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企業的發展對一國經濟的影響意義重大,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均已打造較為完善的中小企業成長環境。利用PEST模型從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技術環境四個方面對美、德、日三個國家的中小企業發展進行比較分析,總結發達國家中小企業成長環境的共同點。我國應積極借鑒國外經驗,中小企業提升自身綜合能力,政府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成長的外部環境構建。
[關鍵詞]中小企業;法律環境;融資環境
[中圖分類號] F27?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3283(2020)03-0113-03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Growth Environ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Analysis Based on Pest Model
Ge Jiayu
(Jiangsu Financial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Huaian Jiangsu 223003)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 country's economy.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Japan have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perfect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uses PEST model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and Japan, and summarizes the similarities. China should actively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Key Words: Smes; Legal Environment; Financing Environment
一、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中小企業在各國的經濟發展中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根據2013年美國小企業管理局(SBA)的數據,2300萬家小企業銷售額占所有美國企業銷售總額的54%,就業人數占據全美就業人數的55%。德國注冊的中小企業占德國企業總數的99.7%,在抵御歐債危機的過程中,這些中小企業解決了將近2100萬人的就業問題,占就業人口總數的79.6%,并貢獻了51.3%的凈附加值。日本有約500萬家中小企業,其就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口的78%。日本中小企業的行業分布是廣泛的,其中服務業的就業和企業數都居首位,分別占日本中小企業就業總數和企業總數的34.5%和46.99%。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中小企業在豐富產品種類、激發經濟活力、提供就業培訓機會和促進技術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國經濟改革強調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如何在新環境下扶持中小企業,吸納人才、創造就業崗位,利用中小企業促進市場競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研究中小企業成長環境,分析美、德、日等發達國家中小企業成功的共同因素,以期對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有所啟示。
二、中小企業成長環境的比較分析
(一)政治環境
首先,各發達國家都依據自身不同的經濟發展情況對中小企業有著不同的定義,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不斷對中小企業的定義進行必要的更改。可以說,中小企業標準在美、德、日是動態的。其次,中小企業在各國的發展歷史不同,長期以來,美、德、日對中小企業的管理模式、支持體系及政府管理政策也各不相同。本文對美、德、日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及其主要職責和重要法律法規進行整理,詳見表1。
管理機構職責 聽取意見及需求并向總統報告;就保護小企業的權益向聯邦政府提出政策建議;提供貸款擔保、技術管理援助和幫助獲得政府采購合同。 提供信息和宣傳資料;負責制定歐洲復興基金貸款計劃;為國際技術轉讓提供低息貸款;制止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吞并及其聯合行動;支持中小企業的聯合等 制定發展中小企業的基本方針政策,指導小企業的經營管理、技術、發展方向等,還負責調節大小企業之間的矛盾及中小企業內部的矛盾
重要法律法規 小企業法;反托拉斯法;小企業經濟政策法;小企業技術創新開發法 公司法;中小企業促進法;出口企業幫助法;反壟斷法;中小企業創新法案 中小企業基本法;中小企業現代化促進法;中小企業金融公庫法;中小企業信用保險法;防止中小企業倒閉共濟法;中小企業憲章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得知:一是這三個發達國家幾乎都設立了統一的中小企業管理部門,有專門的小企業管理機構,負責收集登記中小企業資料并對其發展提供幫助。這些機構不僅制定發展中小企業的基本方針政策,還負責調節中小企業之間的矛盾及中小企業內部的矛盾。二是針對中小企業都已建立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除了制定中小企業的基本法律外,還制定了針對解決中小企業發展中具體問題的專門法律。這些法律法規十分全面,涉及中小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壓力和問題,貫徹與實施相關法律法規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法律環境。此外,這些國家都非常重視市場競爭環境的自由平等。反壟斷政策在保護中小企業發展空間同時利用其與大企業競爭,促進市場繁榮。
(二)經濟環境
