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何時創設勞模?學界眾說紛紜。史實表明,勞模創設的時間、內容、地點等和學界已有的認識并不吻合。實際上,中國共產黨創設勞模的根源在于蘇區的物資短缺和經濟困窘,最早源于各革命根據地出臺的督促和獎勵工農業生產發展的政策,初衷和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蘇區的生產效率和工作效率,爭取對敵斗爭的勝利。初始形態的勞模,就是各革命根據地依據政策獎勵或表彰的對象。勞模當時稱為模范,屬于模范之一種。蘇區時期創設模范的做法與經驗,是中國共產黨樹立勞模的歷史源頭。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勞模
[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599(2020)02-0087-05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論述“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時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1]P31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共產黨弘揚勞模精神歷史的繼承和創新發展。那么,中國共產黨何時創設勞模,為什么要樹立勞模?學界對此眾說紛紜,本文擬對此加以專門梳理和討論,以廓清史實,正本清源。
一、學界的分歧與共識
關于中國共產黨創設勞模的認識,學界有分歧,也有共識。
分歧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勞模創設的認定時間不一樣,二是對創設勞模的依據看法不一樣。
孫洋波認為,勞模創設于土地革命時期的生產競賽中,時間是1932年3月。依據是,“1932年3月,中共中央第一次就關于開展勞動競賽發出《關于革命競賽與模范隊的問題的通知》,要求全黨以最大努力‘發動群眾積極性,用組織模范隊和革命競賽的新方式,‘轉變全部工作。同時,臨時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員部要求各級蘇維埃政府組織生產競賽,并制定了競賽的評比標準和獎勵章程”。[2]他認為這是勞模的起源。
蔣自饒、劉仲英認為,勞模創設于中央蘇區公營企業或國家機關的勞動競賽中,時間為1932年9月間。依據是,“1932年9月1日至11日,中央兵工廠和中央印刷局之間開展的‘以增加生產、節省材料和參戰工作、文化教育工作為主要內容的勞動競賽(這是迄今為止,中央蘇區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國營企業間的勞動競賽)……,都是當年在中央蘇區規模和影響較大的競賽活動”,“競賽的優勝者由工廠給予獎勵和上‘紅板(類似今天的光榮榜)”。[3]
陳家墩、姚榮啟認為,勞模創設于1933年5月在瑞金召開的農業生產競賽活動頒獎大會。他們認為,“有著中國特色、時代特色、反映時代精神,被人們譽為時代的精神,民族的脊梁,社會的中堅的中國勞模,同樣是從紅色故都瑞金走來!”,依據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的《毛澤東年譜》所記載的,毛澤東于1933年5月19日,出席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武陽區召開的贈旗萬人大會,并代表臨時中央政府將寫有“春耕模范”的獎旗贈給武陽區和石水鄉群眾這一事件。[4]但同時,他們又認為,“從1932年開始到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在這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中央蘇區開展的勞動競賽和工作競賽,“形成了一個學先進促后進你追我趕的局面。在那塊紅色的土地上,產生了中國的第一批勞動模范!產生了中國的第一批先進模范單位!”。[5]
齊燕慶認為,勞模創設于中央蘇區公營企業的勞動競賽中,時間為1933年8月。齊文記述,“中國勞模是在中央蘇區公營企業中誕生的。1933年8月,蘇區各廠礦企業開展了勞動競賽,提出了比數量、質量、成本等內容的競賽目標,按時評比、表彰先進、評選模范。對超額完成生產任務的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或送上紅榜”。[6]其依據就是《中央革命根據地工人運動史》對此的論述。[7]P80持相同觀點的,還有高玉嬌。[8]
還有的籠統認為勞模創設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但沒有指明具體時間,更沒有展開具體論述或論證。如王永璽、張曉明認為,“中國的勞模最早創設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的公營企業和革命競賽中”。[9]楊忠虎、張用建認為,“陜甘寧邊區勞模運動的開展,在實踐層面上可以說是源自蘇維埃時代各革命根據地開展的‘勞動競賽或‘革命競賽活動。陜甘寧邊區對勞動英雄與模范工作者的宣揚,開始也是承襲了蘇維埃時代的既有做法”;勞模運動的“實踐基礎就是蘇維埃時代各革命根據地開展的勞動競賽”。[10]田羅銀認為,“全國勞動模范的評選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30年代初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迄今己有近80年的歷史”;“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在公營企業中開展的革命競賽是中國勞模評選的最早表現形式”。[11]
另外,王建華認為,勞動英雄的選拔與表彰發端于1935年蘇聯開始的斯達漢諾夫運動,該運動是為了應對蘇聯集體勞動中的怠工現象,以提高生產效率。[12]王建華文章研究主題并非勞模,而是延安時期勞動英雄的生產邏輯,但王建華文章中的勞動英雄,實系勞動模范。
目前,學界共識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時間上,都認同勞模創設于土地革命(即蘇區革命、蘇維埃區域革命)戰爭時期;地點上,都認同是在中央蘇區創設;內容上,都認同創設于勞動競賽或革命競賽中。
二、為何創設:最早形態的勞模
分歧的關鍵點,在于各自認定的勞模誕生的依據不一樣。那么,中國共產黨到底何時樹立勞模,為什么要樹立勞模呢?
