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芝,譚 菁,唐 琳,江玉婷
(福建閩北衛生學校,福建 南平 354200)
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
鄉村醫療是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醫生在農村衛生工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閩北山區2 658名注冊在崗鄉村醫生現狀進行調查,分析閩北山區鄉村醫生的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工作年限、繼續教育、收入等情況。在南平市10個縣市區各隨機抽取30位鄉村醫生發放調查問卷,同時通過實地調查、座談、查閱有關資料等途徑了解鄉村醫生培訓情況。
閩北山區2018年12月31日前注冊的2 658名在崗鄉村醫生。
(1)研究方法:采取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座談等方法對鄉村醫生的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工作年限及繼續教育、信息化能力、收入水平等進行分析。抽取300名鄉村醫生,進行問卷調查、座談,查閱有關資料,了解鄉村醫生培訓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
(2)資料收集方法:認真記錄調查對象的觀點等并進行歸納整理、分析,到區、縣兩級鄉村醫生分管部門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情況,采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 658名鄉村醫生中,男1 917名,占72.1%,女741名,占27.9%;年齡超過60歲885名,占33.3%,40歲以下141人,僅占5.3%。

圖1 鄉村醫生年齡、性別構成

圖2 鄉村醫生學歷、職稱構成
2 658名鄉村醫生中,大專及以上學歷40人,占1.5%,中專及同等學力2 095人,占78.8%;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含中醫)95人,占3.6%,其余均持鄉村醫生證。
調查顯示,鄉村醫生工作任務繁重,但從醫獲得的收入總體偏低,多數人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大部分鄉村醫生雖然有養老保險,但是養老金不高,過低的收入直接或間接影響鄉村醫生工作積極性。

圖3 鄉村醫生年收入情況
我國人口老齡化較嚴重,農村留守老年人多,身體素質差。問卷調查顯示,農村老年人中高血壓病占17.8%,糖尿病占6.8%,慢性支氣管炎占18.8%,冠心病、肺心病占6.8%。鄉村醫生表示希望可以系統、深入地學習常見病相關知識,以便更好地為村民服務。
南平市下轄兩區三市五縣,面積2.63萬平方公里,人口321.26萬,目前注冊在崗的2 658名鄉村醫生中,男醫生1 917名,占72.2%,女醫生741名,占27.8%,性別比例嚴重失衡。閩北山區鄉村醫生年齡超過60歲的885名,占33.3%,40歲以下的141人,占5.3%;35歲以下的僅有44人,占1.6%。鄉村醫生隊伍年齡結構嚴重老化,后繼乏人現象非常嚴重。
2 658名鄉村醫生中,大專以上學歷的40人,占1.5%,中專及同等學力2 095人,占78.8%;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95人,占3.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要求,到2010年全國大多數鄉村醫生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資格,目前,閩北山區鄉村醫生的執業化程度與其存在較大距離,可通過調整我校中職農村醫學專業的招生規模、就業方向,提升南平地區鄉村醫生學歷水平,加快執業化進程,使其成為合格的基層衛生人才。
南平市統計局、福建省統計局聯合發布的《南平2018統計年鑒》顯示,南平市2017年城鎮人均收入30 070元。閩北山區鄉村醫生收入水平整體偏低,僅部分人能夠達到城鎮平均收入水平。近年來,村民健康需求提升、不信任基層衛生服務人員,但凡有條件,都想去高級別的醫院看病,在村衛生所就醫機會大大降低,導致鄉村醫生收入明顯減少。部分村衛生室房租、取暖費等由鄉村醫生個人承擔,且醫療設備等均由鄉村醫生自行購買,有的鄉村醫生因為診療收入不能維持生活而不得不外出打工。經濟落后,待遇偏低,使鄉村醫生因付出與收入不呈正比而選擇離開。閩北山區鄉村醫生存在“引不進、留不住、技術難提高”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年輕優秀的技術人才大多因為各種現實原因流向經濟發達地區。
目前,鄉村醫生培訓方式由過去單一的集中面授,改為理論授課、技能培訓和臨床跟班學習相結合的方式。理論授課以遠程視頻教學為主,集中面授為輔。集中面授(含技能培訓)和臨床跟班學習任務分別由縣(市、區)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鄉村醫生培訓點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盡管已出臺相應政策,實施免費培訓制度,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0.8%的鄉村醫生認為需要通過培訓提升診療能力,66.0%的人希望通過培訓及時更新常見病診療知識,學習醫學相關知識,如老年病、康復醫學、新型傳染病、留守兒童關懷。10.8%的鄉村醫生希望通過培訓提升學歷水平,說明鄉村醫生期望獲得操作能力和學歷的提升,對相應的培訓也有很大需求,但現有培訓內容和方式不能滿足鄉村醫生實際需要。調查顯示,盡管有相關培訓政策,但由于人員不足,鄉村醫生很難脫崗培訓學習;大多數人仍持農業戶口,他們要在農忙時節采茶、播種、收稻谷,為生計奔波無暇參加培訓。這些問題嚴重制約鄉村醫生專業知識技能的提高。應多開展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相關知識培訓,鼓勵鄉村醫生不定期到醫院免費進修學習、積極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提高診療水平,通過理論結合實踐的模式循序漸進地提高鄉村醫生業務水平。
鄉村醫生職業素質關系到農村基本醫療、預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關系到農村衛生服務網絡能否發揮作用,關系到國家農村衛生政策的落實,關系到農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建立,關系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效果,直接影響農民健康水平。
閩北山區鄉村醫生存在“引不進、留不住、技術難提高”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年輕優秀的技術人才大多流向經濟發達地區。鄉村醫生本土化培養是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徑,教育部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中增加了為村衛生室及邊遠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培養執業助理醫師的農村醫學專業。福建省衛生廳在2012年批準我校開辦農村醫學專業,招收志愿從事鄉村醫生工作的初、高中畢業生,經本人申請、村委會推薦,擇優選送到我校進行醫學中專層次的學歷教育,簽訂合同,學生畢業后通過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后,回協議村村衛生室工作。
通過對現有鄉村醫生培訓計劃、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等的分析以及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研究,了解鄉村醫生急需的各種預防、保健、醫療和康復醫學知識,結合目前鄉村衛生服務需求狀況,使培訓內容滿足鄉村醫生工作崗位需要,構建閩北山區鄉村醫生職業培訓與人才培養模式;為我校中職農村醫學專業招生規模、培養模式、就業方向提供指導性建議,提升南平地區鄉村醫生學歷水平,使其成為合格的基層衛生人才,滿足當前村民不斷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