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發展光靠互聯網是不行的,必須要發展實體經濟,實體經濟里面最重要的是制造業。我們既然是企業,企業的使命是什么?就是要和國家共命運,我們當時在2013年進軍智能裝備,用了七年時間進行研制,現在制造了這么多裝備出來并開始出口,我覺得這就是它的價值。
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賺錢做什么,最起碼我認為這個企業家不能稱之為企業家,他真的就是一個商人!企業家一定要有家國情懷,要有一種社會責任感來支撐。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
作為企業在決勝2020的關鍵階段,應當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辦好企業,管好自己的員工。員工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社會的一分子。二是繼續積極參與精準扶貧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企業的應盡義務和社會責任。三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企業亦要調整發展模式,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從速度規模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發展,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改變,為實現全面小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
人類社會將來會變成智慧社會,包括云社會,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信息網絡,美國也在爭奪這個進入云社會的機會。今天的通信網絡,明天就會變成一個云化的網絡,云社會的開放性是我們前所未有碰到過的。智慧城市是一個起步。
——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
人有三觀,企業也有三觀,企業經營者應該常常思考三個問題:第一,我們辦企業到底是為了什么(使命)。有的人是為了改善生活,為了養家糊口,有的人是為了財富自由。第二,我們辦企業要成為什么(愿景)。辦企業到底是為了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我們在未來十年、二十年、一百年要成為什么模樣。第三,我們信什么(價值觀)。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我們到底相信什么樣的原則,什么樣的事情是我們能做的,什么樣的事情是我們不能做的。
——方太聯席執行總裁何東輝
幸福感最底層的邏輯是資源的分配。企業要做的就是公允,在資源匹配上盡量把尾巴往上抬一抬,把頭部往下壓一壓,讓分配稍微平均一些。當企業做資源分配的時候,盡量要保持自由。本質上是說,在契約、規則確定的情況下,盡量少改,別讓人殺進去干預資源分配,盡量有一個大家都能夠理解的、公平的規則或契約,如果覺得有問題也是先討論再修改,而不是試圖做各種干預。
——快手科技CEO宿華
我為自己的企業制定的愿景是打造知名品牌,成為員工自豪、社會尊敬的百年企業。我是一個比較務實的人,定下這個愿景——打造百年企業的時候下了很大決心,很多人覺得非常空,但是我認為這個并不空,百年企業需要企業有魂,企業的魂就是我們的哲學,我們需要跟員工共有這種血肉化的哲學,企業的使命從來不是企業家自己憑空想出來的,比如我們的手冊是員工一起參與,七個人為一個編輯小組,自上而下跟二十多個員工,包括普通員工一起討論制定出來的,所以企業的魂是我們理念的根本。
——科力通電器董事長鄭韶
從企業的角度講,如何讓員工能持續不斷地創新呢?不僅僅是讓員工感覺工作舒服,感覺工作有幸福感就行了,這樣是無法發揮出員工真正的創新潛力的。實現創新的路徑首先是要對社會有責任感,對顧客能提供最好的服務,同時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最大。所以我們可以把義利平衡作為新的闡述和理解,而不應該過分地強調我們就是讓員工感覺舒服就行、感覺像家就行。
——寧波諾丁漢大學李達三首席教授李平
所有企業家從做企業的那一刻起,都要畫兩條曲線。一條曲線非常容易畫,叫做財務曲線,投入少、收益高,利潤好,這是在董事會上大家最喜歡的選項。但是我覺得真正的企業家的戰略思維是看你能否畫好價值曲線。而價值曲線本身非常難畫的原因是,投入的周期長,回報具有不確定性,唯一能確定的可能就是你看好未來的價值。
——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
今天,有國學修為的人,有傳統文化修為的人越來越多,這樣的企業家也越來越多。當傳統文化的應用在企業當中已經成為一種潮流的時候,我們很欣喜地看到企業家們慢慢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那股力量,而這股力量我們稱之為傳統文化的修養。對于企業家自身而言它是一種自我修養,對于外在而言它是安身立命,是家族傳承,是企業基業常青的內因,是一股重要的內驅力量。
——首善京師教育集團總裁曹喻杰
因為市場有需求,過去的企業只要做實業,就能賺錢。但現在市場飽和了、實業難做了,而需要技術的我們有一些是做不了的,不需要技術的都已經飽和了,就產生了這幾年盲目擴張投資的狀態。現在社會需要的是補足短板,短板就是技術。如果所有人的日子都很好,都能賺到快錢,就沒人做科技研發了。現在很多人開始投資技術創新。比如醫藥行業,已經賺了的錢就得用于新藥的研發,逐漸把人推向理性和冷靜。我估計2018-2020年這三年過后,很多人會明白要理性,不能總是抱有幻想。
——清華大學教授魏杰
很多企業把文化建設作為標語貼在墻上,其實使命也好,學習傳統文化也好,最重要的不是記得,而是不忘。所謂不忘,就是讓這些東西能夠真正地入心入性,能夠在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上有所呈現,而不是說我們知道很多的道理,能夠在口頭上引經據典,這不是重點。企業經營者無論如何去號召建設企業文化,方式只是形式,結果才是目的,如何讓文化的力量促進企業整體的增長才是關鍵。
——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執行董事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