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淵 邱博 李莉
【摘要】 目的:研究血清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免疫球蛋白檢測在類風濕關節炎診斷中的應用及臨床意義。方法: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40例為研究組,選取同期來本院行健康體檢的人群30例為對照組。兩組均使用同樣的方法檢測血清類風濕因子水平、C反應蛋白水平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觀察比較兩組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差異;并比較研究組治療前后的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變化情況。結果:研究組類風濕因子水平及C反應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免疫球蛋白IgA、IgG及IgM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類風濕因子水平及C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免疫球蛋白IgA、IgG及IgM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臨床診斷的過程中,檢測血清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可輔助提高臨床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有效率,方便對類風濕關節炎進行及時診療,可有效預防發生進一步的損害。
【關鍵詞】 類風濕關節炎 血清 C反應蛋白 免疫球蛋白 類風濕因子
The Applica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of Serum Rheumatoid Factor, C-reactive Protein and Immunoglobulin in the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QIU Yuan, QIU Bo, LI Li.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0, 17(02): 0-04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of serum rheumatoid factor, C-reactive protein and immunoglobulin in the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Method: A total of
40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7 to October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A total of 3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Serum rheumatoid factor levels,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nd immunoglobulin levels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same method in both groups. The levels of rheumatoid factor, C-reactive protein and immunoglobuli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changes of rheumatoid factor, C-reactive protein and immunoglobul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in the study group. Result: The levels of rheumatoid factor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IgA, IgG and IgM levels of immunoglobulin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rheumatoid factor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IgA, IgG and IgM levels of immunoglobuli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During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the detection of serum rheumatoid factor, C-reactive protein and immunoglobulin levels can help improv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efficiency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convenient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time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further damage.
[Key words] Rheumatoid arthritis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Immunoglobulin Rheumatoid factor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Kaizhou District, CQ, Chongqing 4054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02.011
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臨床特征為慢性、持續侵蝕性的關節炎,屬于一種全身性的自身免疫類疾病[1]。主要表現為滑膜炎和因滑膜炎而導致出現的骨質破壞及關節軟骨破壞,最終結局會使患者出現關節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研究指出,類風濕關節炎在我國臨床中的發生率在0.4%左右,假如不能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診斷及干預,超過70%的患者會在患病后2年出現殘疾[3]。目前,臨床相關學者并未明確對類風濕關節炎的具體發病原因及機制,依據相關研究結果提示,與遺傳因素、感染因素等多種因素之間均存在明顯的相關性[4]。目前臨床中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進行診斷時的主要措施依然是實驗室血液檢查,在所有的相關參考指標當中,最為常用、重要的參考指標就是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及免疫球蛋白[5]。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類風濕關節炎患者40例,與同期來醫院進行健康體檢的群體進行相關實驗室血清指標水平的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類風濕關節炎患者40例為研究組,選取同期來院行健康體檢的人群30例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研究組患者均符合臨床中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標準[6];(2)年齡20~60歲。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的系統疾病者;(2)精神異常者;(3)入組研究前30 d使用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的藥物者。本研究獲取倫理委員會核準,研究對象均知情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檢測方法 兩組均抽取空腹肘部靜脈樣本血約3 mL,在非抗凝采血管中儲存,離心(參數設置:2 500 r/min,15 min)后取上清液,冷凍待檢。免疫球蛋白、類風濕因子均應用免疫散射比濁法進行檢測。所有檢測試劑盒購自廈門海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2.2 治療方法 開始3 d,給予患者來氟米特片(生產廠家:蘇州長征-欣凱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550,規格:10 mg)50 mg/d,晨服。連續治療3 d之后,治療劑量維持在20 mg/d,口服。待到患者完全緩解之后,改成10 mg/d,并維持治療24周。
