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鵬 陳喜娟
摘要? ? 本文從選種擇地、精管幼樹、施肥、環割、中耕培土、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柿栽培技術,以期為柿樹的豐產豐收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柿;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 S665.2?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8-0064-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柿,學名Diospyros kaki,屬于柿樹科(Ebenaceae),別名朱果、猴棗,高大落葉喬木,原產中國,栽培歷史在2500年以上。北魏《齊民要術》中已有以君遷子為砧木,用嫁接方法繁殖柿的記載。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是柿的主產區,但近年來因產量不高、品質下降,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影響了金灶山區農民的收入。筆者通過多年實踐,總結了一套柿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1? ? 選種擇地,適時種植
柿樹是異化授粉受精,為提高產量,在選種時,以優良柿種為主體,配置間種20%授粉樹。如以種植元宵柿為主種,必須配種水柿、牛心柿、晚柿等,提高坐果率。
柿樹適應性強,對土地要求不嚴。但坡度太大、土層淺薄、水土流失嚴重、肥力差的土壤對柿樹生長發育不利,最好選擇緩坡山腳,土層深厚,以向南、東南坡較好。種植不宜太密,一般規格為株距6~7 m、行距7~8 m,密度225株/hm2左右。在小雪至大雪春芽萌發前(11—12月)種植。植前要開穴,穴寬70 cm、深50 cm,施足基肥,每穴施土雜肥和草木灰各25 kg,混土充分攪拌。起苗時要注意深挖,盡量減少根群損傷,蘸土漿,同時包扎稻草防止受曬風干。種植深度以原苗深度為標準,先用松土蓋滿,然后壓實,淋水,每隔3~4 d淋1次水,連淋3~4次,保證苗木成活[1]。
2? ? 精管幼樹,促其生長
幼樹期必須精細管理,培養強大樹冠,增強樹勢,為今后結果打下良好的基礎。主要是勤施薄施肥料,每隔1~2個月施肥1次,重點施好2次肥。第1次是在春梢萌發前(2月下旬)施下,每株用尿素0.05~0.10 kg加10 kg水淋下,促使春梢快長;第2次是在冬寒來臨前(11月),可以埋施土雜肥,每株施漚肥25 kg及水肥10 kg,以供明春生長需要。第2年樹大些,施肥量增加1倍左右。柿是長年生果樹,可以合理間種短年生果樹,例如桃、李、柰、菠蘿,也可以間種菜、豆、薯類等作物,以增加種植戶收入,改良小氣候,增加肥水供應,提高土壤肥力。
3? ? 及時施肥,奪取高產
柿樹缺肥,則樹勢弱,產量低。因此,除定植時施入基肥外,結果樹每年可施肥3次。第1次在12月至翌年2月,即萌芽前,以施有機遲效肥為主,份量占全年施肥量的60%,有利于促進梢的生長和開花結果。每株施豆餅2.5~5.0 kg,可與土雜肥混合埋施。第2次肥在開花后的6月,即壯果肥,份量占全年施肥量的20%,多施鉀肥及有機肥等速效性肥,有利于果實發育。每株用復合肥0.25 kg加糞尿50 kg淋下,或用漚豆餅肥2.5~5.0 kg。第3次在采果后的9—10月,占全年施肥總量的20%,每株施有機遲效肥或土雜肥50~100 kg,培塘泥400~500 kg,以恢復樹勢和防止露根[2]。
4? ? 及時環割,保果增產
環割是對生長過旺的柿樹采取的一種保果措施。柿樹在春分至清明開花結果,因為雨水充足生長過旺,容易引起大量落果,所以必須采取環割措施,抑制生長,以利于保果增產。一般在開花后7 d(谷雨前3~5 d),選擇晴朗天氣,在主干基部用鋸子環刻,不宜全圍刻透,要留3.3~6.7 cm空隙,以3 cm深為宜(一般以韌皮部與木質部交界處為界),太淺太窄作用不大,太深太寬又對樹勢影響較大,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樹木死亡。
