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要: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一批海外留學背景的作曲家也匯聚于此。他們在重慶創作了不少質量上乘的音樂作品,助推了重慶音樂作品的繁盛。下面我們將對這一部分作曲家和其作品進行分析。
關鍵詞:海外留學背景作曲家? 重慶時期? 音樂創作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6-0009-02
一、海外留學背景的作曲家
1909年起,美國對中國實行“庚款興學”①,英國、日本、法國等國家隨之仿效,客觀上培養了一批學習西方先進音樂思想、吸收不同音樂流派的中國音樂家。應尚能、周淑安從“留美預備學堂”的清華學校官費留美。周淑安 1914年-1921年先后在哈佛大學、新英格蘭音樂學校、紐約音樂學院學習,是“庚款興學”中獲益的音樂家。應尚能1923年-1929年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學習音樂。李抱忱于1935-1937年在美國歐柏林音樂院學習音樂教育并獲得碩士學位。
20世紀初到30年代期間,馬思聰、鄭志聲等人留學法國專業藝術院校。這個時期的法國是歐洲文化藝術交流的中心,各方名流云集,加之留學法國經費也相對比較便宜,這些優渥的條件吸引了許多有志青年心之向往。另一方面,歐洲文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經歷了空前的劇烈變化,印象主義音樂在法國誕生并開始大放異彩。作曲家們歐洲文化之都接觸到了當時藝術的新潮流,新的和聲、調性、題材、配器、音樂風格給了這些異國求學音樂家們新的思想。他們把這些新的事物、新式的音樂元素、和聲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看法融入在了自己的作品里面。
吳伯超于1931-1936年留學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這個學院在當時致力于發展古典音樂,他在這里系統的學到了傳統西方音樂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作曲家除了馬思聰、鄭志聲以為,其余幾位出國前均在上海國立音專學習、深造,國立音專的學術基礎加上國外先進音樂思想,為他們日后在抗戰時期的音樂創作展現自己特有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作曲家作品及特點分析
(一)歐洲背景的作曲家作品
這一時期,作曲家由于各自留學背景不同,創作的體裁和風格也有一些差別。歐洲留學的主要在法國和比利時。法國留學的馬思聰、鄭志聲等人創作的作品,多以西方的器樂、歌劇、管弦樂等形式為主,代表作有馬思聰的小提琴組曲《西藏音詩》、交響樂《第一降E大調交響曲》②,鄭志聲的器樂曲《回春之歌》③、歌劇《鄭成功》(未完成)。他們創作的音樂富有現代風格、構思講究。如馬思聰《西藏音詩》中《述異》的第一主題音樂,既是全曲的序曲,又考慮到了西藏民間歌曲風格,用C羽五聲調式來表現淳樸、彪悍的藏民形象。第二主題音樂用G宮五聲調式與第一主題形成對比,強烈的切分節奏,體現藏民舞蹈的粗獷、熱情?!独锼略骸芬w現西藏民歌的極大特性,在和聲編配中“用一些減七和弦與一些不協和和弦去解決此旋律和聲上的要求”。[1]《劍舞》加上一些新的音樂素材,用小提琴和鋼琴節奏交互的手法推動音樂的發展,結尾以主部主題“無窮動”的形式把音樂推向高潮。[2]《鄭成功》(未完成)是鄭志聲創作的唯一一部歌劇。他為這部歌劇創作的管弦樂片段也是在這一時期創作,主要分為五個部分:《主題歌》《小引》《主題》《早晨》《朝拜》。除了《主題歌》為聲樂作品外,其余均是管弦樂作品。整部作品運用了中國民族五聲調式、民間音樂的節奏型以及中國鼓等民族器樂,同時大量采用西方的創作技法和西洋樂器來模擬民樂樂器奏法,以表達藏族的曲調風光。能夠吸收中國民族音樂素材進行“中國管弦樂”創作,鄭志聲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為中國管弦樂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法國留學作曲家的作品其音樂素材、節奏等極具中國民間音樂特色,卻又不失獨特、新穎的創作風格,與印象派音樂有一脈相承之相。究其原因,這與馬思聰、鄭志聲分別在重慶擔任中華交響樂團、國立實驗樂團指揮不無關系。在20世紀40年代初,中國管弦音樂創作剛起步的時候,他們合作的樂團為其作品的創作完成、演出,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吳伯超雖然同在歐洲留學,所學的是傳統西方音樂體系,創作的歌曲體裁多傾向于藝術歌曲、合唱,如《沖鋒歌》為混聲四部合唱,《喜慶》(又名《桃之夭夭》)、《宴請使節》則屬于藝術歌曲范疇,有強烈的西方創作特色。但是,他并沒有因此拋棄中國的民樂創作。他在重慶的器樂作品主要是二胡曲《秋感》以及民樂合奏《合樂四曲》。用中國的民族化音樂創作民樂作品,用西方的技法創作藝術歌曲和合唱,中、西方特色非常清晰、劃分明確,二者并駕齊驅,既拓寬了中國音樂的創作道路,又為“新音樂”的創作提供了實踐的可能。
