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
摘要:校本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平臺,然而當下校本教研的實際效果并不容樂觀。教師教研的主體意識不強、教研能力不足,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效果欠佳。應力求通過重心下移、改進活動、創新形式、精神關懷等方面的變革與實踐,提升教師的教研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關鍵詞:校本教研;教師專業成長;教研能力
近年來,校本教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師的發展,然而基層學校校本教研的效果仍不夠理想,教師的教研能力亟待提高。我們對淮安市清河實驗小學教師進行的校本教研調查發現,大部分教師認為“校本教研是領導和骨干的事,與自己關系不大”,“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沒什么價值”,“自己的教研能力不足,不會教研”;只有30%左右的教師認為“教研能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教研能提升教學質量”。究其原因,一是錯誤的認知導致教師的教研主體意識不強;二是優秀教師的“包辦代替”導致教師的教研能力不足;三是管理重結果而忽視對過程的動態監管和指導,導致制度不靈。我們從校本教研現狀及相關問題的根源出發,積極探索以校為本、以“人”的成長為價值取向的校本教研新路徑。
一、重心下移,從被動參與走向成長自覺
1.主題確定下移,讓研究內容更接地氣
參與我校校本教研的多是普通的一線教師,因此,校本教研要探索“平民化”的路子,為一線教師參與教學研究搭建平臺,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參與,促他們思考,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不斷成長。
每學期開學初,各學科教研組進行研討,制訂教研活動計劃。除了教研室和學校的統一要求之外,可以提出日常教學中有哪些困惑或者問題,共性問題就作為教研活動的主題;或者梳理本學期的教材,看哪一個板塊的內容是新教材的新要求,如何去進行落實,這也可以作為教研活動的主題。在研討中確立的主題,老師們更感興趣,更有發言權,也更有話想說。
2.組織管理下移,讓教師成為教研主體
以往的校本教研活動以教研組組長為核心,從組織安排到內容選擇,每一次都由其一力承擔,時間久了,不免感覺江郎才盡。然而請其他老師來幫忙,他們也總是不知道如何幫忙、從何忙起。管理者的“細致安排”讓老師們沒有組織教研活動的意識和機會,我們要將活動組織和策劃的權利還給老師。
現在,我們要求各備課組每學期分別承辦一次校級教研活動,要求一周內上報活動主題,并制訂好活動方案。備課組內熱鬧起來了,翻教材,找問題,接地氣的主題就這么確定了。主題明確后,開始分工:上主題研討課、活動主持、個性化解讀教材、評課、通訊報道……各項工作人選一一明確。然后就是磨課,集全組智慧研究這一節向全校展示的課,逼著每一位成員去聽、去想、去出謀劃策。
活動組織下移,鍛煉了大家的能力,增進了彼此的感情。教研組老師增強了主人翁意識,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經驗和智慧。
二、改進活動,從流于形式走向扎實有效
以往的校本教研兩周一次,理論學習老師們感到枯燥,反思交流老師們覺得空泛;教研課后大家忙于上課,等到集中研討時熱情早已散去。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實效性,我們改革了教研組活動,把課堂作為研究的現場。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視角去改進校本教研活動,逐步提高活動的質量和成效。
1.從診斷的視角改進個人反思
以往教研活動中的個人反思環節,以課后教師說課為主要內容,即興的一點反思也只是對課堂中沒有達成預定目標的描述。這樣的反思對自己和他人都沒有實質性的價值。因此,我們提倡診斷式的個人反思,內容包括:目標達成得如何?為什么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怎樣重構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們鼓勵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用這樣的方式反思自己的每一節課,提倡用錄音筆或手機錄下自己上課的全過程,在回聽中照鏡子,找問題,明方法。
2.從磨課的視角改進同伴互助
一節研究課會成為教師成長的一個階梯,還能折射一個教研團隊的理念和視角,也可能成為一類課的風向標或是一個領域的新定位。所以我們要正視磨課的價值,通過磨課來磨煉教師和團隊。
為了讓更多的教師參與教研,在一次次課堂教學賽事中,我們不再以教務處或分管校長為磨課核心,而是成立智囊團,由教干、骨干牽頭,同組教師參與,為每一位參賽教師配備一個研究團隊。每一個團隊都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讓年輕教師充滿斗志。有的教師自發組成研究小組,大家參與其中,一同經歷問題解決的“痛”與“通”、一同感受成長的喜悅。這樣的團隊協作教研,讓老師們從以往的孤軍奮戰走向了主動聯合。
3.從需要的視角改進專業引領
由于教師專業發展的主動性不強,學校教學管理人員對教師的實際需要了解不夠,導致專業引領缺乏針對性,收效甚微。因此,我們要從教師的實際需要出發,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為教師提供適時的引領機會,讓專業引領真正發揮作用。
