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剛



摘要? ? 采用2次D飽和設計,在寧夏引黃灌區常年旱茬田開展土壤培肥及地力提升試驗,為當地土壤持續培肥地力提供參考依據。結果表明,此次試驗最高產量為8 100.9 kg/hm2,最高產量對應的有機肥施用量為64.5 t/hm2,對應的施氮量為181.35 kg/hm2。
關鍵詞? ? 力提升;小麥;旱茬土壤培肥;地田
中圖分類號? ? S512;S158?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8-0009-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為了了解小麥施用有機肥、化肥的增產效果及投入產出效益,以及植物生產周期內土壤養分的虧缺程度,通過連續多年的定位觀測,明確土壤肥力提升必需的有機肥、化肥投入量,為灌區土壤持續培肥提供必要的試驗參考依據[1-2]。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平羅縣寶豐鎮吳家灣村4隊某農戶責任田中進行,地塊面積0.16 hm2,前茬為小麥,該田排灌便利,土壤肥力中等,交通方便。
1.2? ? 試驗材料
供試作物:小麥,品種為寧春50號。供試肥料:有機肥、尿素、過磷酸鈣、二銨。
1.3? ? 試驗設計
采用2次D飽和設計,共6個施肥水平,具體設計方案見表1。各處理南北長21 m,東西寬11 m,面積231 m2,處理間保護行0.5 m,南北回頭1.5 m。
1.4? ? 試驗過程
3月2日平田整地,并按照試驗設計施入基肥,3月3日播種,播量337.5 kg/hm2。3月27日出苗,5月4日灌頭水,結合頭水灌溉按試驗設計追施尿素,5月17日灌二水,5月26日抽穗。6月8日一噴三防防治蚜蟲、銹病、白粉病,抗早衰,6月27日灌三水。7月9日收獲,單打單收[3-4]。
2? ? 結果與分析
對式(1)分析、做圖,結果顯示隨有機肥增加,產量增加較小,略呈開口向下拋物線,而施氮量增加,產量增加,呈開口向上曲線,無最高產量(圖1)。在試驗水平范圍內,最高產量為8 100.9 kg/hm2,最高產量對應的有機肥施用量為64.5 t/hm2,對應的施氮量為181.35 kg/hm2。
從產量構成回歸方程分析,施有機肥X1處理、施氮X2處理與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的回歸一次項系數為正,說明施有機肥、施氮對穗數、穗粒數、千粒重有一定增加效果[5]。
3?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有機肥與氮肥定位試驗,最高產量為8 100.9 kg/hm2,最高產量對應的有機肥施用量為64.5 t/hm2,對應的施氮量為181.35 kg/hm2。
4? ? 參考文獻
[1] 沈強云.寧夏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M].銀川: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陽光出版社,2013.
[2] 樊嵐蓉,賀麗潔,李祝斌.小麥肥料利用率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20(5):168.
[3] 鄭網宇,陳功磊,吳迪,等.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小麥的氮磷鉀肥料效應及養分吸收利用研究:以太湖流域丹陽市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23):96-101.
[4] 陳敏,王芹,洪桂花.氨基酸水溶肥料施用時期對小麥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6(13):20-21.
[5] 曲日濤,周長青,宋海燕,等.小麥-玉米高產區肥料施用狀況與養分平衡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5(12):225-229.
[6] 徐卡,陳憲祖.稻田土壤培肥定位試驗研究[J].云南農業科技,1984(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