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 李華兒 羅秀芳 向冬妹 符興鐵
摘要? ? 篩選與應用推廣水稻新品種對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增加農民受益有重要意義。本文介紹了瀘溪縣水稻種植概況,總結了水稻新品種篩選主要措施及主要應用推廣措施,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水稻;新品種;篩選;應用推廣;湖南瀘溪
中圖分類號? ? S51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8-0033-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瀘溪縣一般采取稻—油輪作、煙—稻輪作模式進行種植,合理、高效利用土地,幫助全縣水稻種植農戶增產增收,促進全縣農業增產增效,在穩定生產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全縣的糧食生產總量,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為了探索適應瀘溪縣環境條件的水稻新品種高產栽培技術,挖掘出其生產潛力,更好地掌握新品種的特征特性,進一步大面積應用推廣,給全縣水稻種植戶選種、購種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應加強水稻新品種引進,重視種子工程,加大對水稻新品種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提高水稻產量,積極創新種植模式[1]。多年來,通過引進、試驗、示范篩選出一大批適宜瀘溪縣種植和生態環境的高產、優質、抗病、抗逆、綜合性能較強的水稻新品種,使瀘溪縣的水稻新品種年更換率達20%以上,優良主導品種推廣面積達80%以上,水稻單產、總產、米質、效益和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得到明顯提高,為全縣水稻產業良性發展及整體農業經濟提升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 ? 瀘溪縣水稻種植概況
瀘溪縣有11個鄉鎮、147個村(社區),總人口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萬人;全縣總耕地面積為14 533 hm2,其中稻田面積10 400 hm2。境內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7.4 ℃,無霜期278 d,日照時數1 432 h,降水量1 465.3 mm,氣候非常適宜水稻栽培[2]。
水稻是瀘溪縣主要糧食作物,在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歷年來,瀘溪縣各級領導一直高度重視農村工作,尤其以糧食生產工作為重點,全縣積極開展水稻生產工作,常年種植水稻面積在10 200 hm2左右,年總產量均在7.4萬t以上。加強水稻新品種的比較篩選與推廣應用對瀘溪縣糧食生產安全及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瀘溪縣每年進行品比試驗、品種展示示范的參試品種都在15個以上,多年來篩選出適宜縣內各鄉鎮種植的水稻新品種累計逾200個,深受廣大種植戶的喜愛[3]。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水稻米質口感,瀘溪縣積極組織發展優質稻種植產業,瀘溪“佤鄉米”每年種植面積1 733.33 hm2以上。全縣主要推廣的是一季中稻遲熟品種和優質稻系列品種。其中早熟品種有株兩優4024、湘豐優402等;遲熟品種有揚兩優6號、深兩優5814、Y兩優1號、廣兩優1128、Y兩優900等;雜交優質稻有兆優5455、兆優5431、泰優390、晶兩優534等;常規優質稻有玉針香、農香24等。試驗示范涉及全縣11個鄉鎮60多個村,篩選出的新品種種植面積達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的80%以上。
2? ? 水稻新品種篩選主要措施
2.1? ? 選擇參試品種
根據水稻品種說明的生育期、抗性等性狀,選擇試驗所在地沒有種植過或少量、小面積種植過的新品種為參試品種。每次參加比較、篩選試驗品種不少于15個,試驗點11個;品種展示示范點13個,參試品種均在18個以上。
2.2? ? 試驗田設置
試驗田選擇在地勢開闊的平原或盆地,土壤肥力較好,排灌方便,溫光充沛,田塊呈矩形,前茬是烤煙或油菜,田塊面積0.2 hm2以上,適宜各水稻品種的栽培及試驗示范。試驗田四周距田埂2 m以上作保護區,保護區與試驗區間距50 cm。試驗區內平均分成參試品種個數等同的小區,每個小區長為20 m、寬3.335 m,保證各小區凈種植面積等同,均在0.006 67 hm2以上。試驗各小區間隔50 cm,分別將參試品種隨機分布移栽至小區內。
2.3? ? 主要栽培技術措施
