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春



摘要:從近年來江蘇省學業質量監測數據可見,小學生非連續性文本的得分率與文學類文本、說明類文本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呈縮小趨勢。當前,與其他文本的教學相比,小學非連續性文本教學存在課標學段要求缺失、教材教學內容缺乏、日常教學研究缺位、學生生活經驗缺少等問題。為提高小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須在教學中樹立課程意識、融合意識、任務意識、策略意識。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教學
為了解義務教育教育教學現狀,全面提升義務教育教學質量,江蘇省教育廳成立了“中小學學業質量測試分析和反饋指導”項目組,對全省八年級和五年級學生(2016年前為四年級學生)每兩年進行一次學業質量監測。現結合近幾年監測數據對小學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現狀作一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以期改進當下的小學非連續性文本教學。
一、監測數據及分析
在2010—2018年小學學業質量監測中,文學類文本、說明類文本及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得分率如表1。
從表1可見,在近五次監測中,除2016年之外,非連續性文本得分率一直為最低。特別是2014年之前,與其他兩類文本的得分率差距幾乎都超過10個百分點。但總體來看,非連續性文本與其他兩類文本的得分率差距呈縮小趨勢,2016年甚至超過了其他兩類文本(與題目相對較容易有關)。
二、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現狀
與其他文本相比,小學非連續性文本教學至少存在四“缺”。
1.課標學段要求缺失
在我國,許多教師是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中第一次接觸到“非連續性文本”這一概念。《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要求“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第四學段要求“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而在第一、二學段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未提要求。由此,學生在小學五年級以前未開展規范的非連續性文本的學習。
2.教材教學內容缺乏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與敘事類、詩歌類、說明(理)類等文本相比,非連續性文本數量非常少。以第三學段(5~6年級)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為例,敘事類、詩歌類、說明(理)類文本分別為85、57、16篇,而非連續性文本僅有8篇,數量很少,很難形成系統的內容體系。
3.日常教學研究缺位
非連續性文本種類繁多,有圖形、表格、說明書、憑證單等;有的是單一的材料,有的是組合的材料;信息量大,文意連續性不強。凡此種種,導致學生在閱讀時有一定的困難。而近年來的各級教學研究活動,鮮有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專題研討。教師普遍不了解這一陌生文本的學科教學要點,教學時遇到此類題目,“教什么”和“怎么教”基本都是“臨時起意”,對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策略、目標達成等均把握不準。
4.學生生活經驗缺少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閱讀目標,文學類文本重在體驗思想情感,說明類文本主要是獲取信息,而非連續性文本與生活聯系最為緊密,指向于任務完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但現在的學生因諸多原因,很少走出校門、家門,生活空間狹窄,生活經驗貧乏。在面對生活中常見的非連續性文本時,他們往往感到較為陌生,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非連續性文本教學改進建議
非連續性文本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找工作要會看招聘啟事,看電影要讀懂電影海報,買了新家電要根據說明書安裝使用……非連續性文本教學對于幫助學生未來適應社會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要樹立課程意識、整合意識、任務意識、策略意識,以改進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
1.樹立課程意識
美國“共同核心”(Common Core)教學大綱規定,中小學文學類和信息類圖書的閱讀比例為:四年級,文學類書籍占50%,信息類(含非連續性文本,下同)書籍占50%;八年級,文學類書籍占45%,信息類書籍占55%;十二年級,文學類書籍占30%,信息類書籍占70%。可見,美國為保證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不僅明確提出了數量比例要求,更是將其納入教學大綱之中。
如前所述,非連續性文本教學存在課標學段缺失、教材教學內容缺乏、日常教學研究缺位等問題,這導致教師在非連續性文本教學中缺乏課程意識,難以形成系統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為引導教師樹立課程意識,保證非連續性文本教學實施到位,建議完善各學段的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要求。其中,小學三個學段的要求可以表述如下:
第一學段: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或表格中提取單一或多個信息。
第二學段: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并根據信息做出推理。
第三學段:閱讀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做出合適的評價。