中小企業成長離不開其所在經濟環境的支持,國家的經濟狀況、企業運轉資金籌集渠道、企業的競爭合作關系等因素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如表2所示,2010年以后美國的經濟有了較好恢復,增長速度平穩緩慢,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經濟大環境。而德國的GDP基本保持穩定態勢,但在2015年出現大幅萎縮,德國政府則將原因歸因于貿易摩擦、政府支出減少、數據調整和汽車業產量放緩。其中,日本經濟波動較為明顯,有數據顯示日元貶值和日本海外資產的增加造成了GDP數字波動明顯的情況。
(三)社會環境
社會大環境是中小企業成長的根基,目前,全球經濟仍處于緩慢發展期,全球貿易摩擦行為不斷增加,這對中小企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美、德、日都是屬于發達國家,人均國民收入均居于世界前列,這意味著國民收入水平消費能力都很高。世界GNI統計報告顯示,美、德、日的人均國民收入都呈現緩慢上升狀態,表明近幾年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相對穩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出版物《中小企業融資和企業家2013》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美國小企業的商業信貸比率逐漸減少,風險投資比例逐漸上升,其金融市場的發展對小企業融資很有幫助。日本中小企業白皮書報告表明,2011年地震對中小企業財務狀況影響很大,第二季度財務狀況惡化,第三季度開始好轉并在年末恢復到震前水平。數據顯示周圍社會環境的變動對中小企業的影響非常明顯,一國的勞動力人口、老齡化程度、環保政策等均會影響中小企業的發展,目前美、德、日三個發達國家均出現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四)技術環境
一國技術環境的進步離不開政府對科技研發的支持,而中小企業成長的技術環境可以通過社會信息化水平和國內中小企業自身的信息化網絡建設及利用程度得到體現。美國是世界上中小企業信息化最發達的國家,網上信息咨詢服務可以查找到在美國的中小企業及其援助組織的列表和輪廓,介紹政府政策和相關扶持措施。德國也積極投入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還制定了技術扶持政策,如“聯邦政府中小企業研究與技術政策總方案”、“中小企業研究和發展工作的設想計劃”等。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網絡就緒指數,我們得知美國的社會信息化程度最高,而日本的社會信息化發展速度很快,這跟日本政府的領導作用分不開。
三、發達國家中小企業成長環境比較對我國的啟示
美、德、日中小企業的成功表現離不開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和政府的支持,經過對其成長環境的對比,可以總結出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啟示。
一是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市場競爭,其成功的關鍵在于自身的綜合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背景下,新技術產品的創新,電子商務的繁榮以及網絡營銷的推廣等問題都對我國中小企業成長提出挑戰。中小企業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不斷的學習和創新,逐步調整自身結構、功能與外部環境相適應,企業與環境的不斷動態博弈才能使其可持續發展。
二是中小企業的成長離不開政府的幫助和支持。扶持中小企業,要從根本上保證小企業的成長空間,在法律上強調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地位的平等。由于中小企業自身存在先天不足,因此需要政府充分利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作用,承擔“擔保人”角色。在小企業融資難時,鼓勵銀行和民間機構貸款;設立專門機構對中小企業成長背景進行評估,引導中小企業走向,為其成長塑造穩定、公平、積極的社會市場環境。
三是影響中小企業成長的環境因素復雜多變,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技術環境等都對中小企業產生重要影響。在扶持中小企業過程中,需要關注全面內容,針對具體問題要及時出臺解決方案,學習發達國家中小企業的現代化步驟。政府在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方面應給予經費、信貸和稅收支持,鼓勵企業設立技術開發和技術培訓機構,鼓勵科技人員向企業流動,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引導中小企業成長,維護市場規則,促進經濟持續繁榮才是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黃璟莉.國外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的財政金融政策借鑒[J].財政研究,2008(8):66-68.
[2]金佑連,李永焱.美國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及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途徑選擇[J].特區經濟,2005(8):252-253.
[3]雷蕾.國外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經驗借鑒及應用分析[J].特區經濟,2011(6):90-91.
[4]李俊紅,范思琦.從封閉走向開放——日本中小企業創新模式的演變[J].東北亞論壇,2010(9).
[5]劉志榮,姜長云.國外中小企業支持政策的演變趨勢[J].經濟研究參考,2009(64):36-41.
[6]譚玉洪,周素萍.我國中小企業成長環境的構建[J].經營管理,2007(2):109-110.
[7]徐世剛.日本中小企業的發展經驗借鑒[J].經濟縱橫,2011(9):103-105.
[8]姚潔,楊淑艷,王來玉.美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分析[J].商業時代,2010(2):77-78.
[9]李庚寅,周顯志.中國發展中小企業支持系統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張彤彤)
[作者簡介]葛家玉(1992-),女,漢族,碩士研究生,輔導員,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