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霜菊

摘要:西南傳統剪紙是西南地區民間大眾群體生活創造的藝術,是勞動人民審美和情感表達、交流的藝術形式和日常生活裝飾物件。它體現了西南地區大眾的內在美和民俗心理結構,表達了民間大眾最原始樸素的情感。本文從剪紙的藝術風格、西南地區剪紙的主要流派及特點、西南剪紙的人文情懷,闡述了西南傳統剪紙是一種精神文化的物化現象,是我國民族傳統的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剪紙? ?藝術設計? ?人文
中圖分類號:J528.1?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6-0037-02
一、剪紙的藝術風格特點
剪紙是我國民間藝術形式之一,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東西兩漢時代。《史記》中記載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樹葉剪成“圭”字賜予弟子的故事。在過去,剪紙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有極強的裝飾性和功能性,逢年過節,如:春節、端午、中秋,或者每逢節令,家有喜事,都會使用剪紙。民間剪紙大多是普通勞動婦女創作的,這種藝術形式來源于民間大眾并回歸到民間大眾的日常生活。民間剪紙最直觀的大眾的藝術審美、生存狀態的藝術形式之一。
剪紙是一種“破”的藝術,屬于鏤空藝術之一,通過鏤、雕、鑿、剪、刻、剔等手法,進行實物的藝術渲染與表達,因此陽剪線線相連,陰剪線線相斷;隨心所欲、不受拘束的創作手法:創作時間、創作的場所、沒有固定的創作主題、意隨心動,因此最能夠表達普羅大眾的生活狀態;不講季節;剪紙是最能夠原生態的反映創作者的生存狀態的藝術形式之一。
剪紙的構圖是一種游離于二維和三維之間的創作手法,民間剪紙作品不受透視原理、比例和表現角度的限制,因創作者的自然表現而呈多角度、多空間的視覺表示手法,同一幅剪紙作品,可以同時表現對象的多個面,甚至可以以穿透的方式,即表現對象的表面又表現對象的內部狀態。這和后現代、立體派等時常在二維空間中表達三維視覺有異曲同工之妙,從多角度到多空間,無拘無束的自然創作狀態。
意識流的創作手法,同一幅圖中有四季、不分春夏秋冬。西南傳統剪紙具有抽象性強的特點、創作大眾在剪紙的過程中,往往根據自己對表現對象的理解以及創作時的情感和狀態,運用自己熟悉的表現手法來完成剪紙作品,這種作品和創作者個體狀態有及大的關系,民間大眾多將自身對對象的感受融入作品中,這種樸素的視角創作的作品具有似像非像、意會神似、裝飾性強、非寫實的特點,其內容不受自然生活和現實客觀世界的束縛。
常常具有對稱性、平衡性,其對稱性在剪紙的裝飾圖案中尤其多見,往往常見很多程式化的構圖符號,如:鋸齒紋、月牙紋、水波紋等。
生活化、自娛性相結合,使用材料和表現手法的樸素化和日常化民間剪紙來源于生活,是人們自娛自樂的一種藝術形式,表現人們日常狀態下的喜怒哀樂的普通生活。龍鳳呈祥、老鼠嫁女、鼠吃葡萄,都是在人們婚慶時常常用到的剪紙作品,寓意吉祥和多子多福。剪紙的材質與工藝,與紙疊工藝、染色、雕刻、繡花等,相互影響滲透,結合不同的應用、場景,呈現多姿多彩的特點。
中華民族是一個含蓄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為了表現那些羞澀于直觀表達或難以具象表達的內容,往往借物抒情或借自然的物象來進行比喻。這種現象是我們探尋本民族淵源和原始文化生活的活證。吉祥如意是普通大眾的美好愿望,人們把這種情感表現在剪紙作品中:石榴,老鼠、青蛙都是多子的生物,在剪紙作品中多有出現,表現了人們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仙鶴、仙桃、松樹長壽長青,表現了人們企望長壽的美好愿望。老虎是林中之王,和孩童結合起來,期望孩子健康成長。這是多么含蓄和美好的情感表達。此外,常見的還有雞——吉、蛇盤兔——男女、蝙蝠——福、羊——祥等等。
二、西南地區剪紙的主要流派及特點
西南地區的剪紙,主要包括云南、貴州、湘西一帶的民間剪紙,其剪紙的主要代表均為西南地區各個民族:云南德宏自治州傣族剪紙、滇南紅河州彝族剪紙、貴州苗族剪紙和湘西苗族剪紙。其中,貴州苗族剪紙,主要是繡花樣剪紙;而湘西苗族剪紙,則是以鑿花剪紙為代表。民族特點則為民族剪紙的共性。