(二)美國背景的作曲家作品
美國留學的有李抱忱、應尚能、周淑安。其中,李抱忱和應尚能二人均有國民政府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工作的經歷。李抱忱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教育組組長,在任期間關注抗戰時期全國中小學音樂教育情況,力推樂教,深信“音樂教育對于抗戰建國又重大的供(貢)獻”。④他的作品有校歌《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系歌》《中央政治學校校歌》,合唱作品《上山》《中美攜手歌》,抗戰歌曲《萬年歌》《出征歌》《復國歌》《汨羅江上》等。應尚能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從事普及音樂教育工作,組織音樂教導員訓練班,以自己的聲樂特長培養歌詠干部。他的作品除了一部新歌劇《荊軻》、鋼琴小品《回憶》之外,其他大部分為歌曲。其中有藝術歌曲《拉纖行》《無衣》《喜雨》《漁父》等,合唱作品《赴戰》《我愿》《我們是游擊隊》《國旗歌》《為了祖國的緣故》等,以及部分獨唱或齊唱歌曲。周淑安在抗戰時期,全身心投入到重慶地區的鄉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創作了不少兒童歌曲。如《兒童衛生歌》《惜時歌》《守時間》等。美國留學的這批作曲家深受美國多元文化音樂和音樂教育的影響,且回國后均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因此,創作的作品多以歌曲為主,歌曲的形式豐富,有獨唱、齊唱、二重唱、混聲四部合唱;體裁多樣,有藝術歌曲、抗戰歌曲、群眾歌曲。許多歌曲作品,配有五線譜和鋼琴伴奏,伴奏和聲織體講究、嚴格。這些歌曲的創作,既有利于抗戰宣傳、又相應地提高了當時的音樂教育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抗戰時期,這些留學海外的作曲家在重慶開辟了抗戰大后方音樂文化交流的廣闊空間,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以飽滿的愛國熱情投入到抗戰宣傳之中,從不同的創作視角、風格各異的體裁、高超的作曲技法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中進行作品創作,體現其獨具魅力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海外留學背景的作曲家更多喜歡創作體裁多以西方的器樂、歌劇、管弦樂、合唱等形式為主,作品較富有現代風格,構思講究。他們以專業音樂學院背景為出身,專業能力十分扎實,許多作品均有五線譜的記錄,體現了良好的專業素養。
第二,不少作曲家在留學之前有在國內專業學院學習的經歷。如吳伯超、周淑安、應尚能等作曲家出國之前仍舊在上海國立音專學習、工作,可以說,上海國立音專在學術傳統在創作上多多少少有一脈相承的特點。
第三,對民族化音樂的自我認同。這批海外留學的作曲家雖然所學均是西方的作曲理論和音樂體系,但是其作品并非全盤西化,相反,在那個年代他們對音樂民族性有非常高的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覺,十分重視民族性作品的推廣和創作,對這些作曲家來說,實屬難得。
注釋:
①1909年,美國決定減免其所得庚子賠款的一部分,改用于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教育費用建立“留美預備學堂”(清華大學之肇始),鼓勵我國學生赴美入學校、求高深學問。隨后,英、法等歐美國家及日本效仿。
②《第一降E大調交響曲》又名《抗日戰爭交響曲》,1941年底開始在重慶創作,后離渝,1942年完成。
③《回春之歌》,1940-1942年根據許可經同名歌曲改編成器樂曲,并曾在中華交響樂團演奏。
④李抱忱,《抗戰時期音樂教育工作計劃書》,1938年9月19日。
參考文獻:
[1]馬思聰.創作的經驗[J].新音樂,1942,(11).
[2]梁茂春.馬思聰的小提琴組曲《西藏音詩》[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6,(04).
基金項目:本文為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抗戰大后方音樂家及作品研究——以重慶為中心”,項目編號:2018YBKZ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