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麗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小學中年級學生正處于培養這種與人溝通、交流能力的起步階段。但據筆者在大量的課堂觀察與調研中發現,小學中年段的學生由于受性格、生理、思維等發展特點的制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發展不足。因此,筆者關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研究多種適合學生發展的階梯,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從而為一線教師中年段的教學有效性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導。
【關鍵詞】自主;合作;階梯;載體
合作學習是當今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深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理論研究,能有效幫助學生進一步轉變學習方式,提升小學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中年級是小學階段重要的轉折點,無論是思維、表達、合作等方面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都至關重要,因此,筆者聚焦小學中年段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過程,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從而提高中年級的課堂效率。
一、研發“合作錦囊”,讓學生學會“合作”
針對中年級學生存在不知道如何合作、“偽合作”“假熱鬧”等現象,筆者在班級進行了“設計—觀察—改進—實踐”的循環操作,研發了適合各種教學難度的“合作錦囊”:(1)內容較為基礎、簡單的任務時,由小組長組織,根據導學稿進行學習任務的檢查、學習;(2)面對難度不大的內容時,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同組都不能解決問題時,可請教相鄰小組或全班;(3)有一定難度的內容時,小組長讓組員各抒己見,教師適時介入,適當指導后再在組內進一步消化。在長期討論、碰撞的小組合作學習當中,學生的合作能力得以發展。
二、搭建“自學”階梯,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在“一日教研”的實踐下,筆者根據中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精心設計了適合中年級學習能力的導學案。在設計導學案時,著力點放在“學習活動設計”上,它包括學習內容和學法指導,左邊為內容,右邊為學法指導,如,想象、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等;導學案還擬定培養學生何種思維方法,訓練何種能力,指導何種解題方法等,使靜態的學習內容動態化。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不同個性、認知水平的高低層次,通過啟發性,趣味性等問題設計和導學案的情景設計,使學生進入角色,激起興趣,達到全體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搭建思考的階梯,促進探究能力的生成
中年段是構建閱讀思維的重要轉折點,許多學生面對課后的思考的問題往往覺得無從下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年段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在此階段,學生更傾向于直線、直觀、形象的思維,少數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教師應為學生的思考搭建一個平臺,為學生構建思維的框架。通過大量的課堂實踐證明,導學案就是小組合作學習中思考、探究的重要載體。
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是開啟學生“探究”大門的鑰匙。通過課堂實踐,筆者制定了“3+3+3”引導策略:第一個“3”指備課時與教材的三次對話;第二個“3”指課堂上巡查、傾聽、應對的“三步曲”;第三個“3”指應對的“點撥、串聯、發散”三個策略。“點”,即“指點”。在學生困惑不解的疑難點上指點學生思路,讓學生從毫無頭緒的困惑中走出來。“撥”,即撥亂反正和撥開云霧見青天。在學生講錯的地方,“撥亂反正”,讓學生走出誤區。在學生模糊不清的地方給學生一些引導和啟發,讓他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串聯”,即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發言串聯起來,把學生與教材串聯起來,把現在學的知識與以前學的知識串聯起來。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上,教師最難做到的,也是最需要做到的就是——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發言串聯起來。這樣才能觸發學生的智慧碰撞?!鞍l散”是抓住學生發言中的閃光點,以“一石激千浪”,引發思維碰撞的火花。
四、提供表達的“腳手架”,提升中下生的自信
中下生在表達的時候往往不夠自信,如果能給他們提供表達的腳手架,他們會更有信心去表達。1.讓他們看著導學案說答案、看著書本的筆記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比較容易促進他們去表達;2.活用板書,理清表達思路。對于一些邏輯性思維比較強的問題,我們可以把關鍵詞寫在黑板上,并用板書把邏輯理順清楚,這樣有了板書,中下生也會大膽地表達;3.巧用思維導圖,讓表達更自信。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協助,有利于學生對其所思考的問題進行更加系統的分析與表達,有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思考。借助圖文并茂的思維導圖,表達的學生講得有條有理,聽的學生也非常地投入。學生能否有序、有質地表達自己對所學的感受、收獲,這不正是衡量一堂課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據嗎?如果連中下生都能自信大方地表達,這不正是一堂高效的課堂嗎?
參考文獻:
[1]史順武.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A].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七卷)[C],2017.
[2]高云芳.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探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九卷)[C],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