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陳習倫 段太敏 張正學 趙久云 謝忠武



摘要? ? 利用1967—2017年望謨縣冰雹觀察資料,對望謨縣近51年冰雹的變化特征、持續時間、入侵路徑等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近51年望謨縣冰雹總計發生35次,冰雹主要發生在4—5月;冰雹出現時間主要在14:00—18:00,出現的次數為12次,次之在18:00—20:00,出現的次數為9次;冰雹持續時間多數在1 min左右,平均時間低于8 min;入侵路徑主要有自西向東、自西向東南、自西向東北3條路徑。建議每年2—5月的每日14:00—22:00時段,加強冰雹預防,在冰雹入侵路徑上布設防治冰雹的防雹站。
關鍵詞? ? 冰雹;危害特征;冰雹持續時間;入侵路徑;貴州望謨;1967—2017年
中圖分類號? ? P426.64?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8-0204-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 Using hail observation datas in Wangmu County from 1967 to 2017,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il change,duration,and invasion path in Wangmu County in the past 51 year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ast 51 years,a total of 35 times hail occurred in Wangmu County.Hail mainly occurred in April to May;The occurrence time of hail was mainly from 14:00 to 18:00,the number of occurrences was 12,followed by 9 occurrences from 18:00 to 20:00. Most hail duration was about 1 minute,with an average time of less than 8 minutes.The invasion path mainly included three paths from west to east,from west to southeast,and from west to northeast. It was recommended that during the daily period from 14:00 to 22:00 from February to May each year,hail preven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hail prevention stations should be laid on the hail invasion path.
Key words? ? hail;hazard characteristic;hail duration;invasion path;Wangmo Guizhou;1967-2017
冰雹是一種局地性的災害性天氣,一般危害時間短、面積小、來勢猛。由于它是從高空中掉下來,沖擊力很大,往往會砸壞莊稼,重時葉片被砸光,基桿被砸爛,顆粒無收;有時砸傷人員,砸壞房屋,造成嚴重損害[1-3]。貴州省望謨縣每年3—4月是冰雹主要季節,此時正是早熟蔬菜生長期、精品水果坐果期、油菜和小麥即將成熟收割期,有不同程度冰雹災害的影響,經濟損失較大[4-7]。如2016年5月11日晚縣境內的油邁、蔗香等2個鄉鎮被冰雹襲擊,芒果、早熟蔬菜和西瓜的經濟損失折算高達500萬元。很多學者也在分析冰雹變化特征對農作物的危害程度及其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了研究[8-13]。本文開展望謨冰雹危害特征分析以及預防對策研究,對望謨縣冰雹災害監測預警氣象服務、農業保險投保及合理化規?;l展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資料來源
研究資料來源于望謨縣氣象局1967—2017年對全縣各地氣象觀測數據,包含逐日冰雹事件觀測資料、冰雹災害災情。
1.2? ? 氣象數據統計
望謨冰雹一般發生在每年2—10月,是一個連續時間段。因此,為了便于對冰雹危害程度進行描述,年份分為5個階段,以10年為一個階段,即1967—1976年、1977—1986年、1987—1996年、1997—2006年、2007—2017年;月份分為5個階段,以發生月份統計,即2月、3月、4月、5月和10月;主要發生時間段分為6個時間段,以冰雹發生時間統計,即14:00—16:00、16:00—18:00、18:00—20:00、20:00—22:00、22:00—24:00和其他時間。
2? ? 結果與分析
2.1? ? 冰雹發生的年變化特征
由圖1可知,近50年間共發生冰雹災害35次,發生冰雹年份為27個年份,占統計年份的52.9%,沒有發生冰雹災害有24個年份,占統計年份的47.1%;每年發生1次冰雹災害有22個年份,每年發生2次冰雹災害有4個年份;發生3次冰雹災害有1年年份;以每10年份階段看,1967—1976年為11次、1977—1986年為7次、1987—1996年為4次、1997—2006年為5次、2007—2017年為8次;圖形呈“V”字型,從1987—1996年年份階段以后,呈逐年份階段增長趨勢。
2.2? ? 冰雹發生月份變化特征
