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介紹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的基礎上,分析當下監管模式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而提出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建議,如關注審慎監管、強化監督、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等。希望能夠為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活動改革的開展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 金融;金融監管模式;綜合監管
近幾年中國金融市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尤其是金融全球化的出現,金融創新方面的快速發展,都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國的金融市場規模得以擴大。金融行業混業經營趨勢日漸明朗,各種新業態、新產品不斷涌現,監管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需要通過改革來逐步完善。
中國金融監管模式的發展歷程也極具特點,從“一統江湖”人民銀行,到改革開放后,人民銀行開始“專業化”職能轉變,再到一行三會和一委一行三會,最后到今天的一委一行二會,顯然,國內的金融監管模式處于不斷進步狀態。
1.銀保監會監管現狀
2018年正式提出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管管理委員會,負責全國范圍內的銀行業、保險業的監管工作,而保監會、銀監會不再予以保留,一行兩會體制隨之形成。故保監會、銀監會直至2018年,才通過合并形成銀保監會。
2.證監會監管現狀
證監會在2016年始,從嚴全面監管,防范系統性風險,適當分權,重新布局監管網絡。將上市公司列入重點監管,著力維護市場穩定,增強自律管理。同時,證監會還針對上市行為強化監管,對于規范重組、借殼上市等行為,均予以嚴格制止。此外,開始關注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3.央行監管現狀
目前,綜合經營己成為金融發展的主要趨勢,因金融產品、業務不再具備清晰界限,這為建立統一的監管模式提供了基礎支撐,同時也需要央行為統一監管工作提供保障。在央行牽頭之下,一行三會逐步以監管協同取代監管競爭。
4.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情況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于2017年7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宣布設立,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是為了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范職責,強化金融監管部門監管職責,確保金融安全與穩定發展,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委員會成員包含財政部副部長、公安部副部長等在內許多重要成員。
中國施行的監管模式是分業監管,即一行二會對應的職責權限各有不同。此種體制在監管方面具有突出的專業性,便于嚴格的進行監管、避免金融風險[1]。然而近年來,金融環境已出現了明顯改變:從國際方面來看,金融以自由化作為主要趨勢、諸多創新開始呈現,而國內當前多為綜合經營,且金融機構互為滲透、互聯網金融也處于快速發展之中,這些均嚴重的對現有分業監管的模式產生考驗,導致始終被動開展金融監管活動。在推動金融行業發展方面,此種監管模式己無法發揮顯著作用[2],諸多問題也隨之得以呈現,急需對本國金融監管模式進行改革。
1.分業監管導致機構之間協調不暢
現有金融監管體系內,一行二會分工不同。但因國內金融業務在近年來的持續創新,信托、銀行等諸多業務合作日益加深、互為滲透,使得界限因此變得并不明確。銀行可完成的業務,保險、證券等均可完成;因各類金融新產品的出現,從業務方面來看,使得各個機構的關聯變得更為復雜。若僅為其中之一來監管相應的金融業務,企業往往會通過對其他方式,間接避開監管,導致監管套利問題的發生。同時,中國金融業的此種狀況較為多見,以資產管理方面的通道業務作為監管工作的難點,各種金融機構的通道明確為資管計劃,基于此種計劃,向自身無法完成的業務投入資金,逐層嵌套,在對監管予以規避的同時,實現對利益的謀取[3]。
2.監管手段缺乏多樣性,內控制度和自律制度不健全