5? ? 適時中耕培土,搞好水土保持
中耕除草1年要進行2~3次,幼樹不宜深耕,以免傷根。結果樹在冬季要全面除草并進行深翻1次,壓入土雜肥及火燒土200~250 kg作基肥。水土流失比較大的柿樹,必須認真搞好水土保持,筑埂圍斗,客土300~400 kg,做到護根保果,促進來年繼續高產穩產。
6? ? 整形修剪,培好樹冠
柿樹修剪,以冬剪為主,以夏剪為輔。冬季修剪時,當年結過果的結果樹,當年不能形成花芽的,可以留基部2~3個芽短截更新。過長枝可以適當短截,衰老枝要回縮到新生枝處。去弱枝留強枝,疏除不合理枝。夏季可以除去過多的嫩枝,為補空隙,某些徒長枝可留下20~30 cm,摘心之后促其分枝。
幼樹整形要控制樹冠高度,擴大結果面積。根據柿樹生長習性可整成自然圓頭形和疏散分層形2種樹冠。自然圓頭形:主干高約68 cm,主干上選留長勢一致的主枝3~4條,每年進行短剪,使主枝上分生2~3條側枝,樹形開張,通風透光。疏散分層形:主干高0.7~1.0 m,向上分層留主枝,第1、2、3層分別留3、2~3、1~2條。各層主枝間,要避免互相遮蔽,從主枝上分生側枝[3]。
7? ? 病蟲害防治
7.1? ?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7.1.1? ? 柿角斑病。柿角斑病為真菌性病害,危害柿葉和柿蒂,造成果實提前軟化脫落。葉片病斑經歷淡褐色、深褐色、紅褐色、灰褐色的變化階段,呈不規則多角形,直徑3~7 mm,嚴重時多個病斑相互融合,布滿葉面。柿蒂上的病斑呈現黑褐色,多在蒂的四角,呈圓形或不規則形,有的也有黑色邊緣。病菌以菌絲團在柿蒂或落葉上越冬,翌年6—7月溫度適宜時,即產生分生孢子進行侵染。在夏季降雨多的年份發病比較重。
防治方法:①清園。從落葉后到次年萌芽前,徹底剪除樹上殘存的枯枝、病蟲害枝,清掃落葉。②增強樹體抗病力。主要是改良土壤,增施磷肥、鉀肥,適時灌水,防止積水。③噴藥防治。自6月上旬開始噴1~2次1∶5∶300~600波爾多液(即硫酸銅1份,生石灰5份,水300~600份),或30%氧氯化銅600倍液,或80%代森鋅800倍液。
7.1.2? ? 柿圓斑病。柿圓斑病是真菌性病害,常與角斑病混合發生。在葉片上初生針頭大的黑色斑點,擴展到1 mm時周圍有一個黑點,中部為淡紅褐色。病斑直徑1~7 mm,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多時聚合相連,病斑變紅后,病斑周圍出現綠色暈圈,后期在落葉上的病斑背面產生大量黑色小點。柿蒂上也發生圓形褐色病斑,直徑較小,發生晚。病菌以菌絲團在落葉上越冬,翌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經風雨傳播侵染,6—8月的降雨誘發該病大發生。
防治方法與角斑病同。
7.1.3? ? 柿炭疽病。柿炭疽病是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果實和新梢,也危害葉片。一般5—6月危害新梢,7—10月危害果實。新梢上的病斑初為黑色圓形小斑,擴大后為圓形或橢圓形暗褐色,中部凹陷并有縱裂。果實上初生黑色小斑點,后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凹陷,中部密生黑色粒狀體,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葉部病斑黑色,不規則形。以菌絲在枝梢病組織內越冬,次年初夏分生孢子經風雨傳播侵染,降雨時間長則發病嚴重,9—10月多雨則果實被害嚴重。
防治方法同角斑病。7—8月酌情再噴。
7.1.4? ? 柿白粉病。柿白粉病是真菌性病害,危害葉片致早期落葉,也危害新梢及果實。病菌在落葉上越冬,翌年幼葉期即開始侵染,并一直持續到秋季在老葉背面出現典型的白粉斑[4]。
防治方法:冬季清園減少侵染源,春季噴0.3 °Bé的石硫合劑,6—7月噴1∶5∶400波爾多液。
7.2? ? 主要害蟲及其防治
