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斌
摘 要: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農耕經濟養活了我國14億人民,因而農耕的土地問題就成了我們的生存問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國針對農村的土地政策一直在改進,所以我們才在人口越來越多的中國得以溫飽。土地政策也需要發展完善,我們要學會在回顧我國農村土地政策的歷史變遷中總結經驗,結合當前國情展望農村土地政策發展方向。
關鍵詞:農村土地政策;歷史變遷;展望未來
一、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農村土地政策的變遷
(一)土地私有,農民自主耕作階段
建黨以前,我國農村土地政策一直都是封建土地制度,我國90%的中農、雇農和貧農都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極大地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所以我黨把所有地主階級、軍閥的土地沒收分給農民,讓農民私有,自主耕作。而后,其他沒有土地的人也分到了土地,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農村土地政策也由“消滅富農經濟”改良成為“保存富農經濟”“保證富農能生產”的土地政策。
(二)土地集體所有,農民集體耕作階段
1953年,我國提出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推進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農民集體耕作的進程。當時,我黨認識到讓中國在國際上站住腳跟,必須發展工業,所以決定加快國家工業化進程,當時“土地私有,農民自主耕作”政策產生的個體經濟不足以滿足城市和工業的需求,所以實行集體所有制。但土地集體所有,農民集體耕作的階段在收益分配上實施平均主義,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了打擊,農村土地發展越來越慢,直到1978年才有所好轉。
(三)土地集體所有,家庭聯產承包階段
1978年,我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農民在“放寬政策、休養生息”的方針下取得重大突破。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土地集體所有,家庭聯產承包制”一直延續到如今。
二、當前農村土地政策的缺陷及現實影響
第一,在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政策中,土地產權主體虛置、產權客體模糊的問題仍然存在,在農村農業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承包方在土地使用過程中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承包方又會對現行的土地政策產生顧忌,同時,建立健全的有償使用土地和合理流動機制也在市場經濟中產生了不適。
第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在農村務農耕作付出的汗水不比在外打工的人們少,收益卻遠不如外出打工。雖說當前土地政策對農民有補貼,但是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長此以往,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放棄耕作,走向城市,越來越多的良田被荒廢,造成資源浪費。
三、對我黨農村土地政策的展望
(一)明確農村土地的產權主體
1978年以來,我國農村土地的產權主體一直都是一種虛置的狀態,這樣很容易讓農民在投入資金擴大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產生顧忌,不敢大量投資土地,延緩了現代農業進程,所以必須在這方面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只有土地權屬明確,才能促進土地效用的充分發揮。我黨在農村土地政策制定過程中可以加入關于明確農村土地產權主體和客體的條文,并嚴格執行,讓各級相關工作人員及時、嚴謹地進行調查、反饋,做到每一塊土地的產權都得到明確。這樣才能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全身心投入到農村土地資源開發中去。
(二)加強市場宏觀調控和利民政策
現在很多人放棄務農的原因是認為務農過程既辛苦又掙不到錢,喪失了田間耕作的積極性。因此,我黨應該圍繞如何讓農民獲得收益進行政策調整。首先,要加強市場宏觀調控,擴大對農產品的需求,需求擴大了,農民才能收獲更高的效益;其次,可以派專人深入農民內部,不斷收集反饋當前農民遇到的問題,及時解決,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技術支持。只有在農村土地資源中獲利了,才會讓農民更愿意去耕作,才會讓農業重新高速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莊浪縣南湖國土資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