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峰 盛衛星 許在恩 馬學初 許根
摘要? ? 對建德市古樹名木資源進行調查,并在此基礎上就古樹名木樹種與數量、生長狀況、分布情況和樹齡與保護級別等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建德市現存名木古樹5 884株,涉及31科53種。種類以紅豆杉科榧樹最多,為4 504株,占總量的76.55%。位置分布以建德市三都鎮最多,為4 482株,占全市總量的76.17%。海拔拔分布以400~600 m最多,為2 581株,占總量的43.86%。調查同時表明,建德市名木古樹大部分生長情況良好,其中正常株5 768株,占總數的98.03%。
關鍵詞? ? 古樹名木;資源調查;評價分析;浙江建德
中圖分類號? ? S719?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8-0163-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古樹名木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無價之寶,是活的化石,是綠色文化。開展古樹名木資源調查,對保護名木古樹具有重要意義[1-2]。通過調查,掌握古樹名木資源總量、種類、分布狀況、生長情況,了解古樹名木的生態、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方面價值,分析古樹名木保護管理中的經驗和存在問題,可為制訂古樹名木保護法律法規、政策文件、規劃設計及養護管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建德市地處杭州市西部,地理位置為北緯29°12′20″~29°46′27″,東經118°53′46″~119°45′51″,全市總面積2 321 km2,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西北和東南兩邊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境域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建德市屬亞熱帶北緣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9 ℃,年平均降水量1 500 mm,日照充足,年均日照總時數為1 940 h。建德市有野生植物約3 000種,其中木本種子植物有90科79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第一批公布)約21種。古樹是指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歷史、文化、觀賞與科學價值或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本文對建德市名木古樹資源進行了全面的調查。
1? ? 調查范圍與方法
本次調查范圍為建德市行政區域全范圍名木古樹。調查方法以《浙江省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操作細則》為指導,主體調查內容依據自身實際與普查細則內容要求,逐株調查經緯度、年齡、樹高、胸(地)圍、冠幅、坡度、坡位、坡向、海拔、土層厚度等定量調查因子,古樹群尚包括面積、郁閉度等[3-4];調查樹種、生長場所、特點、權屬、土壤類型、現存狀態、生長勢、生長環境等定性因子。并在每木調查表中填寫影響生長環境因素、古樹歷史、樹木特殊狀況描述、地上保護現狀、養護復壯現狀等。
樹齡類型分真實年齡和估測年齡2種情況選擇填寫。凡是有文獻、史料及傳說有據的可視作真實年齡。有傳說,無據可依的作“估測年齡”;“估測年齡”估測前認真走訪調查,特別關注周邊環境建筑年齡為參照,并結合樹種生長發育特性進行類推估計[5-6]。樹高采用測高器或米尺實測;喬木量測胸圍,灌木、藤本量測地圍。
2? ? 結果與分析
本次普查共調查了16個鄉鎮,2個林場(壽昌林場和建德林場);共調查古樹名木5 884株(其中健康株5 768株,衰弱株101株,瀕危株15株),古樹群49個。其中,一級古樹244株,二級古樹739株,三級古樹4 890株,名木11棵。共新增古樹名木4 293株,古樹群15個。
2.1? ? 種類和數量
由表1可知,此次調查建德市共有古樹名木5 884株,涉及31科53種,其中種類最多的為紅豆杉科,有4 512株,占全市名木古樹總量的76.68%;其次是樟科,有659株,占11.20%。數量最多的為榧樹,為4 504株,占總量的76.55%;其次是樟樹,為444株,占7.55%。
2.2? ? 行政區域分布
由表2可知,建德市名木古樹分布總數分布最多的為三都鎮,為4 482株,占全市總量的76.17%;其次為壽昌林場,為234株,占3.98%;最少的為建德林場,為18株,占0.31%;一級古樹分布最多的仍為三都鎮,為135株,占全市一級古樹比例的55.33%。
2.3? ? 海拔分布情況
