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玲,王鴻雁,趙芳萍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新生兒體溫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出現波動,原因是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完善,皮下脂肪較薄,散熱快[1]。在患兒病情觀察過程中,新生兒體溫監測是一項重要的臨床護理技術。腋窩、肛門、腹部、背部等是新生兒體溫測量常用部位。臨床實踐過程中,腹部、背部體溫測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且操作簡便,因此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并沒有將其列入護理常規及教科書[2]。為了對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NICU)的患兒體溫進行更為準確的監測,為制定臨床治療方案提供依據,減輕患兒痛苦,促進患兒早日康復,本研究對背部體溫監測在NICU中應用的可行性進行研究。
采用隨機抽樣原則將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入住我院NICU的303名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排除先天畸形和皮膚疾病等不能同時進行腋窩下溫度(腋溫)和背部肩胛間溫度(背溫)測量的患兒。將患兒分為3組,其中,暖箱組103例,當日體重:880~1 690 g,平均(1 482.35±189.65)g;箱溫:29.5℃~33.7℃,平均(30.59±3.16)℃;暖箱濕度:54%~92%,平均(73.02±8.39)%。輻射床組100例,測量當日將輻射臺膚溫監測探頭貼于患兒右下腹,設置膚溫,當日體重:1 700~3 620 g,平均(2418.40±552.77)g;輻射床設置膚溫:36.0℃~37.2℃,平均(36.43±0.26)℃。嬰兒車組100例,當日體重1 720~4 080 g,平均(2 116.04±490.45)g,患兒穿棉質單衣、包被包裹,無特殊保暖措施。
選用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電子體溫計,于同一時間放入用水銀體溫計測量的37℃溫水中,體溫計度數差異<0.2℃。測量前后用消毒濕巾擦拭體溫計。
(1)NICU室溫應保持在24℃~26℃,相對濕度為50%~60%;(2)使患兒保持安靜,測量時衣服、包被、床單保持平整,溫度計水銀端與患兒皮膚充分接觸;(3)測體溫前30 min禁止沐浴、喂水、喂奶;(4)背部測量時要使體溫計水銀端與新生兒背部皮膚充分接觸,避免將體溫計置于脊柱上,以免造成壓痕;(5)所有電子體溫計必須嚴格消毒;(6)暖箱溫度和濕度按3版《實用新生兒學》要求,根據患兒體溫適當調整。
同時進行腋溫及背溫測量,為避免因測腋溫使同側背溫下降,故在測量背溫的同時測對側腋溫。為保證體溫計與腋下皮膚充分接觸,護士用手輔助夾好體溫計。
2.2.1 背溫測量方法 患兒取平臥位,將消毒備用的體溫計從肩部1/3處(平耳廓邊緣)插入脊柱與肩胛骨之間斜方肌部位(左右均可),插入長度為4~6 cm,壓緊體溫計,使體溫計水銀端與患兒背部皮膚充分接觸,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聽到體溫計報警后取出讀數。
2.2.2 腋溫測量方法 患兒取仰臥位,擦干其腋下汗液,將消毒備用的體溫計水銀端放于腋窩深處,緊貼皮膚,屈臂過胸,護士協助扶托,聽到體溫計報警后取出讀數。
比較3組同一時間段腋溫和背溫有無差異,以及兩種測量方法下護士花費的時間。
3組背溫與腋溫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見表1~3。
表1 暖箱組腋溫與背溫比較(±s,℃)

表1 暖箱組腋溫與背溫比較(±s,℃)
n 溫度t值P值背溫腋溫103 103 36.76±0.28 36.76±0.28-1.6810.096
表2 輻射床組腋溫與背溫比較(±s,℃)

表2 輻射床組腋溫與背溫比較(±s,℃)
n 溫度t值P值背溫腋溫100 100 36.62±0.30 36.63±0.29-1.4510.150
表3 嬰兒車組腋溫與背溫比較(±s,℃)

表3 嬰兒車組腋溫與背溫比較(±s,℃)
n 溫度t值P值背溫腋溫0.106 10036.61±0.29 36.62±0.29-1.630 100
由于新生兒(尤其是低體重兒及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完善,不容易保持體溫恒定,故監測體溫對新生兒意義重大。測量體溫的常用部位為腋下、口腔、直腸及頜下[3]。新生兒手臂不易固定,需要有人在旁邊輔助托扶手臂,在非暖箱和輻射臺上時,新生兒穿著衣服且被包裹,測量體溫時要松解包被,增加了護士工作量;口腔溫度測量對體溫計消毒情況有嚴格要求,且新生兒哭鬧時不能測量,故不建議使用該方法;肛溫雖然代表核心溫度,但有人認為,肛表可刺激嬰兒胃腸道和肛門。所以,嬰兒室和兒童醫院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測量肛溫[4]。新生兒頭部不易固定,易造成體溫計滑落,影響測量結果,故不建議采用頜下測溫[5]。本研究通過對比不同保暖措施下背溫與腋溫的差異,分析測量背溫和腋溫時護士所需的時間,探討利用背溫監測體溫的可行性。
NICU采用的新生兒保暖措施通常為暖箱、輻射床及包被包裹,本實驗比較不同保暖措施下新生兒腋溫及背溫結果發現差異無顯著性(P>0.05),證明背溫與腋溫高度相關,背溫監測可代替腋溫監測。但是,在測量背溫前需使新生兒處于平臥位,且30 min內未更換體位,使新生兒背部與床褥形成相對密閉的零對流環境,減少背部散熱,測量時使體溫計水銀端與新生兒背部皮膚充分接觸,這樣才能獲得更準確的體溫數值。
測量背溫時,護士只需輕輕將體溫計從肩部1/3處(平耳廓邊緣)插入脊柱與肩胛骨之間的斜方肌處,無需打開包被,聽到體溫計報警后讀數,等待期間護士還可以為下一名患兒測量背溫,不用擔心體溫計脫落,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測量腋溫時,護士將體溫計放于新生兒腋下,為防止其手臂活動,護士必須協助托扶手臂直到測量結束,才可進行其他操作,嬰兒車組測量腋溫時需打開包被,松解衣服,易使新生兒受涼,引起體溫波動,所以測量腋溫時護士花費的時間大大增加。
綜上所述,背溫與腋溫高度相關,且背溫測量操作簡便、安全,易固定,省時、省力,因此值得在新生兒病房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