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芳
作為“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學校的語文教師,通過近一年來的探討及摸索,我對“語文主題學習”的理解又深入了一些。“語文主題學習”指的是在語文教學中,圍繞語文知識能力和人文素養“雙主題”進行拓展,將相關、相似甚至相反的文章或整本書整合在一起,合成整體進行教學。通過整合,實現課內的大量閱讀,大幅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那么我們該怎樣進行“語文主題學習”教學呢?
一、恰當取舍,有舍有得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及人文性決定了語文課堂要進行語文知識能力及人文素養的訓練,而“語文主題學習”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整合來達到語文知識能力及人文素養的訓練,即圍繞某一語言訓練點及人文素養,選擇相關、相似甚至相反的文章進行整合,通過不同文章之間的相互滲透,實現“一課一得”。
但一篇課文所包含的語言訓練點或人文素養又往往不止一個,因此很多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往往難以做到恰當取舍。無法恰當取舍則難以進行有效整合,所以教師必須先做好取舍,選取最合適的整合點進行整合,才能有舍有得,實現“一課一得”。
二、鉆研教材,有效整合
在進行整合前,教師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單元為單位,認真鉆研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語言訓練點。
教材的每一篇課文既有學段基礎性目標、單元重點目標,又有本課的發展性目標,那么三個目標中,本課獨有的發展性目標就是我們要選取的訓練點,它一般出現在文前提示及課后練習,確定了訓練點后再根據教學目標確定課型。“語文主題學習”低段的課型主要有以下幾種:隨文識字課、精讀引領課、單元預習課及組文閱讀課。
而整合的“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的文章應與選取的訓練點相關,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在課內進行大量閱讀。值得一提的是,整合選取的文章不應局限于“課內+主題叢書”的模式,教師在整合時應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可以選擇“課內+叢書”“課文+課外選文”,甚至叢書的組文閱讀模式。
以統編版一年級下冊《四個太陽》一課為例,它的教學目標既有低年段的識字、寫字、朗讀等基礎性目標,又有找出文中的明顯信息的單元目標,而明白小作者為何給四個季節畫不同的太陽,即理解四季的不同特點及感受孩子的美好心愿是本課獨有的發展性教學目標,因此應以它為整合點進行整合,整合主題叢書2中的《四季的風》,讓孩子明白四季的不同特點,且通過設置畫太陽的作業達到感受美好心愿的目標。
低年級的教學以識字教學為主,因此叢書與課文的整合也可以是拓展識字量、練習識字方法的訓練。如統編版一年級下冊《動物兒歌》的形聲字識字方法訓練,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形聲字的構字特點,然后讓學生將所學識字方法遷移、運用到叢書學習中:通過找出叢書里的形聲字,讓學生學會用形聲字去識字,從而落實這一訓練點,同時拓展學生的識字量。
三、主動探究,積極引導
要更好地進行主題學習,勢必要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只有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學生在語文課堂里自主合作、主動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主題學習”的優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扮演的角色不應是灌輸者,而應是引導者,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帶著探究主題走向文本,幫助學生進行閱讀,在大量的課堂閱讀中進行比較、體會,從而加深學生對主題的理解。
因此在課堂中,教師應更換教學理念,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減少講解的比例,將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在把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叢書,為學生設計合理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在課堂上進行語言訓練,將課堂變成學生為主導的課堂,實現一課一得。
以統編版一年級下冊《動物兒歌》為例,在落實形聲字構字特點的訓練點時,我采取了編兒歌的方式將形聲字的識字方法教給學生,同時讓學生合作編兒歌,讓學習成為孩子們自主的學習,實現“一課一得”。
“語文主題學習”的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滿堂灌”模式,它在課堂中實現大量閱讀,讓學生在讀中識、讀中感、讀中悟,真正回歸到語文教學的本質,即多讀書。雖然我們還在摸索中,但它帶來的改革是銳不可當的、勢在必行的。就讓我們堅定信念,攜手共進,共同為語文教學的發展盡一份力,讓課堂成為孩子想象力發展的遼闊天地,提高孩子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城南小學)
□責任編輯 王 慧
E-mail:7296282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