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平
摘要? ? 為探索組裝適合于當地水稻稻瘟病發生特點的綠色防控技術,開展了不同劑量的藥劑種子包衣成膜、藥劑種子包衣成膜+敏感生育期葉面噴霧等處理預防稻葉瘟、穗頸瘟試驗。結果表明,采用異噻·菌酯等藥劑的綠色防控技術對稻葉瘟、穗頸瘟的防治效果較好,進一步進行示范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關鍵詞? ? 稻瘟病;異噻·菌酯包衣劑;防效
中圖分類號? ? S435.111.41;S481+.9?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8-010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旌德稻區地處皖南山區中部,位于黃山風景區山脈的邊緣,是遷飛性害蟲的集散地,常年褐飛虱嚴重發生[1-2]。稻區周緣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經常云霧繚繞,特別適合稻瘟病的發生[3-4]。由于大量、單一和長期地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稻瘟病,可能已經造成農藥殘留超標[5-6]。筆者于2017—2018年在旌德縣稻瘟病常發地區開展了不同劑量的藥劑種子包衣成膜、藥劑種子包衣成膜+敏感生育期葉面噴霧等處理預防稻葉瘟、穗頸瘟的試驗,研究了稻瘟病綠色防控技術,并應用于旌德縣稻區的水稻生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旌德縣三溪鎮霍家橋村。該村地處黃山風景區東北角逾50 km處的山間,日照時間短,早、晚的霧露較重,適宜稻瘟病發生。試驗地塊土壤為砂壤土,土質肥沃,水稻種植均勻。
1.2? ? 試驗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黃山糯(農戶自留品種),穗頸瘟、葉瘟以及谷粒瘟等病害在旌德縣黃山糯種植時均有嚴重發生的歷史。供試包衣劑:280 g/L異噻·菌酯懸浮種衣劑、EC104成膜劑,由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提供。供試藥劑: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由拜耳公司生產并提供;30%敵瘟磷乳油,由廣東省佛山市盈輝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生產,市購;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由江西禾益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市購。
1.3? ? 試驗設計
1.3.1? ? 小區試驗。試驗共設7個處理,分別為280 g/L異噻·菌酯10 mL+拜力膜乳油104成膜劑2 mL拌1 kg水稻干種子(A);280 g/L異噻·菌酯15 mL+ EC104成膜劑2 mL拌1 kg水稻干種子(B);280 g/L異噻·菌酯20 mL+EC104成膜劑2 mL拌1 kg水稻干種子(C);280 g/L異噻·菌酯15 mL+ EC104 成膜劑2 mL拌1 kg水稻干種子,于破口期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300 g/hm2噴細霧防治1次(D);280 g/L異噻·菌酯15 mL+EC104成膜劑2 mL拌1 kg水稻干種子,于大田發病中心出現后的第8天、破口期和齊穗期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20 g噴細霧防治3次(E);分別在水稻三葉一心期和移栽前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2次,大田期在出現發病中心后第1天和第8天用30%敵瘟磷乳油90 mL/hm2連防2次,在破口期和齊穗期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00 g/hm2連防2次(F);空白對照(CK1)。每個處理3次重復,共21個小區,苗床每個處理10 m2,大田每個處理面積67 m2,各處理小區間做小埂隔開。
1.3.2? ? 大田示范。大田示范設置綠色防控防治區、農民常規防治區與空白對照區(CK2)。綠色防控防治區采用包衣處理+破口期1次用藥的技術模式,即280 g/L異噻·菌酯15 mL+EC104成膜劑 2 mL拌1 kg水稻干種子,于破口期施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300 g/hm2噴細霧防治1次技術模式。示范在旌德縣廟首鎮水稻高產示范片進行,不設重復,兩區相鄰,綠色防控技術防治區、農民自防區面積均為6 hm2。于水稻分蘗盛期(收割前10 d)開展稻葉瘟、穗頸瘟等病害調查。
1.4? ? 試驗方法
按試驗設計要求在室內進行藥劑包衣成膜后,在田間進行浸種催芽播種。水稻移栽時,采取偏施氮肥等措施,即施用氮、磷、鉀比例為28∶6∶6的基肥750 kg/hm2。水稻的栽植密度為26~28叢/m2。同時,試驗田內不施用任何殺菌劑。根據病蟲的測報,在低齡幼若蟲的高峰期,對四(2)代、五(3)代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開展2次防治,可以施用10%阿維·氟酰胺懸浮劑有效成分45 mL/hm2+10%烯啶蟲胺乳油有效成分60 mL/hm2+5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有效成分75 g/hm2。使用嘉樂牌3WBJ-16DZ直噴式靜電噴霧器噴霧防治,兌水量為600 kg/hm2。