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暨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是在大革命失敗以后,四處碰壁的境遇下摸索出來的。對于新生的農村革命根據地來說,其發展壯大面臨兩個最大困難。
一個是國民黨軍隊持續不斷的軍事“圍剿”。中國共產黨的武裝割據,被國民黨視為威脅統治的心腹大患,因而國民黨多次實施軍事打壓,必欲除之而后快。例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中,先后遭到江西方面國民黨軍隊的4次“進剿”和湘贛敵人的3次“會剿”。其他各初創的根據地無不如此。面對強大的敵人,黨和紅軍只有全力做好根據地的黨務、群團、擴紅、肅反、宣傳、救濟、反帝等各項革命工作,同仇敵愾,才有可能打敗敵人的軍事進攻,保全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
一個是戰亂燒殺和敵人封鎖等原因導致的根據地物資短缺和經濟困窘。在井岡山,1928年11月毛澤東給中央的報告稱:“紅區白區對抗,成為兩個敵國。……兩區幾乎完全斷絕貿易”;“因割據已久,‘圍剿軍多,經濟問題,特別是現金問題,十分困難”。[13]P70-71、79次年2月,紅軍不僅廢除了薪餉,而且“最近幾個月來,不講零用錢不發,草鞋費也沒有發,伙食費也減少了。……士兵生活特別的苦(無論士兵官長以及地方工作的也是一樣)”。[14]P265在贛東北,1929年上半年,“蘇維埃區域前被匪軍進攻時,房子燒去大半,東西搶空,尤其是耕牛和糧食,民眾因經濟發生恐慌,常有逃亡,這確是一個很大的危險”。[15]P202在湘鄂贛,自1927年暴動以來至1929年底,由于遭受“無情的屠殺與焚燒”,邊區“田園荒蕪”,“小市鎮經濟的破產”,“農民生活異常惡劣”。[16]P192-194在湘鄂西,1930年由于“受敵人鐵桶般的封鎖”,“群眾經濟,桎梏萬分,政府經濟已到山窮水盡的前途”,“若不設法具體解決,蘇維埃區域不惟不能擴大,并且難以鞏固”。[17]P60、62
顯然,在經濟封鎖難以打破的情況下,大力發展根據地的工農業生產,壯大自身經濟實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軍需民用。為此,中共中央和各根據地先后出臺了督促或獎勵工農業生產發展的政策。
在中央層面,1927年11月,《中國共產黨土地問題黨綱草案》規定,蘇維埃國家應“獎勵農村手藝”;1928年2月,《中國土地問題與土地革命》規定,蘇維埃政府對“一切的手工工藝,應設法獎勵,手工品不征收賦稅”,“獎勵農民種植有實利的植物——如棉花、桑、茶、豆、瓜”。[17]P5、17、18
各根據地和地方黨組織層面,如1928年寧岡縣第三區第八鄉工農兵政府頒發布告,內云:“紅軍幫我工農,瓜分地主糧田,屬鄉均已分好,務遂耕耘在前,倘有自由拋荒,查覺重責難免,刻下稻熟之期,不準鵝鴨放田,特示布告于右,各宜領遵為先”。[18]P3731929年湖南省委提出:“獎勵生產,獎勵小商人經商。”[16]P65同年11月,中共閩西特委提出防止農業衰落的辦法,其中有“將田耕壞或荒蕪者,由政府收回其耕地以示懲戒,其田收回由政府自耕或交與耕田進步者領去”“耕地改良生產品增加者,由政府酌予獎勵”“各級政府應時常開農業展覽會”等條款。[19]P3751930年的贛西南蘇區,也實行了“獎勵生產”“強迫勞動”,政府給收成增加者以優獎證、給荒蕪和減產者以警告等政策。[20]P3531931年春的贛東北特委,把“實行獎勵生產”作為恢復蘇區經濟的措施之一。[21]P82
依照上述史實判斷,中國共產黨創設勞模的原因在于蘇區內的物資短缺和經濟困窘,最早可能源于各革命根據地出臺的督促和獎勵工農業生產發展的政策。而當年受到獎勵或表彰的對象,就是中國共產黨最早樹立的勞模。
三、最早形態的模范集體
個體勞模以外,還有模范集體。其中,模范農場最為典型。模范農場,俗稱集體農場,實行的是共耕制度,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建立模范農場,目的在于引領農業生產,發展壯大根據地經濟。
192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其制定的第一個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就有“由蘇維埃政府組織模范農場耕種”的規定;1930年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頒布的《蘇維埃土地法》則規定:“在某種情形之下,得將分配不完的部分,建設模范農場”。[19]P361、4171930年4月,中共江西省委巡視員張懷萬在其巡視報告中也提及,“過去蘇維埃有提出一部分土地作公產,建設模范農場”[20]P199。可見,提出應組織或建立模范農場,是土地革命初期各蘇區的普遍想法。
實際中,有些蘇區予以了落實。據研究,建立集體農場的蘇區,“主要是湘鄂贛、鄂豫邊和贛西南”;其中,“湘鄂贛蘇區的湘東平江、瀏陽,是中國蘇區內推行和放棄共耕制度較早的蘇區,大體在1928年實行并在次年最終放棄”,“鄂豫皖蘇區的黃安等地”,1929年至1930年間“開辦‘共產村和集體農場”,1930年底到1931年初,“也被取消了”,集體農場在贛西南蘇區雖有提倡,“最終并未實施”;這些蘇區提倡或開辦集體農場、實行共耕制度,既有戰爭環境下農民十室九空難以生活,不得不“共同生產共同消費”以共度難關的現實因素,又有某些領導者犯了“小資產階級的空想社會主義”的“左傾錯誤”因素。[22]P193-196顯然,作為一個農業生產單位的模范農場,倡導的是“共耕制度”和“社會主義經濟的前途”,雖超越了時代和條件并以失敗而告終,但其作為模范和榜樣引領農業生產的初衷及意義不可忽視。