由表3可知,全市名木古樹海拔分布以400~600 m最多,為2 581株,占總量的43.86%;其次為200~400 m,為2 362株,占40.14%,800 m以上海拔名木古樹分布數量少,僅有5株。
2.4? ? 建德市名木古樹生長勢情況分析
由表4可知,建德市名木古樹生長情況良好,其中正常株5 768株,占比98.03%;衰弱株101株,占比1.72%;瀕危株15株,占比0.25%。
3? ? 建德市名木古樹資源現狀評價
3.1? ? 建德市名木古樹資源資源種類、數量特點評價
建德市的古樹名木,種類豐富,一些數量龐大的古樹分布地域性強。此次調查的古樹名木共有5 884株,涉及31科53種,主要以榧樹、樟樹、楠木、柏木為主,其余樹種只有少量。榧樹為建德市古樹數量最多的樹種,主要分布在三都鎮,且絕大部分生長在高山上或荒郊野外。樟樹、柏木、楓香等樹種為分布最廣的樹種,在每個鄉鎮均有分布,主要生長在城區或者鄉村街道路旁,而像楠木、青錢柳等樹種則只分布在壽昌林場。
3.2? ? 建德市名木古樹資源質量特點評價
3.2.1? ? 古樹名木年齡及生長情況特點。樹齡在100~299年的三級古樹占總數的83.33%,所占比重最大。300~499年的二級古樹占12.5%,可作為一級古樹儲備資源。500年以上的一級古樹名木占4.19%,占比最少,總數為243株。所有的古樹名木經歷長期的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生存和繁衍下來,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但是,絕大多數古樹都處于老年階段,樹勢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生長勢較差,如樹木枝干中空、斷裂,枝梢枯萎等。樹勢的衰弱又引發一系列的病蟲危害。建德市衰弱樹和瀕危樹數量占總數比例不大,并且大多分布在城區或鄉村街道。而依據“古樹名木復壯技術研究”和“古樹體活性氧防御酶活性研究”表明,大多古樹屬于非生理性衰老,而是由外部環境導致,包括人為因素,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自然因素[7]。如梅城鎮鎮聯紅村尼姑廟毛竹林里的古樟樹,需要和毛竹競爭養分和陽光,但由于樹齡太大,樹勢較差,在競爭過程中一直處于劣勢,樹干基部有較大樹洞,且沒有保護措施和養分的供應,現在已是瀕危古樹。
3.2.2? ? 古樹名木分布特點評價。從本次調查記錄的5 884株古樹分布地段性質來看,立地環境呈現多樣性,并且不同鄉鎮古樹名木分布環境也有較大差異。如新安江街道、洋溪街道、更樓街道、壽昌鎮、欽堂鄉等,古樹名木大多分布在街道、古跡寺廟、學校、鄉鎮村宅旁,這些地方海拔較低,生長環境較差,人為活動頻繁,古樹名木受到人為破壞的可能性更大。而像三都鎮、梅城鎮、乾潭鎮的榧樹群和壽昌林場的楠木群大多分布在遠郊野外或高山上,生長環境良好,分布海拔較高,人跡罕至,受到人為破壞的可能性較小,但受到自然災害的可能性較大,如雷劈、洪水沖刷等[8-9]。
3.3? ? 建德市名木古樹資源動態趨勢分析
本次古樹名木普查在范圍內搜索更細,數據測定更為精準,調查因子更為全面。調查結果統計,現存古樹名木累計5 584株,其中古樹5 873株,名木11株,分屬31科53種,與上一期調查統計的結果相比,本次調查古樹名木在種類和數量上均有變化和增加。其中,古樹資源種類增加了刨花楠、紫楠、山杜英、禿瓣杜英、薄葉潤楠等10余種樹種;古樹名木資源數量凈增4 294株,死亡90株。此外,本次調查還增加了22個古樹群,梅城鎮新增1個古樟樹群,三都新增1個馬尾松古樹群和20個榧樹群;減少了3個古樹群,減少的古樹群分別為大洋鎮的馬尾松古樹群、楓香古樹群、柏木古樹群。馬尾松古樹群由于病蟲害等原因,保護不及時,導致11株已經枯死;柏木古樹群現僅存4株,楓香古樹群不存在。
4? ? 參考文獻
[1] 孫益軍.張家港市古樹名木現狀與保護措施[J].江蘇林業科技,2003,30(3):46-48.
[2] 鄭群瑞.福建萬木林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資源初步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1,28(6):77-80.
[3] 段一凡.我國古樹研究文獻分析[J].林業科技情報,2010(3):8-11.
[4] 黃志平.廣西古樹名木資源現狀及保護管理對策[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5):112-115.
[5] 莫棟材,梁麗華.廣州古樹名木養護復壯技術研究[J].廣東園林,1995(4):19-25.
[6] 解春霞,朱學雷,徐全新,等.江蘇古樹名木的調查與分析[J].江蘇林業科技,2005,32(6):20-25.
[7] 張樹民.古樹名木哀弱診斷及搶救技術[J].中國城市林業,2012,10(5):40-43.
[8] 曹良俊.武義縣古樹名木資源調查[J].浙江林學院學報,1998,15(4):435-439.
[9] 陳奮.福州古樹的養護和保護[J].北京農業,2014(12):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