1.3 觀察指標 (1)觀察比較兩組的類風濕因子及C反應蛋白水平差異。(2)觀察比較兩組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差異。(3)觀察比較研究組治療前后的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0~60歲,平均(41.5±2.4)歲。研究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20~60歲,平均(41.7±2.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的類風濕因子及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研究組類風濕因子水平及C反應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研究組免疫球蛋白IgA、IgG及IgM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研究組治療前后的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的類風濕因子水平及C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免疫球蛋白IgA、IgG及IgM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會累及病變的周圍關節。患者的臨床診斷標準主要包括:受累關節功能受損、腫脹、疼痛等,且病變反復、持續性的發作[7]。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能夠引發一系列相關并發癥的出現,如淋巴腺炎、心包炎及神經系統疾病等,同時還會導致患者在發病后的2年左右,骨關節出現無法逆轉的受損[8]。因此,對類風濕關節進行及時、有效的診斷,再進行具有針對性干預治療,對緩解患者的病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類風濕因子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類風濕因子通常表現為IgM類,屬于抗變性的IgG自身抗體之一。主要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滑膜液或者血清當中表現出來[9]。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清樣本當中存在類風濕因子,并且能夠跟體內的IgG Fc段發生結合[10]。健康群體中較少產生類風濕因子的細胞克隆,同時單核細胞所分泌產生的可溶性因子能夠對類風濕因子產生抑制作用,因此其在健康群體中的表達較低[11]。而臨床中的某些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癥、系統性紅斑狼瘡、冷球蛋白血癥等,都表現出較高的類風濕因子陽性率。而在某些其他臨床疾病中,如慢性感染、肝病及血管炎等,也可能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12]。類風濕因子是臨床中對類風濕關節炎進行診斷的一項經典參考指標,其在檢測診斷類風濕關節時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即使在類風濕關節的早期,患者關節損傷比較輕微,難以察覺的時候也能夠檢出,因此在臨床中廣泛應用[13]。但是因為類風濕因子同時也可以在其他相關的自身免疫病當中檢測出,其特異度并不十分理想。即便對類風濕關節炎來說類風濕因子并不是特異性的,但是患者體內的類風濕因子滴度水平與患者的病情存在直接關系。有研究指出,當類風濕因子滴度水平越低時,提示患者預后更理想,是一種強有力的損傷預后評估指標因子[14]。所以,類風濕因子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的靈敏度較高、且出現較早,是臨床早期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一項主要參考依據。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目前臨床中并未明確C反應蛋白的真正正常范圍水平,主要原因為即使是健康的人體,每天都會發生輕微的損傷,從而十分容易導致C反應蛋白出現輕微升高[15]。假如機體因為各種因素影響,比如組織損傷及壞死、惡性腫瘤、手術創傷、感染等,體內的C反應蛋白水平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升高,在72 h左右升高到頂峰,此時比正常的濃度水平要高出約百倍、甚至是上千倍[16]。而當患者體內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在24 h內C反應蛋白的濃度水平會降低到峰值水平的50%。C反應蛋白在血漿濃度當中的半衰期范圍在4~6 h。C反應蛋白濃度的升高幅度、升高速度及持續時間等指標,跟機體組織的病情及受損情況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跟傳統的臨床實驗室檢查指標相比,C反應蛋白更加可靠、靈敏。C反應蛋白在活動性的風濕類疾病當中,其升高程度表現各異,例如,在幼年型與成年型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當中,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會明顯升高;在多發性大動脈炎患者當中,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會出現中等程度的升高;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當中,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的升高程度比較輕微、不明顯[17]。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免疫球蛋白IgA、IgG及IgM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免疫球蛋白是一種在化學結構方面與抗體近似,且具有一定抗體活性的球蛋白;同時也是機體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免疫效應分子[18]。免疫球蛋白在機體當中的存在通常都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膜免疫球蛋白,一種是可溶性免疫球蛋白。本次研究中選擇檢測的免疫球蛋白指標是臨床中最為常用的三種指標:IgA、IgM、IgG。機體血清的免疫球蛋白成分主要就是IgG,其在免疫球蛋白當中的占比為71%左右。在機體血清的免疫球蛋白當中,IgG是免疫應答過程中最為重要、最持久的一種抗體,其存在主要表現為單體形式[19]。在機體當中IgG的合成年齡比IgM更晚,只有IgM能夠通過胎盤。IgA主要包括兩種類型:血清型及分泌型。分泌型IgA主要構成黏膜防御系統,是黏膜當中的一個重要屏障組成部分;同時,IgA的凝聚物可以對補體產生激活作用。IgM主要是在抗原刺激機體之后,在體液的免疫應答中生成時間最早的一種Ig。IgM可以與補體相結合,但是不能吞噬細胞。因此,IgM的結合價較高,在早期防御過程中IgM的作用十分重要。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因為體內的免疫功能發生紊亂,導致機體出現大量的相關自身抗體,因此,類風濕關節炎血清當中的相關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顯著比正常值更高。而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的變化跟類風濕關節炎的穩定及活動之間存現著密切的關系,其能夠將機體體液及血清當中的Ig水平變化情況表現出來,以幫助臨床更為清晰的對疾病發展及轉歸情況進行分析。近幾年以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相關研究指出,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整個發病及發生過程當中,體液免疫會發生明顯的紊亂,并且在疾病的整個進展過程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分析其機制可能為:致病因子進入到機體以后,會導致體內的Th細胞生成相關細胞因子,對B細胞產生活化作用使其產生部分抗體;抗體與抗原進一步相互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并導致出現免疫反應,引發組織受損。
綜上所述,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臨床診斷的過程中,檢測血清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可輔助提高臨床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有效率,方便對類風濕關節炎的及時診療,預防發生進一步的關節損害。
參考文獻
[1]孫興,李茹,李玉翠,等.免疫球蛋白G型類風濕因子在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和預后判斷中的意義[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8,22(4):220-223.
