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榮
摘要? ? 水土流失的危害極大,會導致氮、磷、鉀等流失,降低土地生產力,導致水體污染等。從退耕還林政策出發,簡要介紹了退耕還林還草項目工程,強調了退耕還林還草的重大意義以及目前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出了陜北地區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最后分析了法律對于該項目的支持,對推進退耕還林、搞好水土保持起到保障作用。
關鍵詞? ? 退耕還林;水土保持;措施
中圖分類號? ? S157?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8-0218-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改善生態環境、預防水土流失、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工程[1]。中國作為世界大國,早已成為地球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參與者和引領者,其中退耕還林工程為我國在世界生態建設史上寫下絢爛的一筆,為生態環境的改變做出了杰出貢獻[2]。跟隨時代的變化以及社會的進步,人與自然的關系十分緊迫,如何在社會進步的同時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急需解決的問題。由此可見,學習、討論和研究退耕還林相關內容顯得尤為重要,可為今后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良策。
1? ?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概述
目前,全國水土流失的情況不容樂觀,全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逐年遞增,分別以平均每年10 400 km2和3 436 km2的速度增加。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對我國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人民生活環境極差。1998年的嚴重洪災、2000年春季的嚴重干旱以及2002年3月的嚴重沙塵暴使人們感到震驚。一次次的災難降臨就是在警告人們必須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3]。
1998年,國務院首次提出退耕還林工程的概念。2000年,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程正式啟動,四川、陜西、甘肅率先啟動。2002年12月,國務院第66次常務會議通過了《退耕還林條例》,標志著退耕還林從此進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
自項目啟動以來,已經取得重大成就。據統計,該項目自1999年啟動以來,全國已退耕還林還草逾3 333.3萬hm2,投資超過5 000億元。其中新增林地面積1億hm2,人工草地33.47萬hm2。
數據顯示,該項目的規模已逐步擴大,目前實施該項目的省份包括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成為世界上投資最大、政策力度最強、范圍最廣、公眾參與度最高的一項重大生態工程。同時,我國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大幅增強,參與生態工程建設的積極性也有所提高。
2? ? 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陜北地貌類型以山地、平原和河流為主,土壤類型以黃土為主。黃土顆粒小、質地疏松、遇水易溶,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黃土地貌地面坡度大、植被稀疏,夏季大量降雨,導致了溝壑的進一步擴大,加速了土壤侵蝕。與此同時,它也與近代地殼抬升有關,使溝床不斷削減和橫向侵蝕,溝谷坡面的退化侵蝕不斷擴大,溝間地面日益破碎。人為因素同樣將導致水土流失的發生,例如淘沙、植被砍伐。
2.1? ? 農業措施
堅決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將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等。
2.2? ? 水利工程措施
建水庫、防洪、發電、筑壩、筑壩攔沙、筑壩攔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道、淤積成“壩地”等措施,可用于種植草木,很少用于種植粗糧。
2.3? ? 生物技術措施
利用生物技術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2.4? ? 小流域綜合治理
退耕還林能夠加強“三北”防護林建設,加大植被的覆蓋面積和覆蓋率,改善天然草場的植被,壓縮農業用地。尤其對于土質比較疏松的黃土高原來說,森林覆蓋率一定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2%,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4]。
3? ? 法律推進退耕還林還草
退耕還林還草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加強生態保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偉大工程。這個偉大的工程需要更多的法律支持才能更好地發展。 因此,早在2002年,《退耕還林條例》就作為保障退耕還林決策措施落實的法律形式得以確立。
3.1? ? 普法
加強退耕還林條例的宣傳,讓人民群眾真正認識到工程的根本目的和深遠影響,這是經濟繁榮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指導人們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在更好地執行法律和保護法律的同時,不斷提高對生態文明建設和法律制度條例的理解。
3.2? ? 依法編制規劃計劃
只有科學規劃,才能確保工程的質量和效率。各地應做到因地制宜,根據自身情況制訂更加合理的法律法規。
3.3? ? 依法育林,保障質量
針對造林質量低下的問題,要堅定執法,做好種苗供應,落實管護責任,嚴格驗收,做到違法必究。
3.4? ? 建立激勵機制
設身處地為農民考慮,維護他們的權益,有助于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開展。
3.5? ? 完善立法和配套政策
從國家層面不斷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措施和法規,保證有利政策的實施,切實安撫好農民。在不同地區的不同生態環境中,退耕還林政策應該有所不同,以切實解決農民的擔憂。
3.6? ? 生態與經濟相結合
生態建設固然重要,但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也很重要,這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有利于國家減負。只有自身產生經濟成果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才可以持續發展。
4? ? 結語
堅定不移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科學預防水土流失,切實維護好生態環境,為經濟發展、人民幸福、社會安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5? ? 參考文獻
[1] 笪志祥,樓一平,董文淵,等.梁山慈竹在退耕還林中的水土保持效應研究[J].浙江林業科技,2007(3):24-29.
[2] 陳強,常恩福,畢波,等.滇東南巖溶地區三種退耕還林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應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6,20(5):1-4.
[3] 笪志祥.赤水退耕還林中梁山慈竹生態效益的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07.
[4] 趙玉濤.對當前形勢下退耕還林的若干思考[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4):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