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是對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深刻檢視、考驗和促進。新時代既要結合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的問題深刻反思、補齊短板,又要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部署和要求,在構建現代社會治理制度、組織體制、治理體制、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的過程中,著力推進社會治理制度成熟化、治理結構合理化、治理過程民主化、治理方式科學化、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格局,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
[關鍵詞]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599(2020)02-0118-09
中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向世界展示了強大的組織和動員能力,顯示了中國治理體系的制度優勢,獲得了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和許多國家的充分肯定和認可。當然,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在疫情研判預警、應急管理和社會治理等方面也有改進的空間。我們既要按照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也要根據這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的體制機制問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管理體制等社會治理體系,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新時代必須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一)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治理是指統治和管理的方式和過程。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認為:“治理是各種公共和私人的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1]P23西方話語中的治理,強調對傳統統治和管理方式的創新和超越,主張公共和私人等社會多治理主體對公共事務的合作治理,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由于其理論的階級局限性,沒有也不可能明確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中國的國家治理,是黨領導下人民對國家的治理,黨在國家治理中發揮領導作用,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發揮主體作用。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都明確要“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著力研究、部署并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命題。黨的十九大再次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從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等十三個方面對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全面部署。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問題和新任務,我們黨立足中國國情,積極構建中國特色治理理論,推進中國治理實踐。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治理理念經歷了從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的轉變。1998年,《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談到轉變政府職能時首次提出社會管理這一概念,明確提出“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要把政府職能切實轉變到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來”[2]P95。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明確將社會管理作為政府四項主要職能之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單列一章,從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和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等方面部署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這也是我們黨在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社會治理”命題,標志著我們黨社會建設和治理理念的新變化。黨的十九大在確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步走”戰略安排時提出,到2035年實現“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社會治理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將其作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內容,為新時代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明了方向。
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一般意義上來說,社會治理現代化即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指構建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等現代經濟與社會相適應的現代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和制度安排以及現代社會治理能力。在中國,社會治理是指在共產黨領導下,由政府組織主導,社會組織、市場組織和公民等多方面治理主體參與,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治理活動。社會治理是以保障人民權益為核心,激發社會活力,改善社會福利,化解社會矛盾、風險和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社會有序和諧發展的過程,是一元主導、多方參與、民主協商、分工協作的共同治理。
(二)新冠肺炎疫情對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出新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于1月20日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將新冠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采取甲類管理措施。[3]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很快作出決策部署,迅速動員全黨全國全軍等多方力量投入疫情防控,展現了中國強大的組織和動員能力,顯示了中國治理體系的制度優勢,獲得了世界衛生組織和許多國家的充分肯定和認可。當前,防控疫情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可以預期,中國奪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勝利指日可待。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在疫情研判預警、疫情信息發布、防疫物資保障、疑似病人檢測收治、應急管理和社會治理等方面存在改進的空間。對此,我們既要直面問題,查找體制機制中的漏洞和短板,也要深刻反思體制機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真正汲取經驗教訓。
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3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指出:“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要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4]那么,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如何,下一步完善和提升的重點和方向在哪里?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為我們提供了一次深刻檢視、反思、完善和提升的機會。
社會治理體系從內容和構成來說,包括社會治理制度體系、組織體系、運行體系和評價體系。新時代既要結合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中暴露出的問題,完善制度,補齊短板,提升能力,也要全面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部署和要求,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體來說,就是要在構建現代社會治理制度、組織體制、治理體制、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的過程中,著力推進社會治理制度成熟化、治理結構合理化、治理過程民主化、治理方式科學化、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格局,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
