由課堂教學與在線測試兩部分組成。其中,課堂教學根據學生PPT制作與課堂匯報情況采用百分制進行評分:(1)優秀組:85分及以上;(2)良好組:75分及以上;(3)及格組:60分及以上;(4)較差組:60分以下。在線測試主要考查學生專科知識、專業技能掌握情況及綜合運用能力,滿分100分。
1.3.2 教師問卷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的教學質量評價問卷,包括優秀、良好、一般和較差4個等級,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26。
1.3.3 學生問卷調查 全部課程結束前,由研究者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對研究組學生進行匿名問卷調查。調查前解釋調查目的及意義,說明問卷填寫要求以及問卷填寫結果不影響學科成績評價,以保證問卷填寫質量。共回收有效問卷69份。
(1)一般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生源地、家庭經濟狀況等。
(2)立體化教材應用情況調查問卷:參照楊港[10]編制的大學英語立體化教材應用情況調查問卷,修改后形成立體化教材應用情況調查問卷,包括5個維度: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學習資源、學習環境和教學模式適應性,共45個項目。使用5分計分法,從“基本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賦分1~5分。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8,Cronbach′s α系數為0.918。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χ2檢驗和Pearson相關分析。
研究組期末考試成績與綜合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1,見表1)。
表1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 期末考試成績72.29±11.28 65.66±10.25 n研究組對照組69 70綜合考核成績77.24±9.60 71.53±8.93 t值P值3.630 0.000 3.637 0.000
分析發現,研究組學生網絡學習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0.735,P<0.01)。
教學督導專家及同行教師對兩組傳染病護理課程聽課,共30人次,每組15人次,評價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教學質量評價比較(人次)

表3 研究組學生立體化教材應用情況調查問卷得分(n=69)
大量研究表明,立體化教材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加強師生間及學生間的互動、實現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等方面有獨特的優勢[11-13]。本研究中,2016級學生期末考試成績與綜合考核成績均高于2015級學生,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說明依托立體化教材的多媒體網絡教學法相比傳統教學法有明顯優勢。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媒體教學法、案例分析法、PBL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同時培養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研究發現,研究組網絡學習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呈顯著正相關關系,進一步說明基于立體化教材的多媒體網絡教學對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明顯的作用。另外,在立體化教材建設過程中,教師通過編寫紙質教材、開發網絡教學資源、搜集整理臨床典型案例、設置學習目標、分配學習任務、制定考核評價標準,實現教學相長。本研究中兩組教學質量評價結果顯示,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這進一步說明研究組的新教學法大大提升了護理教師各方面能力,實現師生雙贏。
調查結果顯示,研究組學生立體化教材應用情況調查問卷總均分為(3.21±0.88)分,處于中等水平,提示傳染病護理立體化教材使用的有效性還有待提高。立體化教材使用效果不理想,可能主要與立體化教材資源多而雜有關。學生想獲得傳染病護理最新資訊與疫情資料,課后就需花費很多時間從立體化教材鏈接的世界衛生組織傳染病專題網、美國疾控中心傳染病專題網、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官網等知名網站及丁香園、醫學網等微信公眾號中篩選并整理傳染病相關知識,在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加之學校網速限制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學生對傳染病護理立體化教材應用效率不高。多國針對立體化教材的調查結果顯示,教材的生命力源于適合學生的個性化資源[11],這提示護理教育者教材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從便捷、迅速與有效利用角度出發,開發適合學生的個性化教學資源。
在立體化教材應用情況調查問卷的5個維度中,研究組學生學習態度維度得分最高,表明學生對立體化教材的應用持肯定態度。立體化教材采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將學習內容直觀地呈現給學生,迎合了當代大學生喜歡通過網絡獲取知識的特征,從而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與單一的傳統教材相比,立體化教材注重學習者的參與、互動,體現了綜合、全面的教育觀,有利于學習者的全面發展。立體化教材應用情況調查問卷的5個維度中,學生學習環境維度得分僅為(3.07±0.98)分,學習資源維度得分為(3.12±0.90)分,低于總均分。這表明依托立體化教材所創設的“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尚未達到理想狀態,可能與大部分學生已習慣于按照課程表在固定教室上課,還不適應不受時間和地點約束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有關。另外,學校的網絡技術落后及網速限制也對信息環境下立體化教材使用情況有較大影響。學習資源依托學習環境,立體化教材用多樣化的學習資源開拓多種學習渠道,幫助學生了解紙質教材以外的知識,這勢必會帶來學習模式的轉變[12]。但本研究結果顯示,多數學生并不習慣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網站鏈接等獲取相關知識,甚至部分學生找不到與立體化教材相配套的教學資源。這提示教育者要從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媒介等方面精心設計傳染病護理教學材料,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在學生中宣傳“進平臺、看網站、廣搜索”的學習模式,從而優化傳染病護理課程教學。
綜上所述,建設傳染病護理課程立體化教材,并依托立體化教材實施多媒體網絡教學,符合當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途徑,拓展了教學的時間與空間,實現了教學模式由教向學的轉變,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及質量。教師仍需不斷完善學生的學習環境,注重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為建設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立體化教材并靈活應用于教學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