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民間音樂的身影常常出現在冀派二胡作品中,使其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與民族色彩,民間音樂元素的融入也使冀派二胡作品帶有聲腔化的特點。本文以三首冀派作品《皮影調》《剪窗花》《燕趙春潮》為例,分析河北民間音樂在其中的運用,研究風格化冀派二胡作品創作與演奏的聲腔化內涵,旨在使“二胡演奏聲腔化”理論得以更好地運用,促進冀派二胡藝術乃至河北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河北民間音樂? ?冀派二胡作品? ?風格化? ?聲腔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6-0031-02
河北民間音樂是河北民族文化之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不同地域的民間音樂有不同的色彩。通常來講按色彩大致可劃分為冀南(邢臺、邯鄲)、冀西北(承德、張家口)、冀東(秦皇島、唐山)、冀中(衡水、石家莊、保定、廊坊、滄州)四個地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民間音樂種類,冀南有四股弦、梨花大鼓、邢臺扇鼓、廣宗太平道樂等;冀西北有爬山調、漫瀚調、口梆子、二人臺等;冀東有樂亭大鼓、唐山皮影、評劇三枝花,又不乏漁民號子、山歌、小調、秧歌調與吹歌;冀中則小調最具特色,《放風箏》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更有井陘拉花、河北梆子、保定老調、石家莊絲弦等民間音樂形式。不同地域的民間音樂有著不同的音樂特點,“‘冀東音樂色彩區受東北文化影響,具有濃郁的‘呔兒味;‘冀西北音樂色彩區深染晉、蒙音樂文化特點,具有高原、山區音樂文化色彩;‘冀南音樂色彩區深受豫地文化影響;‘冀中音樂色彩區受京城文化影響而銷蝕掉了自己的特色”[1]。
一、河北民間音樂在三首冀派二胡作品中的運用分析
河北民間音樂常運用于二胡作品之中,從《皮影調》《剪窗花》《燕趙春潮》三首冀派二胡作品,就可見其一斑。
《皮影調》是趙硯臣先生創作于1965年的作品,作品以唐山皮影為音樂素材改編而成,“皮影”被列為冀東三枝花之一,迄今已有400年的歷史,起于明末,盛于清末,是集美術、雕刻、操縱、戲曲藝術為一身的綜合藝術。全曲呈發展式三段體,大量滑音的運用,使作品充滿了“老奤兒”味兒,突出了影調風格,塑造了輕松歡快而富于變化的曲風。
《剪窗花》創作于1983年,是王曙亮先生的代表二胡作品,1999年修訂,該曲以昌黎民歌《剪窗花》及唐山皮影為素材改編創作而成,曲中滑音表現極為豐富,影調味兒更濃,其風格與《皮影調》相比更加生動活潑。
《燕趙春潮》是70年代后期,由宋國生先生采用河北民間音樂素材創作而成的二胡作品,樂曲中段則采用滄州傳統說唱藝術黃驊漁鼓為素材,道出北方人對大地回春的贊美與喜悅之情。
河北民間音樂的運用使上述作品成為風格性較強的曲目,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回味無窮。
二、風格化冀派二胡作品創作與演奏之聲腔化內涵研究
從以上舉例可見,本土民間音樂素材的運用使二胡作品呈現較強的風格化,具有聲腔化的特點。一是由于二胡本身是戲曲的伴奏樂器,常常與唱腔遙相呼應,具有聲韻表達的先天優勢;二是二胡曲目由皮影音樂、民歌改編,或以本土說唱音樂為創作素材,作品充滿了聲腔性因素,使作品聲腔化的特點突出。
“二胡演奏聲腔化”是由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先生提出的代表性命題,也是其二胡演奏藝術之精華。文中列舉的三首作品中,本土化音樂素材在創作中的運用使作品渾然充滿聲腔化的特點。眾所周知,這三首作品的作者均屬于“演創合一”型作曲家,從而可見三位演奏家對二胡演奏聲腔化也有著自覺與不自覺的追求,其創作與演奏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其聲腔化的內涵值得我們去研究。
(一)內涵在美
聲腔化的宗旨首先在于對美的追求。俗曰:絲不如竹,竹不如肉,體現出人們對聲音美的追求,所謂余音繞梁三日未絕。從創作角度來講,這三首作品的聲腔化寫作手法,使音樂更富有情感,旋律更富有韻味,無疑增加了作品的美感。《皮影調》作品小巧,富有濃郁唐山地方色彩的滑音7的反復運用,好似街坊鄰居聊家常,娓娓道來,展現出平凡之美。《剪窗花》描繪出春節一群巧手姑娘圍坐剪窗花的情景,大幅度下滑音的飛弓笑聲模仿,徵音到宮音下五度進行形成的濃郁的聲腔化音調,更將飛舞的剪刀和灤南姑娘活潑的性格與神采活現于人們的眼前,展現出靈動之美,《燕趙春潮》則以板腔體說唱音樂表達人民面對春回大地的內心之澎湃,展現出大氣之美。演奏時應把握住創作之用意。
