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愷清
【摘要】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創設情景”是數學教學中一項常用的重要教學策略,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思維及學習能力,更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也有利于學生將課堂與外界聯系,在生活化、社會化的氛圍中學習,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的遷移以及應用。但怎樣的情境創設才是真實有效的,而不僅僅是一層美麗的包裝紙?筆者利用自己的教學實際及課例觀摩對此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
新課改《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數學課堂有了新的指示:“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教師應多設計和組織情境化教學幫助學生建構起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往往依靠形象思維,低年級兒童的學習更是如此。因此,創設情境更利于低年級小學生吸收知識。
一、小學低年級數學情境教學的意義
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學生并且熟悉數學研究的重要流程,學會提出問題、觀察實踐、歸納分析、交流反思,在一系列的課堂活動中鍛煉數學思維。一方面,情境創設能夠刺激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提高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學生能夠在活動中領會到思考以及運用數學知識的方法,學以致用,是當前素質教育引導和發展所要求的課堂模式。
二、小學數學低年級情景創設的誤區
數學課堂應當讓學生從具體的互動和情景中領會知識,這不僅符合新課改對教學的要求,同時也符合教師教學的目標。但是要在實際教學中有效運用并達到教學效果,卻不是那么容易實現的。
在一些公開課、研討課中,為了迎合激趣教學的教學理念,“情境”成為了美化課堂的包裝紙。有的教師為了呈現出生動活潑、新穎有趣的課堂氣氛,過分追求教學模式特立獨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作為一名教學生涯并不長的教師,筆者發現仍在摸索階段的自己或在他人課堂中常會出現以下問題:
1.情境創設缺少形象性,不貼合實際生活。部分教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過分追求情景創設的形式,將一些不符合生活實際或者不適合作為例證的情境進行創設,脫離實際,生搬硬套。這樣一來只會使教學復雜化。
2.情境創設與教學內容不相關,過于形式化。有的教師為了把課堂包裝得更有趣,忽略了情境創設的目的性,教師往往根據需要創設情景,單純為了迎合風潮。這種情況下創設的情境往往與教學內容脫離,對實際教學沒有幫助。
3.創設的情境過于簡單,沒有新意。情境的創設在很多課堂千篇一律,利用故事或是圖畫,喜歡“照本宣科”,缺乏形式的創新。久而久之,這種墨守成規的教學方法單調又缺乏新意,也就很難提高學生的熱情了。
4.創設的情境沒有系統規劃,缺乏連貫性。情境創設常常利用教材的情境圖,但例題的數學信息不是全部圍繞著單元情境圖延伸的,大多是比較零散、缺乏連貫性的。老師缺少情境圖的運用方法,沒有找到其中的內在聯系,各環節也就變得零散。
三、小學數學低年級情景創設的策略
1.情境的創設應具有生活性
情境創設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最大限度地從生活實際出發,不能脫離實際無限想象,這樣不利于學生形象思考問題。數學是生活智慧,應當讓學生通過情景演繹,在生活小事中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讓數學充滿了生活氣息。這樣能夠激發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積極性,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魅力,讓學生愛上數學。經過課堂觀察我發現,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情境最能夠激發學生興趣。
舉個例子,數學“元、角、分”教學中,我將課堂打造成小超市,學生每人帶回自己喜歡的玩具、書本、零食或文具并定價,設置收銀員、顧客和監督員角色讓學生輪換扮演,模擬超市情境。學生在活動中頗有興趣,每人都經歷了付款、找零的過程,讓孩子們在情境中領會到了錢幣的作用,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
2.情境的創設應具有具象性
根據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的研究,人類通過感官獲取認知,在培養人的過程中,應當將所學事物置于學生感官之前,將可視的物體置于視覺之前,將可聞的聲音置于聽覺之前。這說明直觀的重要性,它是獲取科學知識的起點,學生能夠通過形象的觀察獲得抽象的知識。
情景創設同樣利用了這一原理,將課本中難以通過感性思維理解的抽象知識轉化成為學生實際生活中可感可知的例子。小學低年級學生最為關注的就是自己實際生活中的身邊事物,實際生活情境也最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比如,數學10以內數的教學,可以讓孩子利用小棒、圓片或他們喜歡的糖果進行操作;通過設置秋游情境進行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請孩子將月餅或小蛋糕平均分,有利于孩子直觀認識分數的意義。
3.情境的創設應具有針對性
情景創設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情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合猜想、操作、觀察、分析、歸納、反思等一系列學習過程,讓學生學會在生活實際中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思考問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最終形成成熟的數學思維。情景的創設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熟悉教學內容,理解透教學目標,針對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教學內容設計情境。舉個例子,進行“倍的認識”教學時,學生已有“比較大小”及“幾個幾”的認知,課堂導入時先讓孩子找出紅蘿卜與胡蘿卜數量大小關系,引出“倍”的概念后,讓孩子先找出多少根胡蘿卜為一份,找出紅蘿卜有幾個幾根,找到倍數關系,從而理解“倍”的意義。
4.情境的創設應具有創新性
低年級學生往往是由無意識注意發展成為有意識注意的,而事物的新異性更能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情景創設應當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從興趣出發,以多媒體教學為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師應當綜合運用多種媒體設備,為學生提供一個有聲有色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興致勃勃,對探索知識的欲望有增無減,從而抓住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例如一些較難以實物呈現的教學情境可以利用動畫的形式展現:在周長的認識一課中,讓學生理解“一周”的定義時,播放“小胖”鍛煉身體要每天繞操場跑一周的動畫,經過數次動畫的錯誤示范后,學生能夠總結出“一周”的定義,進而理解周長的定義。
5.情境的創設應具備連貫性
一節課堂中可以出現不同的情景創設,但是其總的教學目標應當是一致的。在一節課中,教師可以首先為學生創設一個大的情境作為主線索,不同的環節設置不同的小情境,但這些小情境不應是分散、雜亂的,而是具有連貫性的。這樣才能增強整堂課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比如說,進行《表內乘法解決兩步計算問題》教學時,我將“研學旅行”作為大情境,再設置坐大巴、分雞蛋、坐游覽車等小情境,將課堂探究及課后練習串聯起來,學生跟隨著連貫的情景線索學會解決同類型問題。
四、結語
情景創設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熱愛思考習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專注度及課堂活躍性,達到人人參與的課堂效果。但是,在使用情境創設時應當講究方法,不能為了情景而生搬硬套,脫離生活實際,也不需要每課必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靈活掌握,根據需要調整適合的教學情境,讓情境設置真正發揮引導作用,不能讓情景設置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麗娟.小學數學低年級情境創設的策略[J].教師,2012(10):76.
[3]朱俞永.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