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亮杰 劉秋瓊 敬松 尼加提 侯建偉 馮超 鄧紅梅
摘要? ? 新疆紫草(又名新疆軟紫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國家二級瀕危保護植物。作為新疆天山山脈道地藥材,具有涼血活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廣泛應用于化妝品、中醫藥、天然色素等領域。為合理開發紫草資源、規范種植標準,結合近3年人工種植經驗,特制定新疆紫草栽培技術規程。本規程規定了新疆紫草的術語和定義、技術指標、選種、育苗、栽培、管理、采收、儲藏等內容,以期為新疆紫草人工栽培繁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新疆紫草;綠色食品;馴化;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567.239?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8-0072-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 (Royle) Johnst.)為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部位為根部,主要有效成分為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寧、羥基萘醌總色素[1],廣泛應用于醫藥、食品、紡織、化工、化妝品等諸多領域[2],因其價值高、資源量少等原因,目前在市場上呈供不應求的趨勢。《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明確將新疆紫草納入新疆道地藥材品種,由于近年來人工過度采挖,造成新疆紫草資源匱乏,新疆紫草已成為國家二級瀕危保護植物[3]。為此,昭蘇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園區依托豐富的紫草資源及特殊的生態環境,建立了全國第1個新疆紫草種苗繁育基地,一方面能夠有效保護新疆紫草種質資源,另一方面開展種植技術研究,以期早日實現新疆紫草的規范化、規模化種植。
昭蘇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為中亞內陸腹地一個群山環抱的高位山間盆地,由于四周高山環抱,形成了一個較為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地域廣闊,土地肥沃,耕地面積5.6萬hm2,水質優良,pH值在7~8之間,冬長無夏,水多熱少,屬大陸性溫帶山區干旱半濕潤冷涼型氣候,降雨量居全疆之冠,是全疆唯一沒有荒漠的縣,適宜藥用植物生長,具有發展中藥產業的巨大潛力。自2016年起,昭蘇縣大力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依托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將中草藥產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中草藥產業與旅游、康養等多個產業融合發展。依據昭蘇縣產業發展需求,結合國家相關技術標準的規定與要求,遵循標準制定過程中的科學性、先進性、經濟性和適用性的原則,昭蘇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園區依托豐富的中藥材種植經驗和專業的中藥材種植技術研究團隊,總結近3年的新疆紫草種植經驗,組織人員按照《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GB/T 1.1—2009)要求,制定了《綠色食品原料 新疆紫草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明確細化了新疆紫草栽培過程中的選種、栽培、管理、采種、采收、儲藏等內容,為新疆紫草規模化、規范化種植提供了標準。
本標準的發布實施,便于指導伊犁地區綠色食品新疆紫草的栽培種植,以期實現新疆紫草標準化、規范化、健康可持續化種植。
1? ? 范圍
本規程適用于與昭蘇縣氣候相近的中藥材種植地,規定了新疆紫草的術語和定義、技術指標、選種、育苗、栽培、管理、采收、儲藏等內容。
2? ?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規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規程。
《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 391)
《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NY/T 394—2013)
《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NY/T 393—2013)
《綠色食品 包裝通用準則》(NY/T 658)
《綠色食品 貯藏運輸準則》(NY/T 1056)
《新疆紫草種子生產技術規程》(DB65/T 2199—2005)
《藥材新疆紫草生產技術規程》(DB65/T 2291—2011)
3? ? 術語和定義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第一部)記錄,選種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 (Royle) Johnst.)。新疆紫草為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藥用部位為根部。
4? ? 技術指標
