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新
摘要:校外教育輔導站是有效銜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橋梁紐帶。針對當前校外教育輔導站在經費保障、課程開設、師資配備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泰興市堅持“校站結合”,建立運行機制,規范教師選用,優化實施策略,推動校外教育輔導站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關鍵詞:校外教育輔導站;“校站結合”;區域教育
校外教育輔導站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是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有效路徑,也是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的紐帶和載體。作為區域教育主管部門,泰興市教育局主動與關工委對接,進一步建立完善“校站結合”機制,探索建立在職教師進站任教的泰興做法,不斷推動全市校外教育輔導站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一、校外教育輔導站建設的現實意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江蘇將校外教育輔導站作為社會教育實踐的創新舉措,明確以提高未成年人整體素質、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為宗旨,以培養富有理想、品德高尚、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新一代江蘇人為目標,以思想道德教育為重點,以主題教育、學習輔導、文體活動、助學幫困、社會實踐等為主要形式,努力把校外教育輔導站建設成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假日樂園,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網絡的重要載體。應該說,校外教育輔導站扎根村(居),依托學校,聯系家長,貼近學生,是有效銜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橋梁紐帶,是各級政府關愛青少年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和有效抓手,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創新社會治理、構建和諧社會也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隨著社會轉型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市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全市尤其是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越來越多。據初步統計,目前,我市留守學生約3188人。由于留守兒童大多是隔代監護,監護人對孩子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監管,基本沒有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同時,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親情與關愛,極易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節假日多沉迷于網絡和電視,個別留守兒童甚至出現失管、失控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基于這些因素,我市創新校外教育輔導站建設路徑,積極推進“校站結合”,切實解決留守兒童實際困難,真正讓“家長安心、學生歡心”。
二、校外教育輔導站建設的存在問題
近年來,雖然各地高度重視校外教育輔導站建設,但在經費保障、課程開設、師資配備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難以滿足學生家長的需求,人民群眾的認可度不高。
1.經費保障度有待提高
創辦校外教育輔導站是公益性事業。輔導站不向學生及家長收取任何費用,其添置設備、開展活動、對輔導員“以獎代補”等所需經費,主要通過財政撥付、鄉鎮安排、部門支持、社會贊助等多渠道予以保障。綜合我市實際來看,大多數經濟條件較好的鄉鎮能夠足額保障校外教育輔導站的經費。而地處黃橋老區、規模較小的校外教育輔導站投入得不到保障,以致活動場所設施陳舊,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2.課程開發力有待增強
校外教育輔導站要增強吸引力,擴大覆蓋面,就必須在課程設置上下功夫。但全市各校外教育輔導站定位不相同,導致課程設置千差萬別。少數輔導站仍以課后作業輔導為主,部分輔導站課程以特長培養、素質拓展為主,而學校教育和未成年人迫切需要的課程,比如道德養成、心理輔導、社區實踐等,則很少開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校外教育輔導站的認同,也影響了社會對其職能的正確評價。
3.師資專業化有待強化
高素質的師資是校外教育輔導站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近年來,雖然校外教育輔導站辦學條件有了一定改善,但教師隊伍建設嚴重滯后,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輔導站的發展。就我市而言,校外教育輔導站專職教師以退休教師、“五老”人員為主,專業結構失調、學科比例不配套的問題較為突出;部分農村校外教育輔導站教師短缺,教育教學工作無法有序開展。
三、校外教育輔導站建設的實踐創新
針對校外教育輔導站建設中存在的短板,我市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思路,促進校外教育輔導站提質增效。
1.建立校外教育輔導站運行機制