目前,教材中的非連續性文本的編排方式大致有兩類:一是在連續性文本中蘊含著一些非連續性文本,如插圖、材料鏈接、課后的圖表作業等;二是在練習中涉及一些非連續性文本,如公交站牌、小制作說明書、成長卡片等。這種編排讓教師們感覺到非連續性文本只是連續性文本的補充,或者只是一種作業形式,從而導致在教學中忽略其重要性。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建議:一方面,在每個學段增加兩組非連續性文本的專題閱讀。第一學段以單一的材料為主(或文,或圖,材料呈現形式單一),第二學段以簡單的圖文組合材料為主,第三學段以較為復雜的圖文組合材料為主。另一方面,非連續性文本的內容要與現代生活技能的掌握有關,如網絡訂票、旅游指南、看病流程、乘坐地鐵、購物指南、游戲規則等等,著力于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切實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2.樹立融合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樹立融合意識,將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融合在連續性文本的教學之中。具體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是增補。在連續性文本學習中,根據學習內容,有意識地增加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使學生既能更好地理解連續性文本內容,又學習了非連續性文本獨特的閱讀方法。如寫人的文章,可以增補關于人物的身份特點的人物卡片;信息類文章,可以配以圖表、數據;詩歌類文章,可以配以圖畫情境;等等。在教學《三顧茅廬》時,為讓學生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一老師出示了一張表:
通過年齡的對比、身份的對比,劉備的誠心誠意便清晰地表現出來。有時,無法用語言準確解釋的內容,卻能用一張圖表清晰而直觀地展現,這就是非連續性文本的魅力。
二是再創。根據課文內容,學生可采用非連續性文本的形式對文本內容進行再創造。教學《天安門廣場》,學生可根據文本內容繪制天安門廣場的方位圖;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學生可繪制金華雙龍洞的景點游覽圖;等等。要點圖、方位圖、游覽圖、情節圖……都屬于非連續性文本,它們展示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將思維可視化、深刻化、條理化,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譬如,一學生在預習《趙州橋》時,采用圖示的形式做預習筆記(如圖1),很好地將連續性文本閱讀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融合起來。
三是運用。與其他版本教材相比,統編教材對非連續性文本內容有所增加。第一學段雖沒有專門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專題,但在練習中有大量的以非連續性文本形式出現的練習。教師要用好這些練習,指導學生有效閱讀非連續性文本。如在《蜘蛛開店》(二年級下冊)的習題中,有一題要求根據示意圖講故事(如圖2),這個示意圖就是一個非連續性文本。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示意圖有哪些內容,讓學生發現示意圖呈現了課文的關鍵信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這些關鍵信息講故事。
3.樹立任務意識
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與生活密切聯系,實用性和操作性是非連續性文本的特質。在非連續性文本的學習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以任務驅動達成學習目標。
回顧這幾年省學業質量監測的非連續性文本題目,無論是說明書的閱讀、圖書室條例的閱讀,還是方位圖的閱讀,基本上都是采用“創設情境,任務驅動”來完成。以2012年江蘇省測試題為例(見圖3):
這是一道看圖題,圖畫本身就是一個情境,而題干則提出了任務:找到小明要去的地方。在教學這一圖表閱讀時,教師首先要利用好這一情境,先讓學生整體觀覽示意圖,知道這幅圖上有兩橫兩縱四條大道,有四個十字路口,有學校、醫院等五個地點。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替換,成為小明,按題目的要求在圖中“走一走”。學生通過“整體感知”“角色替換”“圖中走走”,最終完成任務。
4.樹立策略意識
鄭圓鈴認為,最常見的文本類型可以分為三類:圖表類文本、知識類文本和文學類文本。每一類文本有對應的閱讀策略與閱讀方法[1]。那么,圖表類文本(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策略主要有哪些呢?
一是觀察。非連續性文本以圖表、圖文等形式呈現相關信息。與連續性文本相比,非連續性文本的信息呈現更零散、更隱蔽,因此準確而迅捷地提取信息更為困難。鄭圓鈴提取信息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1)讀標題;(2)讀橫軸與縱軸;(3)注意特別信息[2]。這樣,就對圖表進行三次不同要求的觀察和閱讀,既保證了對圖表有整體感知,又做到了對圖表的細節心中有數。
二是解釋。非連續性文本呈現的信息較多,各類信息間有著或明或隱的關系。閱讀圖表常常需要比較圖表內容之間的關系,并嘗試進行解釋。《尋找食物》是國際閱讀素養進步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測試中的一篇非連續性文本,文本以實驗計劃的形式介紹了螞蟻、濕圓蟲、蚯蚓尋找食物的方法。命題者根據文本內容出了這樣一道題目:“螞蟻和濕圓蟲尋找食物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要完成這道題,就需要將兩個實驗計劃進行比較閱讀,找出螞蟻和濕圓蟲各自尋找食物的方法,再對這兩種方法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這一系列的閱讀、思考過程,就是嘗試對文本信息進行解釋的過程。
三是整合。整合就是將看似多個無關聯的信息整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在圖表閱讀中,通過瀏覽圖表,了解其中的各類信息,有時需要將有效信息有意識整合歸類。如“某地霧霾六大原因”(見圖4),以餅狀圖的形式呈現了霧霾產生的六大原因,呈現的信息是零散的,毫無關聯的,但如果我們按其危害程度從大到小進行歸類排序,這六大原因就聯結成一個整體。重新排序后,不難發現,危害最小的是汽車尾氣,危害最大的是工業污染與二次無機氣溶膠。
總之,關于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可以研究的還有很多很多。只要我們正視它,重視它,走近它,研究它,它就一定會進駐尋常課堂,成為課堂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參考文獻:
[1][2]鄭圓鈴.有效閱讀:閱讀理解,如何學?怎么教?[M].臺北: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2013:63,67.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