保苗:12萬~15萬株/hm2。
干根產量:1.5~1.8 t/hm2。
5? ? 產地環境條件
5.1? ? 基地選擇
新疆紫草一般生長于天山山脈海拔2 200~3 500 m的山地礫石質陽坡、草地及草甸等處,該區域氣候冷涼陰濕、輻射強烈、晝夜溫差大、周圍植被良好[4]。人工栽培應選擇天山山脈海拔不低于1 800 m,大氣、水質、土壤無污染的地區。種植基地環境應符合《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 391)要求。
5.2? ? 氣候、土壤特點
種植地年平均氣溫3.0 ℃,降水量為300 mm,年均日照時數2 700 h,土壤應選排水良好、有機質豐富、土層深厚、肥沃疏松的壤土。土壤中性或偏酸性(pH值為6.5~7.0)、疏松富含腐殖質的砂壤土最好。
6? ? 播前準備
6.1? ? 施肥
施肥按NY/T 394—2013執行,要以優質的農家肥為主,符合無害化衛生標準。施農家肥30~40 t/hm2或商品有機肥2.25~3.00 t/hm2、尿素45~75 kg/hm2、磷酸二銨150~225 kg/hm2、磷酸二氫鉀45~60 kg/hm2,或施用相等數量成分的其他肥料品種。結合翻地施入,翻地前均勻撒于地面。
6.2? ? 整地
4—5月將地塊進行翻耕,深翻土地30 cm,打碎土塊,清除草根、石塊,耙平,打埂。
7? ? 育苗
7.1? ? 種子標準
新疆紫草種子為卵圓形小堅果,外種殼灰褐色、堅硬粗糙,種皮淡灰褐色、有光澤、堅硬,富含油脂。種子選用標準執行《新疆紫草種子生產技術規程》(DB65/T 2199—2005),育苗種子選擇當年采收的新種子,清除雜質和秕籽。
7.2? ? 播種
播種時間為每年4—5月,春播不宜過早,待日均氣溫達到15 ℃以上時即可播種。
采用人工穴播,育苗穴下方采用普通的疏松土壤,平均播深1~2 cm,上方用拌有礫石的砂質土覆蓋,行距10 cm,穴距10 cm,每穴播種子2~3粒。播種量30~45 kg/hm2,土質、墑情較差的地塊可適當增加播量。
7.3? ? 苗田管理
紫草出苗后,待幼苗長到2片真葉時開始除草。出苗后將遮陽網搭架使其離地面30 cm左右,6月視土壤墑情隨時揭去遮陽網。幼苗過稠密的苗田適當間苗,保持苗床濕潤。遇到大雨天氣,應及時注意排水。
7.4? ? 壯苗標準
待種苗長到5~6片真葉時達到壯苗標準,育苗完成,方可移栽。
8? ? 移栽
8.1? ? 種苗篩選
種苗長度達到5~10 cm時方可移栽,移栽時優先選用葉片完整、根系發達、植株健壯的種苗。
8.2? ? 移栽
在8—9月之間進行移栽,沿地埂放線,在地面打高畦,畦距20 cm、高20 cm、寬30 cm,將種苗從育苗穴中帶土取出栽在畦上,將濕潤土壤均勻覆蓋于擺放的種苗上,覆土厚4~6 cm。
采用株距15 cm、行距30 cm定植,移栽密度以12萬~15萬株/hm2為宜。
9? ? 田間管理
9.1? ? 補苗移栽
待移栽定植15 d后及時觀察種苗成活情況,檢查時若發現缺苗斷壟應及時進行補苗。
9.2? ? 除草
移栽定植后至封壟前必須要勤除草。當苗高2~3 cm時進行第1次鋤草,苗高5~10 cm時進行第2次鋤草,其間保持田間無雜草。第2年、第3年種植期間勤除草,保持田間干凈。
9.3? ? 水肥管理
一是灌水。新疆紫草喜濕怕澇,視土壤墑情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地面無積水為度。二是追肥。紫草伸長期至開花期需追肥,追施氮磷鉀三元素復混肥300~450 kg/hm2,或施用相等成分的其他肥料品種進行追肥。
10? ? 病蟲害防治
選擇海拔>1 800 m的高海拔種植地是防治病蟲害的關鍵,紫草病蟲害主要有白粉病、根腐病、鼠害、地下害蟲。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輔以必要的化學防治。
10.1? ? 農業防治
選用健壯種苗,培育健壯植株;實行輪作換茬;加強肥水管理;保持田園清潔,及時清除雜草、病殘體、前茬宿根和枝葉。
10.2? ? 物理防治
采用人工捕殺蟲卵或者安放粘蟲板捕殺地下害蟲。采用捕鼠夾、捕鼠籠捕殺老鼠。
10.3? ? 化學防治
嚴格執行《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中農藥使用要求,嚴格掌握用藥量和用藥時間。防治白粉病可使用50%多菌靈800倍液或者百菌清800~1 000倍液,按比例兌水噴灑在葉面;防治根腐病可用哈茨木霉菌300倍液或多粘芽孢桿菌300倍液,適量兌水攪勻進行根灌;防治鼠害可安放5%溴敵隆100倍滅鼠劑毒餌。
11? ? 采收
11.1? ? 種子采收
人工栽培的新疆紫草第2年便有少量植株開花結果,第3年即可大規模采種,質量最佳。花期5—6月,果期7—8月。因此,新疆紫草留種需要至少三年生植株。8—9月種子成熟及時剪下果穗,攤晾至干,脫粒,除去雜質備用。
11.2? ? 根部采收
新疆紫草生長3~4年后,待種子成熟采種后采挖,時間一般為9—10月。選擇晴朗高溫天氣采收,通過機械或人工挖取新疆紫草的根部,去泥土,置于干凈、通風的陰涼處攤晾,抖去剩余泥土,晾至干透即可。
12? ? 包裝、儲藏及運輸
12.1? ? 包裝及儲藏
包裝及儲藏應符合《綠色食品? 包裝通用準則》(NY/T 658)的要求。
12.2? ? 運輸
運輸應符合《綠色食品? 貯藏運輸準則》(NY/T 1056)的要求。
13? ?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8.
[2] 任貽軍,張宏琳.新疆紫草的藥理作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8(1):13-14.
[3] 黎玉紅,周曉榮.新疆紫草的研究進展[J].新疆中醫藥,2002(4):75-77.
[4] 李曉瑾,王國福,賈曉光.新疆紫草規范化生產標準操作規程[J].中藥研究與信息,2005(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