教師是校外教育輔導站高質量運行的第一要素。我市姚王鎮東林村的黃輝等在職教師以志愿者身份長期參與校外教育輔導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經驗,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加強“校站結合”,構建在職教師參與校外教育輔導的長效機制,才能提升輔導站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增強群眾的認可度和信任度。在充分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市委辦印發了《關于促進全市城鄉社區校外教育輔導站“強內涵提質量上水平”的實施意見》,明確市財政每年撥款100萬元用于支持校外教育輔導站建設,其中50萬元用于對在職教師志愿者實行“以獎代補”,20萬元用于優秀輔導站獎勵,30萬元用于電子閱覽室建設,并要求各鄉鎮(街道)財政每年配套不少于10萬元。同時,市教育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在職教師志愿者參加校外教育輔導站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在職教師志愿者的選拔、聘用、考核、獎勵辦法,促進了校外教育輔導站與學校的共建共享、深度融合。
2.規范校外教育輔導站教師選用
嚴格按照“學校動員、自愿報名、鄉鎮聘用、考評獎勵”的程序選聘在職教師,為校外教育輔導站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師資保障。
一是按需選聘。堅持將校外教育輔導站教師選用作為一把手工程。年初,根據各輔導站列出的聘請在職教師計劃清單(師資人數、教學科目、專業特長),由轄區內對口結對中小學校張榜公布。學校采取教師自愿報名和學校推薦相結合的方式選拔在職教師志愿者,一般每個基層村(社區)輔導站選聘1~2人,中心站、社區與學校聯辦的大型輔導站適當增加選聘人數。名教師則采用專業授課、跨站輔導、一人多點服務的模式,持續放大“名師+”效應。
二是擇優聘用。由于校外教育輔導站學生年級跨度大,對既能輔導各年級課業又具有才藝特長的“全能型老師”需求量較大。全市各學校在自愿報名的在職教師中,選拔熱心校外教育、工作責任心強、業務水平高、有奉獻精神的在職教師,尤其是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教壇新秀等骨干教師,參與輔導站工作。在職教師志愿者名單經輔導站、鄉鎮關工委和市教育局三級審核后進行備案,并為在職教師志愿者頒發聘書。
三是考評獎勵。市教育局、市關工委聯合制訂考核細則,從課時數量、教學質量、師德師風、安全管理、遵章守紀等方面對在職教師志愿者進行全方位考評。在對每個教學課時進行考勤登記的基礎上,年底組織“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和學生代表對其教學實績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報市關工委和教育局審核,同時在市關心下一代“銀杏樹下”網站、微信工作群和各學校公示。對在考核中獲得一、二、三等獎的在職教師志愿者頒發榮譽證書,并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市教育局將參與校外教育輔導站工作納入學校年度工作考核,成績突出的在職教師志愿者在職稱評定、評先評優、職務晉升時予以優先考慮。規范的程序、嚴格的考評、適當的獎勵,充分調動了在職教師參與校外教育輔導的積極性。2017年全市有317名在職教師參與校外教育輔導,2018年增加到428名,2019年達628人,為輔導站輔導質量穩步攀升提供了人才支撐。
3.優化校外教育輔導站實施策略
堅持將提高質量作為校外教育輔導站的關鍵,聚焦課程課堂,聚力管理優化,不斷提高學生、家長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一是優化課程,增強吸引力。面向留守兒童群體,結合家長最迫切的需要,探索推廣“三段式”輔導模式,即開展文化課輔導、主題實踐教育和文體藝技能培訓,將思想道德教育、文化輔導和特長培養有機結合,使學生愛好、教師特長、學校特色和本地教育資源優勢無縫對接,以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教育和主題實踐活動,增強校外輔導的吸引力。濟川街道鼓樓社區輔導站的京劇、黃橋鎮祁巷村輔導站的農耕文化、新街鎮梧桐村輔導站的銀杏木雕、珊瑚鎮鎮前新村輔導站的珍珠繡、虹橋鎮新市村和濟川街道大生社區輔導站的小足球隊等特色輔導項目,吸引了一批批孩子參加。全市實際進站學員數從2015年前的3000名增加到2019的8500多名。
二是強化管理,增強凝聚力。充分發揮“五老”的威望、經驗優勢,聘請其擔任校外教育輔導站站長,精心做好調研、反饋、協調和“三童”(留守兒童、流動兒童、貧困家庭兒童)的管理、服務工作,為輔導站的良性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省勞模李光才自費為遠道而來的教師準備午餐。省優秀輔導員、張橋鎮鎮西村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劉正剛言傳身教,悉心指導的丁嘉麗老師先后兩次被評為全市在職教師志愿者一等獎。根思鄉關工委在青年在職教師志愿者中成立臨時黨支部,傳承弘揚楊根思精神,為老區群眾、為農村“三童”無私奉獻。在職教師志愿者和“五老”志愿者兩支隊伍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相得益彰,輔導員隊伍凝聚力不斷增強。
三是提質增效,擴大影響力。創新“校站結合”路徑,優化校站管理質態,讓校外教育輔導站服務更貼近實際、貼近需求,滿足了家長所盼、學生所愿。校外教育輔導站立足實際,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小手牽大手”活動,主動宣傳鄉風文明內容和要求,引導形成農村新風尚,農村秸稈禁燒、垃圾分類、道路清潔工作順利推進。校外教育輔導站也呈現出可喜的變化:孩子們從過去的“要我來學”變成了現在的“我要來學”,家長變成了“我要送孩子來學”;各鄉鎮、村(居)將校外教育輔導站作為為民辦實事的民心工程和鄉村振興的實事工程,從過去的“要我辦輔導站”變成了現在的“我要辦好輔導站”。辦好輔導站成了全社會的共識,全市優秀校外教育輔導站數量從2013年的11個,發展到2019年的160個。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