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潔
【摘要】為了提升科學課堂的高效性、促進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勇于表達的能力,有效提問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方法。通過對學生課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分析、個體知識性差異分析、學習習慣和興趣分析,發現有效的提問需要具備思維性、指向性、多樣性和吸引性。所以,教師在課堂提問中注意以上策略,有助于提高科學課堂的高效性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科學;提問;有效性;策略
提問是課堂中實現師生互動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活動建議中,提倡教師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方式,比如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的順利進行少不了探究問題的精心設計,缺不了有效性提問。有效的提問能激發學生對課題的興趣;有效的提問能引起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反思;有效的提問能舒緩學生對問題的恐懼。怎樣才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優化課堂教學、使教師提問有效、學生學有所得、因而收獲良好教學效果呢?下面,我將根據教學經驗淺談幾個策略。
一、把握提問的思維性
1.避免出現缺乏深度、明知故問的問題
在探究“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課中,執教老師逐一拿起胡蘿卜、回形針、土豆、泡沫塊、石頭、橡皮擦等物品問:“同學們,請看這是什么?這個呢?”學生百無聊賴地回應。所有物品名稱經過如此一般重現,不僅耽誤寶貴的課堂時間、消耗了學生注意力,而且沒有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2.避免只有“是或不是”“有或沒有”的簡單回答
在五年級《蚯蚓的選擇》探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環境?”環節中,教師指著已經放置在桌上的實驗裝置,問:“盒子的左邊有光嗎?”學生答:“有。”再問:“盒子右邊有光嗎?”學生答:“沒有。”再問:“左邊的土壤是濕的嗎?右邊的土壤是濕的嗎?”如此簡單的提問,像是一位母親給幼兒一口一口地喂輔食。而五年級的學生是需要培養他們基于所學知識,能用科學、完整的語言比較全面地描述一個現象或者裝置的能力。過于簡單的回答讓學生思維得不到發散、語言表達能力得不到鍛煉。
二、把握提問的指向性
1.問題應是面向全體學生
首先,不少教師拋磚引玉式地提出一個問題后,總是期待學生能很快給予回應。如若學生站立而不語,教師可能又轉換別的問題或是另請他人代為回答。但是,我們應有“靜待花開”的耐心,給他思考的時間。這份等待給了學生信心,給了他開拓思路的可能,無論對于學生還是對于老師都能收獲更多驚喜。其次,教師在課堂中的問題要讓全體學生都有參與感,如果整節課是簡單、基礎的問題,難以激發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如果問題太難,則打擊基礎較弱的學生,徒增他們的挫敗感,進而對科學產生距離感甚至排斥感。所以,科學教師需要把握問題難度,在學生認知水平和未知水平之間設置問題,也就是“最近發展區”的設問。既能鞏固以往的知識,還能結合新知識做出聯系。盡量讓全體學生都能在課上體會過成就感。
2.問題應是服務于教學目標
課前教師應對教材詳盡分析,基于學生已有知識確定上課的重點、難點。縷清思路、條理清晰,設置的問題層序分明,前一個問題與后一個問題之間緊密連接。提問如此有條不紊,對突破重難點起到關鍵作用,也對學生的邏輯思維養成有著積極意義。
三、把握提問的多樣性
1. “師——生”問答模式
“師——生”問答模式即指傳統教學課堂中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種模式可分成兩種形式:同一形式提問和復述式提問。前者的回答對象是全班異口同聲說出唯一的答案,這種方式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也可集中大部分學生精力,減少走神的發生;后者的回答對象是個別同學回顧之前所學知識,這種方式既能調動學生回憶的思維“觸角”,也能培養其他學生懂得傾聽和對知識及時查漏補缺。
2.“生—生”問答模式
“生—生”問答模式即指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教會學生提問,這種模式符合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古人有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把握課堂主動探究權,在自主學習或是小組合作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多方渠道解決問題。如此提問方式,學生收獲更扎實,學生交流之間碰出思維的火花,有利于發展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大致從西蒙斯·涅克的“黃金圈”理論中三大方面著手:為什么?怎么樣?是什么?例如,一個小實驗展示出一張紙覆蓋在滿水的杯后倒立,為什么一張紙能拖住整杯水?把牙簽從紙巾戳進后為什么水依舊流不出?如果把紙巾換成鐵片會怎么樣?是什么原因促成這一神奇現象?
四、把握提問的吸引性
1.創設情境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說:“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創設有趣、合適的情境,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帶著愉悅的心情提高課堂注意力,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例如,在講一年級《觀察一瓶水》這一課的導入,教師結合當時熱播的動畫片《小豬佩奇》中豬媽媽給佩奇和喬治都準備了秘密盒子的片段,把自己的秘密盒子也帶來了。學生上臺把玩具海豚、水(標簽未注明)和洗發液(標簽注明)摸出。教師提問:“這個透明的瓶子裝的一定是水嗎?”沒錯,還可能是醋或是酒精,那么我們怎么判斷出它是不是水?創設這個情景可以達到三個目的:一是通過游戲導入,引起學生興趣,上課開始便將學生注意力集中;二是摸出沒有標簽的疑似水的物體為后面認識水的特征做鋪墊;三是摸出的海豚為最后的情感教育鋪墊。這種方式使學生產生內驅力參與到課堂中,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2.制造認知沖突
認知沖突是思維發展理論觀點之一,對培養學生的課堂專注力起重要作用。通過制造認知沖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教師在給學生介紹伯努利原理時,請學生體驗一個簡單卻又看似不可思議的實驗:一人站立,左右手分別拿一張A4紙相距10厘米后;另一人啟動電吹風,風口直對兩紙之間的間隔,發現兩張紙竟然相互靠近!看完實驗結果,學生表現驚訝,并新生疑問:有風吹,紙為什么沒有分到相距更遠的兩邊,反而拉進距離?學生通過體驗與自己以往認知相反的實驗,更能激發主動探究科學的精神。
3.聯系生活,深入思考
綜合性和實踐性是科學這門課程的重要特點,結合生活設計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當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他們會收獲成功感,進而留心生活、熱愛生活、并嘗試理解更多的現象。在“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中,經過實驗得知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動頻率越快,音高越高。教師由此提出問題:用鐵片如何做出七個音符的樂器?用吸管又如何實現?由此引領學生留心生活,用科學創造生活,體會科學之美。
綜上所述,科學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提問技巧,根據學情和教材從趣味性、啟發性、實踐性等方面提出有效問題。學生在有效的問題中收獲一節高效課堂、養成良好的思維、激發探究科學的興趣、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參考文獻:
[1]王錫翠.小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J].甘肅教育,2017(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