1.5? ? 調查內容與方法
分別于分蘗初期(播后60 d)、分蘗盛期(播后73、83 d)、分蘗末期(播后93 d)、穗瘟穩定期(播后142 d)、黃熟期(播后152 d)各調查1次病害發生情況。水稻病害調查采用對角線五點取樣法,每點調查相鄰5叢,記錄總穗(株、葉)數、病穗(株、葉)數和病級數,統計病情指數,計算防治效果。水稻生長狀況也采用對角線五點取樣法進行調查,每點選取相鄰5叢,記錄每叢中最高株的株高、根長。穗頸瘟分級標準:0級為無病;1級為每穗損失5%以下(個別枝梗發病);3級為每穗損失6%~20%(約1/3枝梗發病);5級為每穗損失21%~50%(穗頸或主軸發病、谷粒半癟);7級為每穗損失?51%~70%(穗頸發病、大部癟谷);9級為每穗損失71%~100%(穗頸發病、造成白穗)。稻葉瘟分級標準:0級為無病;1級為葉片病斑<5個,長度<1 cm;3級為葉片病斑6~10個,部分病斑長度>1cm;5級為葉片病斑11~25個,部分病斑連成片,占葉面積的10%~25%;7級為葉片病斑<26個,病斑連成片,占葉面積的26%~50%;9級為病斑連成片,占葉面積的50%以上或全葉枯死。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2? ? 結果與分析
2.1? ? 小區試驗效果
由表1可知,低劑量處理(A)、中劑量處理(B)、高劑量處理(C)對稻葉瘟的藥后60 d的防效為93.19%~97.73%,低劑量處理、中劑量處理、高劑量處理對稻葉瘟的藥后 73 d的防治效果為90.37%~94.57%,均高于當地傳統防治技術(F)的73.88%和81.75%。表明異噻·菌酯包衣劑對稻葉瘟防效較好。藥后83 d、93 d,異噻·菌酯包衣劑低、中、高劑量處理對稻葉瘟的防效為70.57%~74.12%;藥后93 d,異噻·菌酯包衣劑低、中、高劑量處理對稻葉瘟的防效為58.94%~69.91%;二者均與當地傳統防治技術處理差異不大。異噻·菌酯包衣劑防治稻葉瘟的持效期長。
由表1、2可知,處理D(綠色防控組合技術)能全程控制稻瘟病發生和危害。藥后73 d,處理D對葉瘟病的防效為92.20%;藥后142 d,處理D對穗頸瘟病的防效為90.49%。二者與處理F(當地傳統防治技術)的防效差異不明顯。
2.2? ? 大田示范結果
由表3可知,采用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即異噻·菌酯種子包衣,同時破口期應用肟菌·戊唑醇葉面噴霧)示范結果表明,綠色防控技術、農民常規自防區稻葉瘟、穗頸瘟發生程度較低,施藥2次即可以全程解決稻瘟病發生和危害。
3?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采用異噻·菌酯等藥劑的綠色防控技術對稻葉瘟、穗頸瘟的防治效果較好,通過相關部門引導、企業推動、農戶參與以及合作社具體實施等全面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采用“政府安排資金+企業投資+農民自籌資金”的模式,設立專項資金,保障合作社實施綠色防控技術的相關資金。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及時做好技術試驗、病蟲測報以及農民培訓等工作。水稻生產合作社成立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組,購買肟菌·戊唑醇、異噻·菌酯等農藥防控物品,按面積以及病蟲害發生程度等分發所購農藥給農戶。農戶按“統一異噻·菌酯包衣、統一隊伍防治、統一藥劑防治”的方式組織實施防治工作。企業按照訂購合同,以高于市場價2倍的價格及時收購示范基地的稻谷。2年來,水稻稻瘟病綠色防控技術在旌德縣推廣應用,共計包衣水稻種子5.0 t,推廣使用低毒肟菌·戊唑醇等農藥10 kg,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2個,累計推廣水稻面積達134 hm2,年均增收約1.5萬元/hm2。經農藥殘留檢測,示范區內水稻農藥殘留全部符合標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4? ? 參考文獻
[1] 溫小紅,謝明杰,姜健,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190-195.
[2] 駱國棟,唐鐵京.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進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8):108.
[3] 鞠濤.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進展[J].新農業,2016(15):8-9.
[4] 張志,李桂華,辛亞麗,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22):167.
[5] 謝憲飛.水稻稻瘟病防治技術[J].農技服務,2013(7):40-41.
[6] 安立波.水稻稻瘟病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1(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