從冰雹51年的月份發生變化特征(圖2)看,近50年間冰雹災害發生月份都分布在2月、3月、4月、5月以及10月,分別為5、5、17、7、1次;其中,4月17次,是冰雹發生災害的主要月份,占冰雹災害發生率的48.6%,是冰雹預防的重要月份。
2.3? ? 冰雹發生時間段變化特征
分析圖3可知,近50年間冰雹災害發生時間段主要在16:00—18:00,發生次數為12次,占冰雹災害總發生率的34.3%;次之為18:00—20:00,發生次數為9次,占冰雹災害總發生率的25.7%;其他14:00—16:00為3次,20:00—22:00為3次,22:00—24:00為4次和其他時間段為4次;分析結果表明,16:00—20:00是預防冰雹災害的主要時間段。
2.4? ? 冰雹危害持續時間變化特征
從冰雹51年的發生持續時間段變化特征(圖4)看,冰雹災害持續平均時間為7.7 min,>10 min有8次,占冰雹災害總發生率的22.9%,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為28 min,發生在1998年4月3日,<10 min的有27次,1~3 min的有14次;以每10年階段看,1967—1976年為131 min、1977—1986年為45 min、1987—1996年為18 min、1997—2006年為48 min、2007—2017年為28 min,呈逐漸減少趨勢。冰雹災害發生1次平均持續時間:1967—1976年為11.9 min、1977—1986年為6.4 min、1987—1996年為4.5 min、1997—2006年為9.6 min、2007—2017年為3.5 min。
2.5? ? 冰雹危害入侵路徑特征
冰雹入侵路徑有自西向東、自西向東南、自西向東北3條路徑。第1條即自西向東移動,由貞豐—白層—魯貢入境經包樹董萬—納壩、蠻結—樂旺—述里線。第2條即自西向東南移動,由貞豐—董萬—平寨平洞復興鎮一線。第3條即自西向東北移動,由貞豐—包樹打巖油亭—郊納一線。其中第1條是冰雹災害入侵主要路徑。1967—2017年望謨縣氣象測站逐日冰雹事件觀測資料,第1條入侵路徑冰雹災害次數為21次,第2條為6次,第3條為4次,其他為4次(圖5)。
3? ? 結論
(1)望謨縣冰雹日數多為1~3次/年,也有無冰雹發生年份;冰雹主要發生在4—5月;冰雹出現時間主要在每日的14:00—18:00;預防對策為在每年4—5月的14:00—18:00時間段加強冰雹預防,減少冰雹災害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失。
(2)近年來,望謨縣根據冰雹入侵的3條路徑,加強在冰雹入侵主要路徑上布置防雹站點預防冰雹災害,預防效果明顯,冰雹對農作物的危害大幅降低。但是,冰雹歷年來記載其他4次,主要發生在2009—2017年,入侵路徑是貞豐魯貢入境經董萬—巧路—平卜—新寨—羅康為主,2019年3月28日、4月6日和4月9日,望謨縣3次冰雹災害有2次發生在這條入侵路徑上,對芒果、早熟蔬菜、早熟西瓜危害嚴重;建議在這條入侵路徑的關鍵節點上布置防雹站點預防冰雹災害,減少冰雹災害對芒果等精品果蔬的損失。
(3)在歷年冰雹記載資料中,由于部分資料記載不全,如缺少冰雹直徑和密度等,無法對冰雹災害程度直接評估;建議在每個防雹站點及各鄉鎮設置冰雹觀察員,詳細記載冰雹危害信息,為冰雹災害程度評估、農業保險提供理論依據。
(4)在冰雹入侵路徑記載上,與付瓊在《黔西南州冰雹路徑分布研究》一文中的論述有所不同,原因是炮點設置、詳細記載以及災區上報情況不同。
4? ? 參考文獻
[1] 襲祝香,呂忠,蘭飛飛,等.吉林省冰雹時空特點及冰雹過程評估[J].中國農學通報,2016,32(6):139-144.
[2] 劉峰貴,張海峰,周強,等.三江源地區冰雹災害分布特征及其成因[J].干旱區地理,2013,32(6):238-244.
[3] 包云軒,覃文娜,高蘋,等.江蘇省近30年冰雹災害的時空變化特征[J].自然災害學報,2012,21(5):197-206.
[4] 蔡義勇,王宏,余永江.福建省冰雹時空分布與天氣氣候特征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09,18(4):43-48.
[5] 龍余良,金勇根,劉志萍,等.江西省冰雹氣候特征及冰雹災害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9,18(1):53-57.
[6] 紀曉玲,馬篩艷,丁永紅,等.寧夏40年災害性冰雹天氣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07,16(3):24-28.
[7] 楊家康,杞明輝.云南省冰雹的時空分布特征[J].氣象科技,2005,33(1):41-44.
[8] 廖向花,廖代秀,李軻.重慶冰雹氣候特征及人工防雹對策[J].氣象科技,2010,38(5):620-624.
[9] 張建敏.冰雹對農業的影響及補救措施[J].河北農業,2017(7):29-30.
[10] 張愛玲,馬英杰,威海光,等.昌樂縣冰雹對農作物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現代農業技術,2016(11):267-268.
[11] 楊忠熱,周從福,王應姣,等.玉米冰雹災害補救措施[J].農技服務,2012(5):612-613.
[12] 梁軼,王景紅,邸永強,等.陜西蘋果果區冰雹災害分布特征及風險區劃[J].災害學,2015(1):135-140.
[13] 付瓊,何依遙,袁洪釗,等.黔西南州冰雹路徑分布研究[C]//貴州省氣象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貴州:貴州省氣象學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