二、堅持和完善社會治理制度,推進社會治理制度成熟化
制度建設是根本。社會治理制度是社會治理活動的基本依據。社會治理制度成熟化就是在堅持現有社會治理制度的基礎上,健全社會治理的一系列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和制度安排,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推動社會治理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管用,從而推進社會治理制度現代化。
(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定型為目標,推進社會治理制度成熟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完善并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定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任務。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習近平同志指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這項工程極為宏大,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5]P90社會治理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要通過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定型,助推社會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二)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坐標,完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
從制度類別看,要進一步完善憲法、法律、法規和各項制度,完善價值道德規范、風俗文化習慣、意識形態等非正式制度,構建包括硬法和軟法、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組成的制度體系,為硬性治理和柔性治理、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奠定制度基礎。從社會治理領域看,要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等民生制度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機制,健全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和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完善社會組織法律法規,規范社會組織政府管理、內部治理、信息公開和監督評估;完善城鄉社區自治制度,加強文明和諧社區等制度建設;完善信訪制度,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從社會治理過程看,要進一步完善包括社會動員和組織、民主決策協商、績效評估與應用等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社會治理績效考核制度,發揮考評結果的導向功能、規范功能和推動功能,健全覆蓋社會治理各領域、全流程、全周期的制度體系。
(三)以問題為導向,完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制度體系
要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強和完善公共衛生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建設。
一是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盡快出臺生物安全法,修改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規范野生動物保護和非食用性利用,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二是改革和完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制度。完善異地就醫基本醫保直接結算制度;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完善應急醫療救助機制,確保醫療機構先救治、后收費;探索建立特殊群體、特定疾病醫藥費豁免制度,減輕困難群眾就醫就診后顧之憂;統籌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和公共衛生服務資金使用,提高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支付比例,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有效銜接。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立分區分級疫情防控制度,根據疫情研判結果及時調整風險等級和響應級別,健全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體制機制;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傳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建立確診病人集中收治、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觸者隔離觀察的救治和隔離機制。
三是改革和完善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信息公開和防控制度。首先,認真評估修改完善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根據權責對等原則,授予省級政府高傳染性疾病更大的處置權,鼓勵地方政府發布預警、采取措施,避免地方性公共衛生事件升級為全國性事件;改革國家疾控體系管理體制,實行垂直管理;必要時高傳染性疾病信息可以越級上報。其次,加大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瞞報的懲罰力度。信息公開,涉及到公眾的知情權、健康權乃至生命權。傳染病疫情防控需要全民動員全民防控。疫情發生早期容易產生信息公開不及時不準確不全面的情況。因此,需要從法律和制度上完善疫情信息報告、公開的相關規定,明確權責,加大對相關醫療機構和職能部門第一責任人的追責力度。
三、構建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結構合理化
組織結構是基礎。構建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是實現社會治理結構合理化的前提。要以建立現代社會治理結構為方向,構建以黨委、政府為主導,包括企事業單位等市場組織、社會組織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等為主體的社會治理組織結構。
(一)合理劃分權責邊界,構建現代社會治理主體結構
治理是治理主體對公共事務的治理,公共事務治理的主體包括政府組織、市場組織和社會組織。相應地,國家治理包括狹義上的政府治理、市場治理、社會治理三個層面。狹義的社會治理涉及國家、市場和社會三分框架中后者的自治及其與前兩者尤其是政府的關系等問題。推進社會治理結構合理化,從宏觀社會治理結構來看,首先要合理劃分政府組織、市場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權責邊界,構建現代社會治理主體組織結構。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漢順豐快遞員汪勇組織志愿隊解決醫護人員上下班、吃飯等難題,被喻為“生命擺渡人”的感人故事,給我們以深刻啟示。社會治理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政府不可能包辦一切,必須廣泛地吸納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努力實現社會治理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中的公共事務,凡是社會組織、市場組織能辦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組織、市場組織承擔,發揮政府組織、市場組織、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從而為社會治理結構合理化構建良好的宏觀社會環境。
(二)培育現代社會組織,激發社會組織活力
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參與主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多元化、社會結構多元化、社會需求多樣化,傳統政府“單打獨斗”、大包大攬的治理方式,很難回應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社會需求,必須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中的積極作用。當前,我國主要有社會團體、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單位三類社會組織。新時代要以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為目標,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81.7萬個;共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65萬個,其中村委會54.2萬個,居委會10.8萬個。[6]當前,我國社會組織發展規模、發育程度和功能結構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新時代要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科學劃分政府和社會組織職能邊界,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要大力培育社會組織,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要規范社會組織內部治理,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