(二)內涵在人
人聲之美,其核心在人不在聲。聲音之所以為美是由于人的直接發聲,從聲音中直接體現出人之情、人之氣、人之格、人之韻,這便使音樂絲絲入心,心隨聲動,這也正是二胡演奏聲腔化的追求目標,與閔惠芬先生提出的在演奏中要做到心中有形象,心中人物,心中有性格的理論相統一。體現人之情,則需情于心發,以情帶聲,以聲帶情;體現人之生命力,則需氣息通達,弓隨心運,意到聲發;體現人之品格與性格,就要有角色感,表達人之神韻。演奏《皮影調》“我”便是市井百姓,演奏《剪窗花》“我”便是手巧剪娘,演奏《燕趙春潮》則“我”的心中充滿對大地回春的無比感慨。
(三)內涵在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間音樂是地域文化的標志,本土民間音樂可展現出當地不同時代的民風民俗,聲腔化的內涵更在于對地域文化與風土人情的表現。三位作曲家同是河北人,趙硯臣先生河北昌黎人,王曙亮先生河北故城人,宋國生先生是河北樂亭人,兒時的故鄉總是讓人難忘,故鄉的一切早已融入血脈之中,從作品的創作中可體會到作曲家濃濃的鄉情,更能感悟到其對河北音樂文化傳承與光大之情懷。《皮影調》流露出的唐山“老奤兒”味兒,那是親切的鄉音。《剪窗花》則以傳統來表現傳統,剪紙以灤南為著名,灤南剪紙以皮影人物為素材,聲聲的影調使全曲聲中有花,花中有影,影花呼應,巧成一體。《燕趙春潮》則表現了以漁民為代表的百姓心聲。
從演奏的角度來講,對鄉土“韻味”的詮釋就是二胡演奏聲腔化技巧運用時把握分寸的根本,聲腔與唱腔的虛實性決定二胡聲音效果的虛實感,滑音的音準度把握也取決于對聲腔韻味的模仿,當我們在演奏中把握住這樣的要點,滑揉、大滑音、墊指滑音等風格化演奏技術便迎刃而解。由此可見,演奏者進行民間采風、多多欣賞與學唱河北民間音樂,對提高風格化二胡演奏技藝有極大幫助。
(四)內涵在于對社會與現實的寫照
聲腔化所表現的“美”“人”“根”無一不是現實與生活的寫照,每一種情感與韻味的表達,無不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時代風貌的反映,文中呈現的三首作品按其產生的年代,更是分別表現了建國后的新中國,粉碎“四人幫”之后的新氣象,改革開放新時代的精神風貌。任何一首作品都不可能脫離社會與時代而生存,演奏者準確把握時代氣息,能夠賦予作品更深刻的詮釋。
綜上所述,河北民間音樂常運用于冀派二胡作品之中,戲曲、民歌、說唱等本土音樂的融入,使作品風格化更加突出,帶有聲腔化的特點。風格化冀派二胡作品創作與演奏聲腔化的內涵在于對美的追求、在于對人本真的表達、在于對地方風土人情的展現與本土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在于對社會與現實的寫照。民間藝術來自于人民,更應扎根于民間,回饋于人民,任何一種藝術如果失去了觀眾,被人們遺忘,都將失去生命力。風格化二胡作品更易于被大眾接受,作為藝術工作者我們要積極將“二胡演奏聲腔化”理論運用于藝術實踐,把民間音樂精粹搬上舞臺,展現民族音樂的魅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將冀派二胡藝術乃至河北民間音樂傳承光大。
參考文獻:
[1]齊易.論河北民間音樂色彩區的劃分[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6,(01).
[2]胡志平.對閔惠芬器樂演奏聲腔化的思考與認識[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02).
[3]劉麗娟.聲腔化道路求索至美論閔惠芬二胡演奏藝術[J].音樂藝術.2014,(03).
[4]王晶.“平中見奇”——論二胡曲《剪窗花》的音樂特色及演奏特點[D].保定:河北大學,2017年.
[5]梁藝丹.冀東皮影戲音樂對二胡演奏技法的影響[J].黃河之聲,2018,(22).
作者簡介:韓靜(1972-),碩士,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名稱:“二胡演奏聲腔化”在河北民間音樂中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HB19Y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