一方面,我們可以針對某一研究主題推薦相應的書籍和報刊,讓老師們帶著研究的問題去閱讀,這樣他們自然就能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專業的引領。還可以有計劃地邀請專家來校聽課、評課,讓老師們結合具體課例體會專家獨特的分析視角。另一方面,校內的教干、骨干、學科帶頭人等專業引領者也應積極營造尊重、民主的教研氛圍,不要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立場,而是在活動中耐心等一等,認真聽一聽,充分利用好參與者的資源。因為教師是課堂教學最具發言權的人,一定要引在教師的爭論處,領在教師的混沌處,以理服人,及時提煉,讓專業引領成為引領者與教師之間的對話和共享。
三、創新形式,從固有模式走向時空開放
在校本教研的改革過程中,學科教研組仍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組織,有計劃、有組織的教研活動仍然是主要載體。隨著“教”“研”結合的深入,可以創新組織方式和研究方式。可以辦公室切磋,可以同齡人交流,還可以同問題組合。我們還積極號召教師通過年級學科QQ群等開展網上對話。活動的形式多了一份靈活,活動的內容多了一份深刻。
“微教研”是我校的一種創新教研方式,它隨時隨地因問題而產生,因交流而深刻,有效推進了教師們的專業成長。
1.內容微探析,教學在互補中豐厚
每天早晨利用10分鐘時間,同組老師聚到一起,對當天所教內容進行再次回顧,明確重難點,這已成為我們的教研常態。雖然只有10分鐘時間,但大家的梳理和回顧卻能讓即將進行的課堂教學更加貼近學生、更加突出重點、更加充滿智慧,讓教學更加豐厚。
2.反思微交流,疑問在對話中解惑
反思學校日常生活基礎上的教育智慧的不斷提升,是教師走向卓越和優異的催化劑。教育智慧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感悟、反思過程中形成的。一節課下來,老師們在辦公室討論自己在課上遇到的一些問題和感受,備課組其他老師記下經驗之談,并在自己的課上進行改進,教學效率會大大提高。
課后的及時反思和微交流讓個人“小問題”成了集體“小課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每個人都應樹立“微教研”意識,也都應該是“微教研”的發起者,就像在微信朋友圈和QQ群發起聊天一樣地主動。
3.片段微設計,難點在對比中突破
教學中總有些難點難以突破,這時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片段微設計活動。在對比中交流,在思考中深刻,在實踐中優化。例如:二年級數學組聚焦“平行四邊形的認識”研究,針對如何突破“把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征”這一難點進行了微設計。五位老師設計出三種突破的方案。通過設計和試上,不斷打磨,難點在不同方案的比較中得到突破。
微教研沒有講臺,沒有話筒,因此就沒有了權威和專家;沒有規定的時間,沒有固定的場所,有的是更加自由的個性空間。它必將引領教師在專業化成長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四、精神關懷,教研從制度管理走向人文管理
1.人性化管理,營造教研氛圍
一線教師遇到的問題是瑣碎的、細小的。有時不一定是學科的問題束縛了他們的手腳,煩瑣的工作,調皮的學生,都讓人煩心。來自學校、家長、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讓教師的內心不夠寧靜,他們需要輕松的氛圍,需要傾訴,需要分享。如果用制度去約束教師,教研的氛圍必如一潭死水。因此我們要加強對教師的精神關懷,校本教研也要關愛教師的健康!教研活動時,我們買來老師們喜歡的食品,大家圍坐一起,開始“吐苦水”。教學時遇到什么難題啦,哪個學生又做出了讓人頭疼的事情啦,要寫論文寫不出啦,每個人都在舒適的環境中一吐為快。氣氛輕松了,接著就是展現大家智慧的時候,你一言我一語,問題在“聊天”中得到了輕松化解。
2.彈性化要求,落實教研規范
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完善校本教研的相關制度,如《集體備課制度》《校本教研評價制度》《優秀教研組評比制度》等等。這些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出既定,而是一個動態執行、不斷完善的過程。每學期評價后均要聽取教師的意見,積極改進和調整。設置彈性的目標和要求,重在考察教師參與教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關注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升到怎樣一個程度,和自己上一個學期進行對比,而非和優秀教師進行橫向的比較。在評價中我們還注意分齡評價,以調整教師心理為著眼點,讓不同年齡階段的教師都能煥發參與校本教研的熱情。這樣的彈性化要求提高了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促進了校本教研規范的落實。
指向成長的校本教研改革增強了教師在教研過程中的主人翁意識,提升了教師的教研能力和專業素養。今后的教學管理工作中,我們將對更多的工作進行變通和創新,以服務教學、發展教師、提升質量為總目標,通過管理重心下移,讓教師在自主研修中提升自我。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