(三)加強城鄉社區建設,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社會治理單元是社會治理的單元和細胞。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在推進國有企業等公有制企業改革的過程中,我國社會治理體制由傳統的單位體制向社區體制轉型。在轉型過程中,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和剝離企業、政府組織社會職能同時推進。從實踐看,在后單位社會,一方面,城鄉社區作為社會治理基本單元,在社會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凸顯;另一方面,盡管隨著單位社會功能的分離和弱化,但單位并未離場,單位與城鄉社區、社會組織等成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各地政府明確要求落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責任”,在強調發揮市(區)政府、街道辦事處(鄉鎮)、居(村)民委員會等從上至下防控體系作用的同時,要求強化單位責任,明確指出“單位作為社會最基礎的單元,是構建群防群治防控體系的重要單元”[7]。在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的同時,要繼續發揮單位作為基本社會治理單元的積極作用,建構以社區為主單位為輔的基層社會治理單元,加快構建社區加單位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支持社區成立業主委員會,鼓勵在職黨員參加社區黨組織活動,鼓勵在職人員參加社區活動,建設社區單位與社區共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共同體,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
四、堅持和完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過程民主化
體制完善是保障。社會治理體制是社會治理制度形之于外的具體表現和實施形式,規定著社會治理主體的權力、位置和關系以及社會治理主體處理社會事務的工作關系和流程。推進社會治理過程的民主化,就是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公眾參與、社會協同的體制機制,發揮黨委領導作用、政府主導作用、人民主體作用、社會協同作用,完善民主決策協商機制,構建社會治理主體間分工協作、民主協商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
(一)以發揮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作用為核心
推進社會治理過程民主化,最核心的是發揮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作用。黨委和政府在社會治理中作用發揮如何,直接關系社會治理效能。黨的十九屆四中會明確要求“優化政府職責體系,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職能”。[8]2020年1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黨的領導、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的通知》,明確在疫情防控中“要壓實地方黨委和政府責任”。新時代,一是全面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社會治理主體責任,把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地方黨委、政府領導班子和干部政績考核,形成權責明確、獎懲分明、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社會治理責任鏈條。二是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組織領導和方向引領,是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保障,是社會治理正確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證。要將黨的政治思想組織領導融入社會治理各方面,將黨務工作融入社會治理工作全過程,促使社會治理各項工作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推進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組織各方力量開展防控”[3],黨中央及時成立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調整湖北省和武漢市主要領導。黨的全面領導有力地指導促進了疫情防控工作。三是要發揮政府聯動融合、集約高效的主導作用。要發揮各級政府社會治理職能,提升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黨委和政府是社會治理的責任主體和組織主體,承擔著主導和協調功能。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表格抗疫”“迎檢大戰”“作秀留痕”“空洞會議”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消耗了基層干部大量時間、精力。解決這類老問題,需要摒棄部門本位,打破條塊分割、部門分割、各自為政的弊病,根據大部制改革思路,推進職能整合和流程再造,建立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工作聯動的機制,發揮政府聯動融合、集約高效的主導和協調作用。
(二)以發揮人民主體作用為根本
推進社會治理過程民主化,最根本的是堅持在黨的領導下,發揮人民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作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決定著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的主人翁地位和主體作用。黨的十九大明確要“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共建的力量來自人民,共治的智慧出自人民,共享的成果為了人民。[8]在社會治理領域,堅持黨的領導最重要的是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維護好、發展好、保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發揮人民主體作用,首先,要求我們必須站穩人民立場,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其次,要求我們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的各項制度,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來看,因為相信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湖北乃至全國很快抑制住了疫情的快速擴散。再次,要求我們切實保障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一方面,要以提高社會組織化程度為目標,把個體化原子化的社會單個主體融入特定類型、目的的黨組織、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民眾自治等各類組織之中,另一方面,要拓寬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決策、協商、監督渠道,推進城鄉社區自治和社會治理的民主化。總之,新時代推進社會治理過程民主化,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發揮人民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堅持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
(三)以完善民主決策協商機制為關鍵
推進社會治理過程民主化,最關鍵的是完善民主決策協商機制。“民主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準。”[9]社會治理民主化,即社會治理制度必須保障人民主體地位,社會政策體現人民意志,維護人民根本利益。一是完善民主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確保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二是完善民主協商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協商民主是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設計,同選舉民主相互補充、相得益彰。”[10]要加強社會治理中的民主協商制度和機制建設,堅持和完善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推動民主協商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充分運用民主協商的方式,凝聚社會共識,形成最大合力。同時,要堅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則,杜絕民主不夠、集中不夠的問題,促進民主與集中的有效結合。
(四)以發揮社會協同作用為依托