2.3.1? ? 適時適量播種。所有參試品種統一在同一天播種。手插秧按秧田與大田1∶10的比例留足秧田,機插秧按1∶70的比例計劃秧田面積。根據瀘溪當地的農民種植習慣,一季中稻種植一般在4月5—20日播種。播種前曬種2~3 d,先用自然溫度的清水清洗谷種,再用清水+強氯精浸種消毒0.5~1.0 d防惡苗病,然后溫水浸泡催芽。根據調查,近年來瀘溪境內一季中稻種植用種量普遍減少、栽插密度普遍偏稀,造成栽插基本苗不足,導致單產不高,全縣糧食總產量提不上的問題。經過反復多次對廣大水稻種植戶進行水稻栽培技術培訓、宣傳,全縣人工手插秧用種量15 kg/hm2,機械插秧用種量30.0~37.5 kg/hm2,保證每蔸插2粒谷秧,實現穩產高產。播種實行勻播稀播,加強苗床管理,提高秧苗素質,在秧苗 二葉一心期前,噴施200~250 mg/kg多效唑培育多蘗矮壯秧苗,使移栽時每粒谷秧都帶有2~3個以上的分蘗。
2.3.2? ? 規格移栽,合理密植。播種后22 d左右,秧苗葉齡在3.5葉左右開始進行葉齡標記,移栽前進行秧苗素質抽樣考察等苗期調查記載。手插秧的秧齡控制在30 d左右,機插秧齡控制在16~20 d。移栽前4~6 d施藥,減輕大田病蟲害的發生。為確保試驗結果的準確度,所有試驗品種一律嚴格按照株行距16.5 cm×30.0 cm的規格,扯索標記點高標準移栽,每蔸栽2粒谷帶蘗秧,確保做到每個品種的移栽蔸數保持在19萬~20萬蔸/hm2,保證每個品種移栽時的基本苗為90萬~100萬株/hm2。所有參試品種統一在同一天全部插完,各品種秧齡控制在30 d左右,葉齡在6.1葉左右。移栽密度基本原則是瘦田、砂田宜密;肥田、泥田宜稀。
2.3.3? ? 科學管理肥水。試驗示范田施肥按“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的方法。在大田施人畜糞15 t/hm2左右的基礎上加施復合肥750 kg/hm2、碳銨300 kg/hm2、磷肥300 kg/hm2作底肥,在最后一道犁耙之間全部施下。移栽后7~10 d,追施尿素150 kg/hm2,促早生快發。水分管理實行淺水勤灌,秧田期二葉一心前廂面有水,二葉一心后薄水灌溉。移栽后只留淺水,促生根分蘗,當苗數達180萬~200萬株/hm2時迅速進行排水曬田控苗,減少無效分蘗,增強植株抗性,曬田的程度以腳踩不陷泥為度,一般是在移栽后20 d左右開始,采取干干濕濕曬田,促進根系深扎。曬田12 d左右后開始復水,之后的水分管理以淺薄水灌溉為主。收割前5 d斷水,不可斷水過早,以免影響水稻的粒重和稻米品質。
2.3.4? ? 及時防治病蟲害。根據縣植保站發布的病蟲情報,及時采用足量對口農藥進行病蟲防治。瀘溪縣水稻主要病蟲害有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螟蟲、稻飛虱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原則。稻曲病防治,于抽穗前5~7 d用井岡霉素與10%井岡蠟芽懸浮劑或43%好力克噴霧。紋枯病防治,用5%井岡霉素可溶性粉劑2 000~2 500 g/hm2兌水1 200~1 600 kg/hm2連續施用2~3次,每次間隔7~10 d。稻瘟病防治,在發病初期即中心病團出現時,用75%三環唑300~375 g/hm2或稻瘟靈500~600 g/hm2噴霧。水稻“兩遷”性害蟲都具有遠距離遷飛習性,同一地區的上下兩代之間,應輪換、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無相互抗性的殺蟲劑進行防治,避免連續、單一用藥。可通過輪換交替使用撲虱靈、吡蚜酮等藥劑來有效延緩稻飛虱抗藥性的發展,用殺蟲雙、殺蟲單、乙酰甲胺磷等雙酰胺類、有機磷類等藥劑來有效延長稻縱卷葉螟等螟蟲類抗藥性的發展。
2.3.5? ? 適時收割。進入成熟期后看天氣及時收獲,過早、過遲收獲,對水稻的產量、整精米率都有不利影響。選擇在晴天露水干后或陰天收割,脫粒后曬干、烘干后進行儲藏。
2.3.6? ? 田間調查記載室內考種。試驗從播種開始對每個品種進行田間調查記載,自三葉起標記葉齡,單葉標記。田間調查要求每隔3~5 d對各品種進行調查記載。調查的主要內容有播種期、出苗期、秧苗素質、移栽期、基本苗、返青期、分蘗期、分蘗盛期、最高苗數、成穗率、幼穗分化期、始穗期、齊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等,繪制全生育期調查表。在成熟期每個品種要求“梅花式”五點取樣,每點取2蔸,每個品種取10蔸進行考種,測出各品種有效穗數、葉齡數、株高、穗長、穗總粒數、穗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理論產量、實際產量等,繪制經濟性狀考查表。根據田間生育期調查情況和經濟性狀考察表作好對各品種的分析,得出結果,做出總結。
2.3.7? ? 新品種展示示范。根據品種比較試驗得到的結果和結論,篩選出的優良新品種、優質稻,在全縣各個鄉鎮及主要通道、主產區域,多點式進行新品種展示標牌示范,邀請縣內各大種子經銷商、種糧大戶、科技示范戶、周邊種植戶共同觀摩、交流,讓所有水稻種植戶親眼看見,親手摸著,能根據牌子標注的水稻名稱找到各自喜愛的優良品種準備來年種植。在品種展示示范過程中,將綜合性狀表現優良的品種納入來年全縣大面積推廣的主導品種。
3? ? 主要推廣應用措施
3.1? ? 加強領導,落實糧食生產責任
