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均
摘? ?要:高等職業計算機教育需要極強的實踐動手能力才能真正讓學生掌握并了解其中的知識所在,但如果只讓相關的教學內容停留在紙面上,讓學生還是如傳統教學方式那般死記硬背,那么學生即使畢業上崗也無法滿足崗位上的實際需求,這不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計算機人才,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對高等職業計算機的教學模式和思路進行改革及創新,而改革創新的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們真正投身到對計算機的實踐上面去,及“從實踐中掌握相關知識,才能更好地記住而非遺忘。”
關鍵詞:“從做中學”;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學模式改革
“從做中學”是約翰·杜威(John Dewey)所提出的為了教育現代學生的主要原則,為后人在教育方案解決的提出提供了重要參考。
“從做中學”這一解決方案被杜威深刻貫徹在了教學領域的方方面面,諸如課程、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都是以該原則為基礎要求。而杜威根據自身經歷和經驗所學習的哲學觀、經驗論以及本能論和心理學為依據,才成功總結出了“從做中學”。在他眼中,經驗這種東西,概括而言就是“從行動中反饋到自身而學習到的東西,不管是行動還是學習,都需要其中的一方先做出互相協調”,簡單來說就是“知”與“行”是相互緊密聯系的,“知”代表思想,“行”代表行動。沒有行就不會有知,知從行來,有行動才會有思想。只有通過“做”所得到的知識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知識,換言之,是真正能夠被記住和理解的知識。
1? 杜威“從做中學”思想
何謂“做”,杜威認為,這是人作為生物本身就存在的、本能的活動,他指出,人一共有四種生物本能,它們分別是:探索、制造、表現,交際。所謂本能,是指與生俱來,即使不需要學習也能自然掌握的技能,如同嬰兒的啼哭。而人從這四種本能中獲得了刻在基因中代代相傳的四種同樣與生俱來的興趣,這些本能與興趣為人的學習行為提供了基礎的動力,而四種本能中,又屬“制造”最為突出。因此,杜威才主張“或許曾經的教育已經過時,我們應該結合時代發展,從學生的經驗以及活動出發,讓它們在學習、工作、游戲或是其它方式上采用‘與兒童、青少年或者成年人甚至老人們一樣在校外從事的活動那樣類似的形式”——簡而言之,杜威將讓學生在學習、工作甚至游戲的過程中也能運用到“制造”的本能。因此,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們真正將各個科目聯系在一起的關鍵因素,也不再是傳統教育中所認為的“科學、文學、歷史、地理或外語甚至文化之類的東西,而是他們本身的社會活動與行為,從這些行為中,他們自然能夠感受并學習到相關的知識。
為了滿足這一條件,學校應當擺脫傳統教育中“學生-書-黑板-老師-作業”的局限性,為學生設法開放舞蹈室、美術室、音樂教室、體育場、實驗室、農場、車間等場所,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學習掌握知識與技能,從而增加學生的主動性,也能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質量,這便是“從做中學”的核心思想。
2? “從做中學”的思維五步
正是因為“從做中學”的能力,人類才能夠解決源源不斷出現的問題。杜威認為教學活動與科學思維擁有著相同的要素,基于這一點,他提出了值得學習的“思維五步”。
(1)“做”的情境:學生應該具備真實的經驗情境,即要營造出一個讓他們對活動本身產生興趣且持續存在的關鍵場所。
(2)“做”的內容:在這個情境中,要營造或設計出有一個或多個能夠刺激他們思維的真實的問題。
(3)“做”的支撐:學生需要占有知識和資料,以便觀察和解決這個問題。
(4)“做”的過程:學生需要一步一步地思考和展開他所想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5)“做”的結果:學生要有機會通過實際運用來檢驗自身的想法,確保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行之有效。
思維五步表面上是學生“做”的過程,實際上學生在過程中完成的是對“學”的積累。
3? 高職計算機教學肩負的責任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普及,計算機學科的重要性是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和了解的,這門專業擁有極強的實踐性,因此,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學應該構筑不同于普通院校計算機教學的模式,這樣的模式需要圍繞著“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這一點為己任,來設計讓他們能夠適應并學到東西的教學課程。
計算機教學中,只注重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讓學生實現將來的獨立自主就必須要加強實踐活動,采用與他們將來可能面臨的工作相關的內容進行針對性教學。高職計算機教學應該注重的地方在于,應該培養學生們在面臨實際問題之際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論是理論能力還是潛在能力,比如說綜合信息處理能力、系統設計分析能力、故障發生時緊急處理問題能力及方案實施的靈活性,操作所需要的技能或技巧等。
只有緊密聯系實際,才能逐步提高學生對于計算機的操作水平,高職計算機更應做到比普通計算機課程更加深入和更多的實際操作,精講多練,勤于動手,敢于動手,敢于提問,貫徹“從做中學”的核心思想。
4? 通過“一體化教學”從而實現“從做中學”
一體化教學不難理解,它所指的是將課堂教學和實驗室教學相互融合,需要輔以實體或虛擬模型、多媒體、試驗設備等道具組合而成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室與實驗室之間的界限,融合了上課與做實驗的兩個過程,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接洽融合,使兩者的互動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一體化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很好地說明了“從做中學”的顯著特點,學生非常容易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獲得動手條件,如果周圍的同學都這樣做,那么哪怕曾經不愿意動手的學生也能在氣氛的帶領下變得樂于動手實踐,從而去實現自己的各種設想,大膽探索,勇于實踐,這不僅是學習,也是為了培養他們敢于前進的精神和好奇心,有了這些條件,他們才能成為被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5? “從做中學”的理論應用
一線人才不可能單純地依靠傳統的學歷教育就能夠培養,他們必須、也只有在學習、生產乃至工作的實踐中獲得并提高能力,才能滿足工作崗位的種種需求。因此高等職業教育應該以“從做中學”為核心思想,更加注重并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學校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調與深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讓學生努力去“做”,從而讓他們從“做”的結果中得到反饋而“學”。如此才能提高并完善學生適應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學生們到達實際工作崗位的距離將因為這種高效的教學方式而大幅縮短,同時這樣做也讓他們能夠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6? 結語
人們最難忘記的知識是怎樣的知識,這些知識從何而來,為何難忘,實際上答案都已經寫在了“從做中學”之中。
杜威將人類視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人組成集體是為了適應環境,而個體也能通過參與集體活動而得以發展和生存。倘若學生能夠“從做中學”,便能夠使自己獲得更加有意義的知識與經驗,這些東西便能夠成為寶貴的財富。倘若不“從做中學”,那么所謂的根據本能的行動就可能只是一時沖動而已,其結果就是任何目標都無法實現,甚至成為了縹緲的夢想。
參考文獻
[1] 劉長生,杜飛明,程英.“從做中學”在高職計算機教學中的實現[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137-138.
[2] 劉長生,劉新橋,唐歆瑜,等.“從做中學”與高職計算機教學模式改革[J].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1):108-110.
[3] 楊琪源.杜威“從做中學”教育原則對中國高職教學的啟示[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2(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