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梅
學校的教育愿景是,提供多元精致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教師“溫柔的堅持”——愛與榜樣的教導中,得到身心靈整合的全人培育,自信、喜樂的成長。但愛與榜樣不是口號,孩子感受敏銳,師長得以身作則,將理念融入課程設計。
任教第一年,我發現校本課程“覺察課”不易在低年級實施;孩子回顧一天,容易變成流水賬或一連串告狀,不然就是毫無頭緒。在意識到他們不懂覺察后,我多方請教,慢慢摸索出協助方法。低年級孩子需要明確的主軸,因此我引導他們感覺自己喜怒哀樂的情緒,發生了什么,做了什么,最終回到感受自己的心。
學生升二年級后,教室布置“喜樂泉”“覺察樹”兩大區域?!跋矘啡庇卸挝淖帧百澝绖e人就像噴香水,贊美的同時,自己也會沾到一點”,再搭配動物泡泉水的圖案,營造愉悅氛圍。孩子要每天贊美他人,一開始可能只是形式照做,但久而久之,就能主動報告某人的好,誰表現有進步,加上老師都以贊賞回應,于是“說好話”成了班級風氣。
“覺察樹”是自我的省思,也加注文字“培養覺察的能力,了解自己,也可以幫助別人”,不過覺察不是檢討自己,而是去發現自己的好,哪里可以更進步。
讓覺察成為生活習慣,每天都做“覺察”,放學前半小時全班一起進行。發下小卡,孩子自由決定寫幾張,也不強迫交給老師張貼。愿意分享的人交出,老師就在放學后更換布置,第二天到校,孩子就能看見,有人還因此提早上學。
在孩子寫“喜樂卡”“覺察卡”前,老師分享自己的發現是最好示范?!盁┰陼r,我用不好的語氣和小朋友說話;下次不可心急,要好好地說。”孩子從中感受到:老師會檢討自己,也會原諒自己,并期許未來改進,實踐跟自己的約定。在這個歷程中,他們同時在學習。
有些孩子不大會檢討自己,但看到別人的省思后,也寫下自己可以進步的地方。這些不是直接在課本上學到的,卻可以透過覺察課持之以恒地練習,成為生活習慣。
我時常覺得,上“覺察課”也像在照鏡子:孩子真實“映照”老師的態度。正因為這樣,當孩子感受到老師的熱忱,也會毫無保留地認真相待。
小卡展示區:
美術課時,我提醒柏文別問同學怎么做卡片。后來我發現口氣不用那么兇。
我想感謝舞蹈老師,因為參加運動會前,她都要不斷地陪我們一起練習。
我要謝謝陳子茵,因為她努力幫我把玩具小屋子修好,并做椅子和桌子。
謝謝媽媽為我做餐點,也謝謝她辛苦賺錢,讓我上學。祝媽媽天天快樂!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天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