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浩名
【摘要】以前去廣西、貴州旅行時,“喀斯特”一詞被無數次提及,在驚嘆喀斯特景觀壯麗的同時,不禁對這些美麗風景的形成過程心生好奇。2019年寒假,我在參加廣西研學之后,對喀斯特地貌有了全新的認識,從喀斯特山體的層狀結構、峰林的成因、溶洞的演化以及石筍、石鐘乳的形成過程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時,在了解這些地貌的形成演化過程中,對認識地理景觀現象有了新的角度。
【關鍵詞】喀斯特地貌;形成演化過程;新的認知視角
一、前言
未參加本次研學之前,廣西、貴州隨家人去過一次,沿途欣賞到了美麗壯觀的風景。旅行過程中導游在講解的時候會反復提到“喀斯特”一詞,當時也心生疑惑,“喀斯特”是一種什么?雖然隱約知道它是一種景觀,但是旅途過程中我看到了陡立的山峰,幽深的峽谷,還有炫彩的溶洞,到底哪一種地貌才算是“喀斯特”呢?它們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困擾了我。后來,回到家中慢慢地遺忘了當時的問題,所以,始終沒有得到解疑。直到參加了2019年華美英語實驗學校組織的廣西“喀斯特”地貌研學之旅后,我之前的好奇心與問題被再次喚醒,這一次,跟隨學校安排的地質學博士老師,在我的思考與導師的精彩生動的講解下,喀斯特地貌神秘的面紗被層層解開。下面將通過語言描述與示意圖說明一下我看到真實的喀斯特是什么。
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演化
1.什么是“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具有代表性而且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的地貌,在我國的廣西、云南、貴州、廣東甚至青藏高原都有分布?!翱λ固亍庇纸凶觥皫r溶地貌”,老師解釋的生動形象,之所以如此稱呼,因為這些地貌景觀是由于石頭被溶解后形成的,而又叫做“喀斯特”的原因是首次發現這種地貌是在“KARST”這個地方,通過音譯,所以國內又稱這種地貌為“喀斯特”地貌。根據老師的講解以及對比各種所見景觀的石頭構成,發現“喀斯特”地貌不是特指某一個地貌,而是代指一類地貌,包括我之前見過的峰林、瀑布、峽谷還有溶洞等等,只要它們都是因巖石被溶蝕后行成的,都可統稱為“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原來都是“千層糕”
遠看喀斯特地貌有著許多特點,其中一個就是從外面他裸露的巖石,看著像一塊“千層糕”如圖1,所以,人們也把這種山稱為千層峰。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觀察到了“千層糕”這個現象并對它的成因進行了思考與討論。
在深刻的思考與激烈的討論之后,我們逐漸認識到了這個“千層糕”的神秘成因,其實有點顛覆我的想象。原來“千層糕”本來生于海底,是由于河流流入大海時,將陸地上物質,比如,泥沙等帶到了海洋,并沉積到了海底,這樣的過程反復進行,泥沙一直堆積著,并形成一層一層的結構。后面因為大陸板塊的運動,海水慢慢消失,本來在海底的泥沙層就露了出來,因為河水流入大海的時間不同,所以,這些泥沙堆積的時間也不同,下面的千層峰就更老,上面的也就更新了。隨著時間流逝,千層糕也越來越厚。形成過程如圖2所示。
3.喀斯特地貌的峰林
當我們觀察喀斯特的“千層糕”奇觀時,在老師的提醒下,我們還看到了遠處的峰林都是差不多高的,如圖3所示。
為什么這些山高度差異不大呢?這又引起我們的思考和討論,我們表達完千奇百怪的想法之后,博士老師的講解讓我們茅塞頓開。原來,這些山體都是連載一起的“千層糕”,聯想到上一個問題,我們這次理解更加透徹。原來“千層糕”是容易被雨水侵蝕的,這也說明了他是“巖溶”地貌的事實,因為雨水的侵蝕,千層糕上的一些破壞的和比較軟的巖石就不見了,完整而又堅硬的巖石就行程了山峰,他的形成過程如圖4所示。
4.喀斯特峰林的溶洞與石筍、石柱、石鐘乳
我們在地面上看到的只是千層糕的冰山一角,在地下千層峰也許有成百上千米厚,還有很多很多的地下溶洞如圖5所示。
雖然地下溶洞我們去過很多個,大家只感嘆他的雄壯,但是很少有人去思考他是如何形成的。通過本次研學,我們發現,“千層糕”上面是有很多深的裂縫,地表的雨水會順著裂縫流入地下,經過流水的沖洗,有些“千層糕”的裂縫就會越來越大,經過日積月累就在千層峰下形成了一個大洞,這個洞就叫做溶洞。他的形成過程如圖6所示。
在溶洞中,有各色各樣的鐘乳石、石筍,還有石柱,通過老師的提醒,我們發現它們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石鐘乳上是會滴水的,而且每一座鐘乳石都有一棵對應的石筍,石筍長得長,石鐘乳也會很長,而且有的石筍與石鐘乳會對接到一起,行程一個柱子。通過思考與導師的講解,我們發現,石筍、石鐘乳,還有石柱是存在一定的關系的,如圖7所示。
三、總結
本次研學旅行讓我不僅對喀斯特世界的地貌景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在欣賞美麗風景的同時提升了科學性思維,找到了認識地理景觀、了解自然現象的新視角。對我未來的學習方法,思考問題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幫助,希望學??梢越M織更多的研學活動,讓我們的見識越來越廣。
(指導教師:廣州華美英語實驗學校? 陳明仁;好奇心(深圳)旅行教育服務有限公司? 伍詠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