從西南地區各個流派的剪紙作品上,能夠看到西南剪紙與其他地方剪紙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其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多姿多彩,異彩紛呈,與各民族的信仰、歷史、文化、審美情趣、生活風俗融為一體,呈現出實用性強、多樣、復雜、夸張、重神意而舍形、強調物象的內核等特點。
三、西南剪紙的人文情懷分析
西南地區剪紙的題材內容與造型表現均與該地區的勞動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表達了他們美好的愿望與理想,表達了對于美的藝術追求與各自的理解。
由于剪紙的創作主體是普通群眾,她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往往有很強的隨意性,伴隨著強烈的創作沖動,隨手拿起一張紙,即興發揮。興許是一時的景象的觸動,興許是一時的情緒感染,所以每一幅剪紙作品所承載的都是創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民以食為天,日常生活場景的表述。所以,西南地區特色的剪紙中,也包含了很多反映性能地區各民族生活勞動的剪紙。從這些剪紙中,可以看到他們各自的生活,而剪紙中的動物、植物、花卉、頭飾、衣服、工具等,生動形象,既充分表現了創作者對于生活的熱愛、對于美好生活的希望于謳歌,也充分表達了各自的審美趣味,反映出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和文化內涵。
婚戀是人生的大事,而幸福的婚姻更是幸福生活的基石。作為剪紙創作主體的西南地區的人民群眾,同樣將婚戀作為了創作的主題之一。在原來中國封建體制下的女性,作為傳統剪紙藝術的主要創作者,大都受傳統禮教的束縛,他們的婚姻大都是父母決定的,媒妁之言,缺少自由戀愛的機會,缺乏表達愛情的機會,缺少追求幸福的途徑。但是,禮教所能夠束縛的是行為,而不是思想,什么都不能夠阻擋追求幸福的決心,因此,剪紙中的愛情的表述,常常含蓄而溫婉。在一個陰雨綿綿的冬日,一個懷春的少女,想起心愛的情郎,內心是多么的高興呀,她有許許多多知心話想要告訴他,抬頭一看,在窗檐下看到一只蜘蛛正在雨中努力的織網,是那么的努力、那么的堅毅,聯想起自己的愛情,以及這段感情可能面臨的風風雨雨,她應該是多么的感慨,又多么希望自己和情郎能夠像蜘蛛一樣,風雨再大,也堅持不懈呀,于是,她拿起剪刀,雨里蜘蛛還結網,想晴(情)唯有暗中絲(思),這是一幅多么美麗而又動人的畫面呀。
節慶作為西南地區剪紙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其作為繡花樣剪紙的實用性。該類剪紙主要的品類有衣袖花、圍腰花、帽花、背帶花、胸襟花、領花、肩花、荷包花、枕頭花、帳檐花、鞋花、喜花、燈花、靈房花等。剪紙的畫面結構嚴謹,線條流暢,有多種外形,以適應刺繡的需要。
苗族制作刺繡時,有些繡法,如桃花是按織物經緯線縱橫交叉點定針腳位,不需要畫刺繡底圖就能完成圖案的組合。其它如平針繡、辮子繡等一些繡法必須在繡面上描畫出底樣才能刺繡,用剪紙貼在繡面上比畫的圖案既醒目又省工,并可在剪紙上把刺繡工藝交待得明確無誤,這就給苗族刺繡帶來極大的方便。
宗教信仰、納福求吉、辟邪禳災,也是西南地區剪紙中的一大主題,充分反映了創作者對于祖先、對于自然的敬畏、對于神靈的崇拜。所以,在傣族的剪紙中,很大一部分剪紙作品是佛龕剪紙,奘房(佛教用語,供佛祖的地方)供品、門箋、門神、傘花、墻花、紙扎、掛燈、吊幢或幡等,而且其造型簡潔、傳神。
四、結語
各民族的剪紙藝術有它自身形成和發展的道路,承載著民間大眾的思想和情感,表達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內容和情趣,民間大眾即是美的創造者,又是民間藝術的傳承者。這些信手拈來的花樣已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樸實而充滿大眾最真實的情感,西南傳統剪紙藝術,它特有的文化內涵符合了民眾的心理需求和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