7.2.1? ? 柿蒂蟲。柿蒂蟲以幼蟲蛀食柿果,致果實早期發紅、變軟、脫落,重者造成失收。蟲體長約10 mm,頭部黃褐色,前胸背板及臀板暗褐色,胴部各節背面淡暗紫色,中后胸背面有“х”形皺紋,并在中部有一橫列毛瘤,毛瘤上有一白色細長毛,胸足淡黃色。柿蒂蟲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主干與主枝分叉處的粗皮裂縫內,主干基部近土面的翹皮里結繭越冬。第1、2代幼蟲分別于5月下旬、8月上旬為害果實,幼蟲有鉆果危害習性,尤以第2代幼蟲明顯[5]。
防治方法:①化學防治。在5月中旬及7月中旬,2代成蟲羽化盛期,噴20%速滅殺丁8 000倍液1~2次。②人工防治。6月中下旬及8月中下旬徹底摘除蟲果并連果蒂摘下集中處理。在8月中旬前在刮過粗皮的枝干上綁草誘集越冬幼蟲,冬季將之解下燒毀。冬季刮除枝干上的老粗皮,消滅越冬幼蟲。
7.2.2? ? 柿棉介殼蟲。柿棉介殼蟲為害嫩梢、幼葉及果實。若蟲和成蟲最喜群集于果實下面及柿蒂與果接合的縫隙處危害,被害處初呈黃綠色小點,逐漸擴大成黑斑,造成果實提前軟化脫落。年發生4代,以若蟲在二至三年生枝條皮層裂縫、粗皮下及干枯柿蒂上越冬,4月中下旬開始出蟄,爬到嫩葉、葉柄、葉背等處吸食汁液,第1、2代主要為害葉及小枝,第3、4代主要為害果實,以第3代最嚴重。
防治方法:①保護天敵。注意保護黑緣紅瓢蟲和紅點唇瓢蟲,可有效殺滅柿綿介殼蟲。②藥劑防治。早春發芽前用石硫合劑加氧化樂果涂枝干,或噴5%柴油乳劑,或噴5 °Bé石硫合劑,消滅越冬若蟲。4月上旬至5月初,當越冬若蟲離開越冬部位尚未形成臘殼前,噴噻蟲嗪。③包扎樹干注藥防治。對受害嚴重的柿樹,可在采果后用廢棉花環包扎于主干主枝,圈寬5~6 cm、厚1~2 cm,注入40%氧化樂果100倍液至棉圈充分濕潤,外包上薄膜,扎緊上下兩端,以毒殺樹上害蟲,春暖后除去。
7.2.3? ? 舞毒蛾。舞毒蛾又名柿毛蟲,以幼蟲咬食葉片,致樹勢衰弱,影響產量。幼蟲初孵時體長約2 mm,淡黃褐色,后變為暗褐色,胴部生有灰色或黑色短毛。老熟幼蟲體長約60 mm,頭大,淡黃褐色,上有暗褐色斑紋,正面有“八”字形紋,胴部暗黑色,背線淺黃褐色,1~11節背線兩側均有半球形毛瘤,1~5對藍色,6~11對橙紅色,毛瘤上均有黑色短毛。此外,各體節兩側又有2個較前略小的毛瘤,其上都著生黃褐色長毛,伸向兩側。舞毒蛾年發生1代,以卵塊在樹皮縫內、梯田壁縫及石縫中越冬,幼蟲在5月間危害最嚴重。
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利用幼蟲白天下樹潛伏的習性,在樹下堆積石塊誘殺。成蟲羽化期,在壁縫、樹干附近捕殺成蟲及卵塊。冬季挖除藏于樹皮、壁縫、石縫中的卵塊。②化學防治。噴施50%辛硫磷2 000倍液殺幼蟲。也可以在距地面約33 cm的樹干上涂寬70 cm左右的藥帶,毒殺爬上樹的幼蟲。
7.2.4? ? 柿斑葉蟬。柿斑葉蟬又名柿血斑小葉蟬,以若蟲、成蟲聚集葉背葉脈附近刺吸汁液,使葉片出現失綠斑點,嚴重時葉片蒼白,微上卷,中脈附近組織變褐,以致造成落葉。成蟲體長約3 mm,形似小蟬,全體呈現淡黃白色。若蟲共計5齡,4~5齡有翅芽。卵白色,長形稍彎曲,光滑。柿斑葉蟬年發生2~3代,以散生于枝條皮層內的卵粒越冬,4月中旬至下旬卵孵化后,若蟲先集中于枝條基部葉片背面中脈附近,隨后逐漸分散,老齡若蟲及成蟲均棲息于葉背中脈兩側吸食汁液。
防治方法:在若蟲盛發期噴50%辛硫磷1 5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防治效果好。
8? ? 參考文獻
[1] 恭城月柿管理技術要點[J].農村新技術,2018(11):68.
[2] 黃丹萍.日本甜柿栽培管理技術要點[J].現代農業,2011(11):16-17.
[3] 劉彬彬.月柿高產栽培管理技術[J].廣西農學報,2009,24(5):62-65.
[4] 陳君杰.無核柿栽培管理技術[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44-45.
[5] 歐毅,高清華,文澤富,等.甜柿矮化密植優質豐產栽培技術[J].西南園藝,200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