為了打破敵人的軍事“圍剿”,齊心協力做好各項工作,中國共產黨還在基層黨、團、群組織上大膽創新,建立模范支部、模范隊等,以作為實際工作的模范和榜樣,或領導和指導各項革命工作的深入開展。例如,1929年6月,中共德安縣委就“通知各區將全區較好的支部建立模范支部”;同月,中共江西省委決議要求,“必須注重產業支部的建立,并須在產業支部中建立中心支部(模范支部)工作,以創造健全的支部生活。在農村中,亦須以重要農村及手工業工人較多的支部做模范支部,特別注意這些支部工作的建立”。[15]P241、2727月,中共德安縣委把“選擇重要農村或手工業工人較多、雇農較多的支部做模范支部”“注意計劃模范支部的工作,加強對中心支部的指導”作為黨的具體工作方法之一。[23]P40-411930年8月,共青團尋烏縣委“因人力財力上的缺乏”,決定先“暫在留車建立一個模范支部”,這種“模范支部是影響其他支部使之效法而健全起來”,理論上每區應建立一個,“以影響健全全區支部”;同時決定少隊縣總指揮部成立后,“各區須負責派一部分積極勇敢對紅軍有認識及觀念較好的份子前來縣總指揮部訓練,以作少隊模范隊”。[24]P16、22中國共產黨本來就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共青團是“少共”,是黨的得力助手;少年先鋒隊(文件中簡稱為“少隊”)本名就是先鋒隊。在它們基礎上成立的黨、團、群模范支部和少隊模范隊,則無疑是“先鋒”中的“先鋒”。
無論是模范農場,還是黨、團、群等組織上建立的模范支部、模范隊等,都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國共產黨最早樹立的先進模范集體(單位)。1931年春以后,隨著國民黨軍的第二至第五次“圍剿”戰爭的展開,蘇區物資短缺和經濟困窘程度進一步加劇,為打破國民黨軍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中國共產黨在蘇區不斷掀起勞動競賽和革命競賽的高潮,由此產生了更多的個人模范和模范集體。
四、中國共產黨創設勞模的歷史源頭
眾所周知,中國蘇維埃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底層群眾進行制度創新的一場偉大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展開局部執政的偉大嘗試。創設勞模就是其中之一。
勞模是勞動模范的簡稱,包括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其中,“勞動模范”授予企業職工、農民和其他社會主義建設者,“先進工作者”授予機關和事業單位職工。這是當前關于勞模概念的大致界定。
關于勞模的創設,本文的研究和學界已有的認識并不吻合。中國共產黨創設勞模的根源在于蘇區內的物資短缺和經濟困窘,初衷和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蘇區的生產效率和工作效率,解決蘇區的經濟困窘,爭取對敵斗爭的勝利。
時間和內容上,勞模并非創設于有人認為最早的中共中央1932年3月頒布的《關于革命競賽與模范隊的問題的通知》(實際上,無論是1931年上半年中共中央頒發的幾個文件中,還是1931年4月至1932年3月的湘鄂贛、鄂豫皖、湘鄂西、贛東北、閩北、中央蘇區和江西蘇區,均提出組織模范隊、輕騎隊、突擊隊、沖鋒隊,開展革命競賽的內容或決議),也非此后國民黨第二次“圍剿”戰爭后蘇區廣泛開展的勞動競賽或革命競賽,更非1935年才開始的蘇聯斯達漢諾夫運動。勞模最早源于各革命根據地出臺的督促和獎勵工農業生產發展的政策,是各革命根據地依據政策獎勵或表彰的對象。
地點上,勞模并非僅在中央蘇區創設,而是革命大潮初起時在井岡山、閩西、贛西南、贛東北等多個蘇區創設的。
提法上,當年的革命文獻只有“模范”一詞,而無“勞模”提法,勞模實為模范之一種形態。限于資料和模范認定標準(如哪一級黨組織和政府認定的,才算是真正的模范呢?),今天已經很難確認,哪一位是中國共產黨最早樹立的模范,哪一個集體是中國共產黨最早樹立的模范集體。
透過歷史的煙云,不可否認的是,蘇區革命時期創設模范的做法與經驗,是中國共產黨樹立勞模的歷史源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孫洋波.中國共產黨樹立勞模的發展歷史[J].學園,2013(33).
[3]蔣自饒,劉仲英.中央蘇區的勞動競賽[J].江西社會科學,1991(6).
[4]陳家墩,姚榮啟.勞模歷史探源(上)——毛主席出席在瑞金召開的勞模會[J].工運史話,2015(11).
[5]陳家墩,姚榮啟.勞模歷史探源(下)——革命競賽在中央蘇區蓬勃開展[J].工運史話,2015(14).
[6]齊燕慶.中國勞模現象的歷史及其沿革[J].理論前沿,1996(9).
[7]中央蘇區工運史征編協作小組.中央革命根據地工人運動史[M].北京:改革出版社,1989.
[8]高玉嬌.陜甘寧邊區勞模運動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9]王永璽,張曉明.簡述中國勞模的歷史發展[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10(3).
[10]楊忠虎,張用建.陜甘寧邊區勞模運動述論[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0(5).
[11]田羅銀.全國勞模及其歷史作用研究(1950—1980)——基于政治符號理論的解讀[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3.
[12]王建華.革命的理想人格:延安時期勞動英雄的生產邏輯[J].南京大學學報,2016(5).
[13]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史資料征集編研協作小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
[15]中央檔案館,江西省檔案館.江西革命歷史文件匯集(1929)(一)甲[Z].內部資料,1987.