監管手段本身,不僅需具備法律、經濟、行政等外部手段,也需要具備行業自律、機構內控機制。一個較為健全的金融監管體系,需能夠對監管手段進行綜合運用,而并非僅依賴于其中之一。但因經濟、政治等諸多因素影響,中國主要將行政手段運用于監管金融業務方面,雖然此種方式具備良好的執行力,但缺點也極為明顯:不具備突出的監管專業性、效率低、且多在問題發生后,通過運用此種手段,才使得漏洞得到彌補。當前,從金融監管方面來看,中國多為外部監管,而缺失行業自律、內部監管等。雖然內控機制存在于金融機構,但結合實際來看,往往并不發揮控制風險的作用,許多部門以及公司紛紛通過打擦邊球方式,以便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4]。從行業自律方面來看,國內主要包括銀行業、證券業協會等組織,但上述組織僅在監管人員方面取得成效,其他方面則相對較弱。
3.監管滯后于金融創新,處于被動地位
近幾十年來,中國金融業才開始得到發展,對比美國等發達國家而言,在金融監管、創新等方面都略微滯后。但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現如今,雖然本國金融系統也出現大量創新,但在監管體制方面來看,始終處于滯后狀態。其一,全新創新工具的出現,對于國際金融監管而言,均屬于一種挑戰,而監管一般無法對潛在風險、此后趨勢予以明確。如,國際上依然難以解決的互聯網金融問題;其二,中國目前施行分業監管,而若想對此進行處理時,需要以范圍明確為前提,但在金融工具創新方面,并非僅與其中之一相關,此時即會出現監管方面的滯后、空白情況。
4.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較少
獨立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機構目前尚未出現于中國,在金融危機爆發之際,監管當局為使得危機影響得以減弱、對關鍵金融機構進行挽救,會選擇舍棄消費者利益。消費者因不具備對稱的信息,對產品風險無法確定,由此引發了盲目投資問題。當前,此種保護不足狀況較為常見:如專業監管團隊的缺失、分工監管忽視消費者利益等,不僅不具備較高效率、消耗精力、時間,且容易導致金融風險。
1.監管框架的改革
①構建新的金融監管體系
中國所建立的金融監管體系需要逐步進行升級完善,基于國際經驗,可以發現,可選擇的模式主要包括雙峰型、綜合監管等模式。但是筆者認為綜合監管更為可行,更為貼合中國國情。
實現綜合監管的具體方式參見如下:即重新對金融監管機構進行構建,以便完成監管活動,通過對二會進行整合,以便為央行給出相應意見。新設立消費者保護局,將二會職能合并,直接對央行負責,并使得央行構建為超級監管部門。作為央行而言,不僅能夠調控自身貨幣,且針對金融體系整體,負責對此進行監管。可將金融監管局下設于央行之下,以便來進行微觀審慎監督;而金融穩定局的設置,即可對宏觀審慎監督負責,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央行下設貨幣局,調控自身貨幣。央行和消費者保護局是平行機構,對金委會負責,可令分業監管方面的監管重復等問題得到彌補,可有效協調并實現全面監管,能夠在監管金融控股集團方面,發揮較好的效果,貨幣政策和監管目標在央行領導下可以得到充分平衡,央行隸屬于金委會,其不僅具備自身職能,同時能夠從宏觀的角度對監管工作進行監督以及檢查。
②增強央行的整體職能
就央行而言,可針對貨幣政策進行制定、執行,自宏觀上完成審慎監管等工作。若想完成監管模式的構建,不論是以金融監管機構、還是以央行作為主導,對兩大部門進行單獨設立,均需針對審慎監管方面,央行的職權予以擴大。
2.完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
在立法時,即對相關執行人員以及機構的意見進行聽取,針對關鍵的金融行為、業務等,需要頒布與之相適應的規范等。同時,針對部分己經無用的條款進行刪除,關注法律的協調,減少矛盾的產生。也需對法律方面的空白加以彌補。在立法方面,需要做到有效、及時,不可僅以行政手段實現對問題的解決,需確保所有金融體系行為的有法可依,法律的與時俱進。
3.加強國際合作、交流
2008年,在爆發金融危機后,國際上金融業較為發達的國家均針對監管體制進行了改革,這些動向均是對國際未來金融監管改革趨勢的預示,不論是在監管體系、還是改革經驗方面,都能夠很好的起到借鑒作用,積極推動中國的金融監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付爭.全球金融空間變化趨勢與國際協調[J/OL].東北亞論壇:1-15[2019-12-29].https://doi.org/10.13654/j.cnki. naf.2020.01.006.
[2]金融監管發力補短板 多項政策細則將出[J].國際融資,2019(12):64-65.
[3]耿嘉昕.淺談我國金融衍生品的市場監管和創新舉措[J].國際公關,2019(12):290+292.
[4]舒凱.論金融危機與金融監管的變革[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19(11):175+174.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作者簡介]
傅垚錕,出生年月:1998.1.23,性別:男,籍貫:福建南安,職務職稱或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