多年來,瀘溪縣一直成立以縣長為組長,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為副組長,政府辦、財政局、農業局等10多個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瀘溪縣糧食生產領導小組,負責瀘溪縣糧食生產過程中的領導與協調。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農技站長及農口各單位成員每年參加全縣農業生產會議,成立鄉鎮級領導小組,明確責任人,及時部署當年的農業生產工作,將水稻試驗示范責任具體落實到人頭,納入年度崗位責任制,作為一項年度考核內容。
3.2? ? 加強宣傳,提升品種優化意識
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和種子管理機構要提高認識,建立優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展示和宣傳長效機制,切實加強主導品種宣傳力度,為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品種更新保障,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宣傳媒體,大力宣傳水稻主導品種,農技員深入村、組、農戶、田間地頭將主導品種信息送進千家萬戶,提高廣大農戶對主導品種的了解,能夠科學、正確選擇到優良的水稻新品種。
3.3? ? 加強農技推廣隊伍、良種成果的轉化應用
各級農業部門成立專門的技術指導小組,根據主導品種的特征特性和當地自然條件、種植習慣,科學推廣優良品種,通過各種技術培訓和發放資料,積極將良種和良法相配套宣傳推廣應用,引導農民選擇使用主導品種,切實提高農戶選用優新品種的能力和種植水平,提高優良品種的貢獻率。不斷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提供基層技術員更多的培訓學習機會,累積、更新專業知識,提高業務能力。要廣泛吸引社會各界力量支持水稻新品種推廣工作,加強與大學、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合作交流,加快新品種成果轉化、應用[4]。
3.4? ? 加大種子質量及市場監管力度
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加強品種管理,規范市場行為,嚴厲打擊未審先推、虛假宣傳、假冒偽劣等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切實保護農民利益。根據種子市場的需求狀況,及時做好主導品種種子的余缺調劑,引導種子企業備足主導品種種子,確保瀘溪縣農業生產的用種數量和質量。
3.5? ? 強化技術服務,提高科技種植水平
一是農業技術員通過外出參觀、學習、交流等方式了解水稻新品種的特征特性和種植管理技術,提高農技人員的業務水平。二是加強新品種引進,建立健全科學的引種機制,加強開展優質稻新品種比較試驗和展示示范。三是加快新技術應用推廣,通過水稻新品種展示示范辦點到各個鄉鎮,組織農戶、合作社、種糧為主的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現場觀摩講解,使種植戶在家門口看得見、摸得著,從內心接受新品種。運用送科技下鄉、技術培訓、發放資料、開展“農民田間學校”活動等方式,讓農戶更好地了解掌握科學種田技術,懂得在同一丘塊,水稻連續種植同一品種會造成品種退化、糧食減產的現象,必須2年改換新品種才能穩產高產的道?理,從而培育了水稻種植戶自覺地養成了更換新品種種植習性,達到穩固糧食安全生產的目的。
3.6? ? 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
在進行一系列的水稻新品種比較試驗和展示示范過程中,足夠的資金支撐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瀘溪縣長期高度重視水稻新品種系列試驗示范及推廣工作,每年撥付試驗示范專項經費30萬元以上,保證了水稻新品種篩選及應用推廣工作順利進行。多年來,瀘溪縣切實抓好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每年全縣落實糧食三項綜合補貼資金1 500萬元左右,水稻種植的農業保險280萬元以上,解決種糧戶對新品種不認知的擔憂及自然災害的后顧之憂。同時,對種糧大戶倍加激勵,種植水稻2.001 hm2以上的定為種糧大戶,每0.066 7 hm2獎勵按100元計算,以資鼓勵。
4? ? 參考文獻
[1] 何建平,吳綺嫚,何志勁.優質水稻新品種新豐占高產栽培技術及其推廣[J].南方農業,2018,12(21):7-8.
[2] 李華兒.‘油研2013在瀘溪的高產栽培技術[J].作物研究,2017,31(1):79-81.
[3] 李華兒,符興鐵,陳坤.Y兩優900在瀘溪的高產栽培技術[J].作物研究,2016,30(2):197-199.
[4] 何張偉.大理州水稻新品種推廣[J].云南農業,2014(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