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英,孫小愛
(隴南市衛生學校,甘肅 武都 746000)
鄉村醫生是具有中國特色、植根于農村的衛生工作者[1],為我國農村近9億人口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改革開放40年,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國家對農村貧困地區的相關政策,使得農民的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與此同時,農村居民對鄉村醫療衛生服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現有鄉村醫療衛生服務已經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就醫需求。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惠及億萬農民群眾健康,是基層醫療衛生改革的重要環節[2]。
2013年10月18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五部門聯合發布的《全國鄉村醫生教育規劃(2011—2020年)》明確指出,為了幫助未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鄉村醫生達到崗位要求,縣級衛生行政部門需要參照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大綱展開針對性培訓。甘肅省從2016年起,連續5年實施全省鄉村醫生脫產6個月進修培訓項目。根據省衛計委、財政廳《關于印發2016年甘肅省鄉村醫生進修培訓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隴南市衛計委提出《2016年隴南市鄉村醫生進修培訓項目實施方案》,隴南市衛生學校承擔了2016—2018年隴南市一千三百多名鄉村醫生的進修培訓任務,培訓為期4個月。盡管培訓達到了預期效果,但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一些鄉村醫生表示跟不上上課進度、上課內容與其工作關聯不大,還有一些鄉村醫生表示有培訓需求,但無法協調家庭、工作和培訓的關系,只能經常請假。我們針對鄉村醫生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尋找對策,為制訂高效培訓策略提供依據。
據調查,參加培訓的鄉村醫生學歷層次偏低,大多數是中專及以下水平;年齡偏大,45歲以上者居多。由于學歷層次低、年齡大、語言差異,部分鄉村醫生跟不上培訓進度,久而久之便產生學習倦怠。
培訓內容和教學計劃從西醫、中醫、公共衛生、基本用藥知識幾方面設計,教師大多為理論授課。調查發現,當前授課內容并不能滿足鄉村醫生實際工作需要,很難滿足農民對醫療衛生的需求。鄉村醫生在各自村衛生室的工作內容不同,需求也不相同,有的鄉村醫生需要提高醫技能力,認為提高常見病、多發病臨床診治能力,加強全科醫學知識學習與應用比較重要;有的鄉村醫生認為需要提高操作技能,如看X線片、檢查報告能力以及常規醫技操作能力;還有的鄉村醫生表示自己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健康管理,需要使用電腦,所以想提高電腦操作能力。
培訓中,鄉村醫生頻繁請假或長期請假現象嚴重,而請假理由大多數是工作需要,不能完全脫崗,還有一部分鄉村醫生由于家中農活繁忙、培訓期間沒有經濟收入,需要打工賺錢。通過訪談我們發現,大多數鄉村醫生收入偏低且無養老保險,而這嚴重影響了其工作積極性和培訓積極性。
理論培訓的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即參加結業考試且成績及格者,便能取得鄉村醫生培訓證書。所以,導致部分鄉村醫生不積極參加培訓,考前突擊復習,認為只要通過考試即可。
全員培訓和需求培訓相結合。培訓前,根據上級要求和鄉村醫生培訓需求選擇培訓內容,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必修課程包括基本醫療、公共衛生、中醫藥知識、基本藥物等內容,所有鄉村醫生必須學習;選修課程根據鄉村醫生實際需要開設,由鄉村醫生自選一門或者兩門,達到一定學時方可結業。
根據鄉村醫生的年齡、學歷層次、理解能力等劃分班級,實行小班化培訓,針對年齡較大、學歷層次低的鄉村醫生,教師授課時放慢速度,盡可能讓學員“消化”所學內容;針對積極性高、學歷層次較高、接受能力較強者,教師可深入講解,讓鄉村醫生學有所得,提高其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
改變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實行“理論+實踐”的方式,教師邊講邊演示,或者采用“教師講+學員講”的方式,例如,針對某些常見病布置任務,選出優秀鄉村醫生代表講課,這樣不僅提高了鄉村醫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提高了其理論水平。
現有培訓時間以學校學習周期為標準,周一至周五上課,周六、周日休息。這種學習周期給鄉村醫生帶來一些困難,有的鄉村醫生周末可以回家,有的鄉村醫生可能近一個月回不了家,若要回家往往需要請假,致使缺席現象嚴重。我們發現鄉村醫生的實際困難后,將學習周期調整為集中學習20天、休息10天或者集中學習10天、休息5天,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鄉村醫生缺課的現象,同時也為鄉村醫生解決工作和家中事務提供了方便,有效緩解了工學矛盾和家學矛盾。
鄉村醫生收入低、無養老保險,是影響其工作積極性和培訓積極性的主要原因。調查發現,鄉村醫生的年收入為幾千元到三萬元不等,大多數鄉村醫生的年收入在一萬五千元左右。此外,鄉村醫生還面臨退休后養老無保障、工作條件及環境差等問題。在醫患關系日益復雜的大背景下,鄉村醫生除了要面臨醫療風險外,還要擔心自己的基本生活問題,這也使得他們產生倦怠、敷衍等消極情緒,進而導致工作不積極、不主動、不負責、走形式[4]。所以,提高鄉村醫生收入、落實養老政策可以從根本上提高鄉村醫生培訓積極性。
雖然鄉村醫生培訓是免費的,并且會發放補助,但補貼金額相對較小,鄉村醫生在培訓期間不能工作,也就沒有收入,培訓補助只能維持本人基本生活,而鄉村醫生都是成年人,都有家庭,若不加大經費投入力度,鄉村醫生的負擔也會逐漸加重,進而嚴重影響其培訓積極性[5]。因此,要為參加培訓的鄉村醫生提供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支持,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解決鄉村醫生的后顧之憂,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培訓,積極主動地參加培訓,提高技術水平,最終提高基層整體服務水平[5]。
改變原有單一的考核方式,將考勤、課堂表現、學習時間納入考核項目,根據培訓方式和內容采取筆試、口試、實踐技能考核等方法進行綜合評定[6],綜合評定合格后頒發培訓證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考核優秀者頒發優秀學員證書,給予經濟獎勵,而考核不合格者下一年繼續參加培訓。通過綜合評定考核方式提高鄉村醫生培訓積極性。
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是推進農村衛生改革的重要措施[7],但鄉村醫生技能的提高卻是一個長期和持續的過程。因此,提高鄉村醫生隊伍的整體素質需要一個科學有效的規劃,鄉村醫生教育培訓工作任重而道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