推進社會治理過程民主化,最重要的是發揮社會協同作用。現代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單個組織主體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包攬所有社會公共事務。社會治理責任在政府,活力在社會,潛力在市場。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體制機制,需要完善開放多元、互利共贏的社會協同機制,構建人人參與、人人有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發揮黨委政府在完善和落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中的積極作用,切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調動社會各方參與積極性,為發揮人民主體作用、社會協同作用,推進共建共治共享搭建平臺拓展空間;要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推進政府購買服務、開放公共服務市場;要更好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和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形成治理合力,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專業化、協同化水平。
五、改進和完善社會治理方式,推進社會治理方式科學化
科學有效是關鍵。要按照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建立和諧有序文明社會的目標要求,以社會治理方式科學化為方向,把依法治理、以德治理、居民自治與科技智治結合起來,發揮法治保障作用、德治教化作用、自治基礎作用、智治支撐作用,不斷完善社會治理方式。
(一)堅持和完善依法治理,發揮法治保障作用
法治既是社會治理的有效方式,也是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有力保障。新時代要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牢固樹立依法治理理念,強化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法治觀念;要完善社會治理法律法規,切實加快社會治理領域的立法工作;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以政府依法行政依法辦事、司法機關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帶動人民群眾遵法守法;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社會,深入普法,優化法律服務,利用法律規范行為、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發揮法治對社會治理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建設中國特色法治社會。
(二)堅持和完善以德治理,發揮德治教化作用
我們黨在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一再強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新時代要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的德治體系,加快建立社會征信系統,建設誠信社會;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培養具有現代精神和道德的社會主義現代公民;要強化道德約束,切實發揮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實現以德促法、以法立德的良性互動。
(三)堅持和完善居民自治,發揮自治基礎作用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基層群眾自治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最直接形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城鄉社區建設在全國的推進,我國城鄉社區遵循“擴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則,逐步建立完善社區居民自治制度,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能力日益增強。新時代要堅持和完善城鄉社區居民自治,總結、規范和創新基層群眾自治方式,切實保障居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權利,推進基層直接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形成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社會治理機制。
(四)堅持和完善科技智治,發揮智治支撐作用
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新興科技推進社會治理是信息化時代的必然趨勢和基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11]P151,“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12]P171。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網絡信息技術在疫情防治中得到更多應用。如百度地圖的“遷徙大數據平臺”,能夠反映出全國300多個城市的人口流動數據,可以為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參考。可以預見,“數字政府”“智慧城市”等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將會更多地應用到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中。新時代,要健全網絡信息化時代社會治理手段,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興科技,推動社會治理思維轉換、體系重構和效率提升,推進社會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
六、加強社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
能力建設是重點。社會治理能力是指運用社會治理制度管理社會事務的能力。社會治理能力強弱直接關系到運用社會治理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特別是應對各種突發重大事件的效能。新時代要加強黨員干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社區工作人員等社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人才隊伍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推動政府領導協調能力、社會參與協同能力、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能力提升,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將社會治理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的效能優勢。
(一)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提升政府領導協調能力
發揮社會治理的制度優勢,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關鍵在于制度的落實,而制度需要人來落實和執行,因此,人的能力和素質影響著制度的落實和治理效能。新時代要建設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黨員干部隊伍,提升政府領導協調能力。“能力不足”是我們黨面臨的“四大危險”之一。[13]P14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提出“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干部標準。在防控疫情過程中,少數干部不擔當不作為甚至亂作為。我們要深刻反思,為何有干部不擔當不作為?如何壓實干部責任?如何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要改革領導干部考評和選任機制,真正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標準和導向考評和選任干部特別是黨政領導干部。要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相結合,真正將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干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
(二)加強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社會協同能力
加強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社會協同能力,是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2月4日,湖北省紀委監委通報,湖北省紅十字會有關領導和干部在疫情防控期間接收和分配捐贈款物工作中存在不擔當不作為、違反“三重一大”規定、信息公開錯誤等失職失責問題,三位領導干部被問責。好的制度要有高素質的人去落實。實現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組織從業人員、兼職人員、志愿者人才隊伍,需要加強社會組織的監督、管理、指導,規范社會組織內部管理,提升社會組織服務能力。