[2]杜晴,于曉晶,李紅娟,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水平及其意義[J].中華內科雜志,2017,56(9):655-659.
[3]曾婷婷,譚立明,陳娟娟,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檢測血清14-3-3η蛋白和自身抗體的臨床意義[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7,33(11):1689-1693.
[4] Wang J,Zhao Q.Expression of CCR3,SOX5 and LC3 in patients with elderly 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J].Exp Ther Med,2017,14(4):3573-3576.
[5]熊怡淞,宋燕,俞娟,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外周血Treg細胞及其分泌IL-35水平檢測與臨床意義[J].重慶醫學,2018,47(5):622-625.
[6]丁思思,沈宇,劉米,等.T細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域分子-3及其配體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8,22(9):621-626.
[7] Conigliaro P,Triggianese P,Giamp? E,et al.Effects of Abatacept on T-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and Immunoglobulins in Patients Affected by Rheumatoid Arthritis[J].Isr Med Assoc J,2017,19(7):406-410.
[8]李曉燕,吳貴福,張慧琴.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B10細胞比例及臨床意義[J].山東醫藥,2017,57(18):83-84.
[9]蔣穎鈺.雷公藤多苷聯合來氟米特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9):154-155.
[10] Zhang Y M,Yang H B,Shi J L,et al.Th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nti-PUF60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J].Clin Rheumatol,2018,37(6):1573-1580.
[11]李傳利,王延群,郭淼.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1、類風濕因子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與類風濕關節炎活動度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2017,35(1):28-30.
[12]黃晶,李江,舒曉明,等.兩種疾病活動評分在老年女性類風濕關節炎評估中作用的比較[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7,36(2):151-155.
[13]陳澄,楊智,蔡月明.來氟米特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免疫調節與炎性狀態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7,14(13):37-40.
[14] Xu W,Li Y,Wang L,et al.The negativ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erum immunoglobulin para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J].Hematological Oncology,2017,35(S2):331-332.
[15]李琳,蘇娟,柴克霞,等.類風濕性關節炎合并血小板增多患者血清IL-11、sIL-11R水平變化[J].山東醫藥,2017,57(35):93-95.
[16]李學榮,陳永平,張榜碩,等.艾拉莫德聯合依那西普對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CD4+、CD8+T細胞及免疫球蛋白的影響[J].免疫學雜志,2018,33(2):141-145.
[17] Hansen I M J,Andreasen R A,Hansen M N V B,et al.The Reliability of 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C-Reactive Protein Might Be Overestimated in a Subgroup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When the Score Is Solely Based on Subjective Parameters: A Cross-sectional, Exploratory Study[J].J Clin Rheumatol,2017,23(2):102-106.
[18]周浩彤,王友蓮.類風濕關節炎合并肺間質病變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10):1191-1195.
[19]劉曉微.桂枝芍藥知母湯加味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7,35(2):504-507.
[20]洪雄新,胡潤濤,尤美霞,等.聯合檢測RF、AKA、抗CCP抗體和抗RA33抗體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7,14(24):21-24.
(收稿日期:2019-06-27) (本文編輯:姬思雨)
①重慶市開州區人民醫院 重慶 405400
②重慶市開州區中醫院
通信作者:邱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