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寒
在進行實體企業轉型升級前,首先讓我們弄清楚什么叫轉型?
所謂轉型,就是指人們的觀念、事物及人們的結構形態和運轉模型發生根本性轉變的過程。不同轉型主體的狀態及其與客觀環境的適應程度,決定了轉型內容和方向的多樣性。轉型是主動求新求變的過程,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一個企業的成功轉型,就是決策層按照內外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的體制機制、運行模式和發展戰略大范圍地進行動態調整與創新,將舊的發展模式轉變為符合當前時代要求的新模式。
企業的轉型是一項系統活動,它是一種常態化活動!企業轉型的本質是適應環境的變化,當環境變化成為一種常態,企業的轉型也成為常態。
所以,對企業的轉型我們必須有兩方面的認識:
一是對轉型所處的環境有深刻的理解,僅僅知道過去發生了什么還遠遠不夠,還要清楚正在發生的前景是什么。
二是對轉型內容有合理和系統的認知,轉型不是單方面的轉變,而是全面的系統活動。因此,企業從傳統粗放經營向現代精益經營轉型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實體轉型不是一個管理的話題,而應該是一個經營的話題。
傳統粗放的實體要想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能抵抗住來自外在的風險,它就必須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的工程,也就是說,企業必須整體進行轉型升級,轉型是整體提升企業經營能力。另外,企業家還要注意,實體企業轉型并不是為了轉型而轉型,而是為了配合經營需求。組織轉型的核心不是管理的話題,而是經營的話題。
你轉什么、不轉什么不由內部評價,一定要由市場評價。要不要轉型,市場會告訴你,這是需要大家特別關注的。那么,中國企業該如何做,才能實現轉型成長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以說,傳統實體企業要實現成功轉型,要實現以下四種成長,其難度是非常大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解決的,但這是我們成長轉型的方向:
從機會成長到能力成長。
從野蠻成長到文明成長。
從泡沫成長到價值成長。
從低效成長到有效成長。
因此,隨著市場、環境、企業規模、技術和人力資源的變化,實體企業在整體上正面臨著從經營機會向經營能力轉型,從實體企業的經營角度出發,企業轉型更多地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大轉型:從經營產品向經營模式轉型(賺錢方式轉型)。
第二大轉型:從經營企業家個人向經營團隊轉型(組織方式轉型)。
第三大轉型:從日常不規范管理向精益管理轉型(運營方式轉型)。
當下實體企業要想從原先的傳統粗放經營向未來的現代精益經營轉型,就必須從企業整體經營的角度出發做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
1.日常賺錢方式的轉型
傳統實體經營企業轉型的第一考慮是賺錢方式的轉型,即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結合當下的市場狀況、未來的變化、互聯網和金融資本及新興科技的影響,在不影響當下生存的情況下,進行企業賺錢方式的轉型,也就是對盈利模式的梳理、優化和重構。
換句話說,實體企業第一大轉型要做的工作,就是商業模式的轉型,又可稱之為盈利平臺的轉型,通俗地講,就是“事”的平臺的轉型,其本質是解決企業導向問題。
受到金融資本、互聯網和新興科技的影響,傳統行業正面臨著全面升級的局面,傳統實體企業也正面臨著原有商業模式老化、不可持續的情況,過去賺取利差的時代已經結束,過去靠“一箭穿心”的產品打天下的時代也即將告一段落。未來的競爭不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
2.日常組織方式的轉型
在考慮好賺錢方式轉型的情況下,人員應該如何構成與組合,即企業內的組織如何安排與轉型,以及人組織好后的利益如何分配的轉型,統稱為組織平臺轉型。通俗地講,這就是“人”的平臺轉型,其本質就是解決誰去做事的問題。
科層制科學的組織原則、管理基本原則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組織要激發活力,提升效率,科層制就要讓位于現在所言的生態組織、有機組織。嚴格來說,科層制是工業時代、工業文明的產物。
在知識資本時代、智能時代,組織協同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有機性組織、網絡型組織的出現是一股大勢,誰也不能阻擋。基于未來的產業生態,需要重新定義組織,重新定義人和組織的關系。
3.日常運營方式的轉型
在前兩個轉型升級問題的基礎上,我們還要考慮企業日常運營管理方式如何從傳統粗放運營向現代精益運營轉型的問題,也就是實體企業的運營平臺轉型問題。通俗地講,運營平臺也叫“人與事”結合的平臺,其本質就是解決企業員工做事科學規范的問題。
雖然企業能制定戰略目標,構建自身的業務體系,為保證企業經營進行資源配置和管控,但是很少有企業經營管理者能夠弄清楚企業日常應該如何運營和管理,那么,企業到底應該如何進行日常規范運營并保證經營目標的實現呢?
(1)企業日常管理中常見的現象
無論我們所處的是哪個行業,作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有兩個最重要的方面影響我們經營企業的結果:
一是具體“做什么”(即確定戰略目標的能力)。
二是“怎么做”(即執行戰略目標的能力)。
(2)企業從不規范管理到規范管理并從規范管理再到精益管理
根據中國企業的現狀,作者把中國企業管理分為四個階段,即:
第一個階段:經驗管理階段。
第二個階段:基礎規范管理階段。
第三個階段:規范管理階段。
第四個階段:精益管理階段。
實體經營的目的是什么?賺錢。那么,賺誰的錢?當然是客戶的錢,問題是客戶為什么給你送錢,原因很簡單,企業能夠為其提供他(客戶)認為有價值并適合他的東西。企業可以影響客戶,引導消費,但最終客戶是否為你掏錢,決定權永遠在客戶手中。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能夠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
什么是有價值的付出?客戶的判斷標準永遠是低價格、高品質和全方位的服務,而不一定是在科技上有多么先進,這是市場競爭的基本原則,也是客戶恒久不變的價值觀。
如何使企業的付出有價值?企業戰略是重要的,它決定著企業向哪些客戶提供價值,而當戰略決定之后,企業內部管理所生成的效率成為關鍵要素。因為唯有高效率,才能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產品才具有價格上的相對優勢,企業才會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唯有高效率,企業才能先于競爭對手發現并滿足客戶的需求;唯有高效率,企業才能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效率的競爭永遠是市場競爭的主旋律。
如何產生高效率?高效率來自業務的熟練、組織的簡約、政策的規范、流程的暢通、工藝的改進、日常運營的有序等,而這些都歸結為企業的經營管理問題。一個低效率的企業是無法在市場上長期立足的,除非它是壟斷企業,因此,沒有有效的經營管理就不可能產生高效率。
事實上,每個成功的企業都會走從粗放到嚴謹,再到精確,直至精準、精細、精益的道路。企業經營者要在經營活動的組織中不斷追求精益求精和精進不懈,重塑實體企業經營,找到實體經營企業的未來成長之路—企業精益經營之道。
實體企業的精益經營之道,就是指圍繞企業內外環境,對企業進行準確的定位,并制定出企業的長遠戰略目標,設定企業的業務體系,并結合企業規模的大小和資源能力的整合,選擇適合企業自身的戰略行動、組織體系、經營政策和日常運營,同時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以“目標和業績”為導向的積極向上的、高度合作的、持續作戰的、精益求精的、精進不懈的、員工自主經營的工作氛圍的一種綜合性的企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