[16]湖南省檔案館等.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文獻資料:第1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現代經濟史組.革命根據地經濟史料選編: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18]許毅.中央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長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9]江西省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下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20]江西省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上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21]江西財經學院經濟研究所,江西省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閩浙贛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料選編[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
[22]何友良.蘇區制度、社會和民眾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3]中央檔案館,江西省檔案館.江西革命歷史文件匯集(1929)(二)甲[Z].內部資料,1988.
[24]中央檔案館,江西省檔案館.江西革命歷史文件匯集(1930)(二)甲[Z].內部資料,1988.
A Research on the Time of the CPC Setting up the Title of Model Laborer
YOU Hai-hua
(Institute of the CPC and Modern China,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When did the CPC set up the title of model laborer? The academic circle is divided.Historical facts show that the time,content and place of model workers creation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exist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academic circle.In fact,the CPC set up the model laborer because of the material shortage and economic distress in the Soviet areas.It originated from the policy of urging and rew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sued by various revolutionary bases.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main purpose was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working efficiency of the Soviet areas and win the battle against the enemy.The model laborers in the initial form are the objects of reward or commend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olicies of the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They were then called models and belonged to one of the role models.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setting up models during the Soviet Revolution is the historical source of the CPC setting up model laborers.
Key words:the CPC;model laborer
(責任編輯:邱 明)
[收稿日期]2020-02-08
[作者簡介]游海華(1972—),男,江西豐城人,博士,浙江工商大學中國共產黨與現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區域社會(經濟)史。
[基金項目]
本文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紀念建黨100周年研究專項課題“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時期樹立勞模弘揚勞模的歷史、經驗和啟示”、2019年度浙江工商大學“部校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課題“蘇區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樹立勞模的歷史經驗和現實啟示”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