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高峰 郭 靜
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是消化系統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許多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導致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文獻上稱之為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1]。西醫治療無特效藥,臨床上多給予根除幽門螺桿菌等對癥治療為主,療效往往不令人滿意,而研究表明[2]中藥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根除率高,不良作用少,無耐藥性。我們使用黃芪建中湯加減聯合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脾胃虛寒型),獲得滿意療效,與單純四聯療法相對照,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7年5月—2018年6月期間,選取我院診治的符合條件的80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患者,方案獲得太康縣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全過程跟蹤,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0例,治療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20.7~58.9歲,平均(36.06±12.72)歲。病程在0.5~5.5年,平均(2.89±1.42)年,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2.0~57.9歲,平均(35.62±11.34)歲。病程在0.4~5.9年,平均(2.56±1.25)年,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2組患者沒有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全國第二屆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會議》診斷標準[3]。中醫診斷:脾胃虛寒證的辨證標準[4]參照《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 》。主癥: ①胃脘隱痛,②喜按喜暖;次癥: ①食后脹滿,②納呆少食,③大便稀溏,④神疲乏力,⑤舌質淡有齒痕、苔薄白,⑥脈沉細。 具備2項主癥加1項次癥,或第1項主癥加2項次癥可確診。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①年齡18~70歲;②辨證分型:脾胃虛寒;③13C呼氣試驗:陽性;④西醫診斷:慢性胃炎;⑤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基礎疾病;②懷疑為胃潰瘍、胃癌者;③14 d內服用質子泵抑制劑或1月內服用抗生素;④在妊娠或哺乳期內。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每次10 mg,每日2次,餐前半小時服用;克拉霉素分散片(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每次0.5 g,每日2次,飯后服用;阿莫西林膠囊(珠海聯邦制藥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生產),每次1.0 g,每日2次,飯后服用;膠體酒石酸鉍膠囊(山西新寶源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次220 mg,每日2次,餐前半小時服用。治療組:標準四聯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12 g,黨參10 g,白術12 g,桂枝12 g,白芍9 g,厚樸12 g,甘草6 g,生姜3片,大棗3枚),每劑藥煎成300 ml,均分為2份,分2次溫服,每日1劑。服藥期間均戒煙、戒酒,2組均連續治療14 d為一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臨床表現、不良反應。中醫證候積分[5]評定內容包括胃脘隱痛、喜按喜暖、食后脹滿、納呆少食、大便稀溏、神疲乏力,分為無、輕、中、重4個等級,分別記0分、2分、4分和6分。
1.6 療效判斷標準 治療1療程(14 d),判定療效;幽門螺桿菌根除標準[7]:復查13C-UBT陰性為幽門螺桿菌根除。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2.1 幽門螺桿菌根除率 治療1療程(14 d),治療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比較 (例,%)
2.2 癥狀總積分比較 治療1個療程(14 d),癥狀總積分2組均有明顯降低(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總積分比較 (例,
2.3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個療程(14 d),臨床療效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4 不良反應 觀察過程中2組均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
幽門螺桿菌具有傳染性,而人類是幽門螺桿菌的唯一傳染源,消化道是其主要傳播途徑,常見的有口口傳播、糞口傳播,例如共用餐具、共用水杯等都可以傳播,這也造成了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家庭聚集性,隨著消化內鏡的迅速發展,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慢性胃炎的檢出率明顯提高,目前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達約50%[7],而且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幾乎都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亦即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8,9],而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后胃黏膜炎癥消退,若幽門螺桿菌未得到及時根除,長時間破壞胃黏膜,可導致胃黏膜出現腸化生、固有腺體萎縮、不典型增生,最終發展成胃癌[10]。為防止慢性胃炎向胃癌的進展,根除幽門螺桿菌,阻止其破壞胃黏膜顯得尤為必要,《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7]推薦標準四聯(即一種PPI+兩種抗生素+一種鉍劑)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隨著不合理應用抗生素、不良作用較大、依從性差等方面因素,四聯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的根除率有下降趨勢[11],而有些學者研究發現某些中成藥有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的作用[12],這為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臨床提供了新思路。中醫學中沒有幽門螺桿菌的概念,但依據幽門螺桿菌的致病特點,應屬于“邪氣”范疇[2]。由于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與患者的居住環境、經濟水平、飲食習慣、工作環境及文化程度等密切相關,所以造成幽門螺桿菌感染在中醫各證型的分布特點及規律尚無統一定論。幽門螺桿菌屬于邪氣,往往侵襲胃腑,《黃帝內經·素問》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弱,邪氣盛,幽門螺桿菌才有可能乘虛而入,所以脾胃虛弱是其發病的內在因素。脾胃虛弱會影響脾胃的功能,脾升胃降失司,可導致胃氣不降而上逆。臨床可既可表現納差、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胃痛喜按、舌質淡,脈弱之癥,也可表現為痞滿、腹脹、噯氣等胃失和降之癥,故有些學者認為脾胃虛弱是慢性胃炎的病理基礎[13]。黃芪建中湯是《金匱要略》中治療虛寒證的經典方劑,臨床中應用黃芪建中湯治療虛寒證往往取得良好療效,王創業[14]采用隨機平行對照的方法應用黃芪建中湯聯合西藥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對其臨床癥狀、幽門螺桿菌復發率等方面進行觀察;發現黃芪建中湯聯合西藥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能明顯改善臨床癥狀、降低幽門螺桿菌復發率。本次研究采用的黃芪建中湯加減中君藥黃芪味甘性溫,具有補脾益氣之效。黨參、白術補氣健脾,桂枝、生姜溫陽散寒,白芍緩急止痛,厚樸行氣消脹除滿,大棗補中益氣,甘草調和藥性,諸藥合用,溫陽補氣健脾,使脾陽復健,諸證自愈。現代藥理研究黨參有抑殺幽門螺桿菌的作用[15]。此外,黨參還能增加抗體的形成[16];有研究表明桂枝有抑菌、抗炎作用;厚樸[17]具有廣譜抗菌作用,有健胃之功效;甘草苷元是甘草的主要成分,其可以延長胃黏膜上皮細胞的存活時間,從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減少胃酸分泌[18]。本次研究表明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寒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能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改善中醫證候、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