(三)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是具有一定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能,在社會福利、社區建設、殘障康復、犯罪預防、社區養老、糾紛調解、應急處置等領域直接提供社會服務的專門人員。隨著《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2011年)、《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2012年)的出臺,我國在社會工作人才政策和隊伍建設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不斷充實到城鄉基層居(村)民自治組織、社區服務組織、公益類事業單位、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基層社會服務部門中來。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社區和社會工作專業人員承擔著將政府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落實到家庭和個人的重要任務。總體來看,城鄉社區應急管理和服務能力與實際需求還有改進空間。一要以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為目標,大力開展社會工作服務人才職業能力建設、管理人才綜合素質提升、教育與研究人才培養引進、社會工作知識普及,壯大和提升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和能力。二要著力提升基層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要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和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力度;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健全執業人員培養、準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要扎實推進分級診療,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銜接。
(四)培養具有文明素養的現代公民,提升社會治理“源能力”
作為個體的公民既是組成社會的“原子”,也是社會治理人才隊伍的來源庫。某種程度上,公民文明素養代表著社會文明程度,而社會文明為社會治理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構建人人參與、人人有責、人人享有的現代社會治理共同體,最根本的是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最重要的是培養造就高素質的現代公民。要按照《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要求,培養具有公共意識、規則意識、誠信觀念、契約精神、科學精神的現代公民,提升公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為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源能力”。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圍繞“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明確要求“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14]。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要平戰結合、補齊短板,健全優化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傳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機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管理體制是社會治理體系的組成部分,如果說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管理體制是“戰時體系”,那么社會治理體系就包括戰時和平時“兩套體系”。平戰結合,要求我們平時就按照戰時要求和標準,推進治理體制機制建設,完善包括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管理體制在內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能力,為戰時作好準備,才能實現在“平時體系”和“戰時體系”中的順利轉換,這樣的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是真正的社會治理現代化。
[參考文獻]
[1]全球治理委員會.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M].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新華社.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N].人民日報,2020-01-21.
[4]新華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 研究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報,2020-02-04.
[5]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民政部.2018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民政部網站,2019-08-15.
[7]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明確責任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控制工作的通知[N].北京日報,2020-01-25.
[8]郭聲琨.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N].人民日報,2019-11-28.
[9]俞可平.衡量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標準[N].北京日報,2013-12-09.
[10]習近平.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1.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1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13]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4]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
To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Taking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as an Example
LIU Zhi-chang
(Institute of Marxism,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The covid-19 epidemic is a serious review,reflec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as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y.In the new era,we should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posed by the outbreak of covid-19,and carry forward the deployment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modern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organization system,management system,management mode and management capacity,we should work hard to promote the matur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the rationalization of governance structure,the democratization of governance process,the employment of scientific governance methods,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capacity,so as to build a new system and pattern of social governance of shared construction,governance and benefits and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Key words: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責任編輯:朱文鴻)
[收稿日期]2020-03-03
[作者簡介]劉志昌(1977—),男,湖南岳陽人,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經濟與社會建設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社會建設、國家與地方治理。
[基金項目]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及其實現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9BKS07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