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霆 邱玲
近年來,東莞市麻涌鎮古梅中心小學著力打造“融教育”特色,提出實施以“文化引領、環境奠基(融雅環境)、融情德育、融匯課程、融智課堂、融悅團隊、融育活動為支柱,并最終實現:促進教育者、教育對象和教育環境的和諧自然、科學全面發展的目標——引領學校創新發展。為此,學校在“融教育”引領下,視教師為學校特色發展第一資源,引領教師、依靠教師,激活教師內生動力,實現全員全方位多層次淬煉,推動教師高位發展。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掌握現代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教師隊伍,為學校品牌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智力與人力的支撐。
一、“融教育”視野下的教師專業思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近年來,教師專業發展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高度重視,優質學校源自于優質教師,從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入手,打造優質品牌學校,已經成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趨勢。人們常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其實質是“一個好校長培養造就了一個好的教師團隊,從而成就一所好的學校”,因為,學校教育的發展最終取決于教師的發展,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是學校特色品牌建設的核心保障。
“融教育”視野下的教師專業發展是學校特色發展的起點。創造條件,讓師生在教育過程中互相影響、一起成長、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其核心追求,就是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進而影響和推動學生的成長。因此,要致力于打破當下教師隊伍中普遍存在的,“有知識沒文化、有技能沒常識、有專業沒思想”的狀況,加之以愛為核心,以扎實的教育功底、廣博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遠博的視野,專注自身和學生生命成長。
正如葉瀾先生所說:“教育是一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完善的職業,只有當教育者自覺地完善自己時,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的完善和發展”。一所學校,教師發展永遠是第一位的,教師發展是學生成長的有效前提,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哪里會有學生的成長;更不要妄談學生的快樂、幸福?
二、“融教育”視野下的教師專業發展探索
(一)規劃引領全員有序梯級培訓
學校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將全體教師分為新手教師、青年教師、優秀骨干教師、成熟穩健教師似乎在四種類型,依據教師專業發展規律,制定不同層級教師梯度發展規劃,包括面向新入職教師的崗位培訓計劃,針對有一定教學經驗的青年教師學習積累計劃,專為中青年骨干教師量身打造專業提升行動,面向全體教職工的“融教育”生命成長共同體構建等,努力讓每一名教師得到充分發展。
學校以“融悅團隊”的形式,凝聚共識,組織全體教師結合自身實際,指導教師制定階段性發展目標,規劃職業生涯,力爭讓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都能有明確的方向與定位。通過“結對子、指路子、壓擔子、扶梯子、搭臺子”等方式,引領教師擺正三觀、自我修煉,全員、全程、全力以赴尋求自身成長。鼓勵新進教師努力尋求發展、快速站穩講臺,成為合格教師;青年教師探尋成長路徑、加快素養積淀,成為骨干教師;優秀骨干教師拔尖突破,積極示范引領,成為名優教師;中老年教師激發工作熱情、沉淀教學風格,成為成熟教師。
(二)多線并行豐富舉措促進發展
1.“融教育”主張“教師發展學校”。為培養“融教育”的新生力量,讓新教師盡快適應崗位要求,學校教師發展中心每個月組織新教師培訓學習,邀請專家名師、校長行政、校內骨干等擔任主講,通過專題學習、古梅論壇、教學研討、觀摩展示、主題沙龍、培訓考核等形式,專注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教科研能力、班主任工作、學科基本功、信息素養和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培訓與提升等內容,幫助新教師盡快了解學校文化及管理制度,明確自身職責,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能,努力成為學校教育發展的生力軍。
2.務實開展“青藍”工程。學校教師發展中心根據教師實際,有效利用校本資源,充分發揮各級骨干教師的作用,組織新老教師,結隊形成微型研修共同體,通過“明目標、提要求、搭平臺、共成長”等舉措,引領青年教師在思想上、品德、專業技能方面的成長。在師德師風建設、班級管理藝術、教學基本功錘煉、家校互動溝通、信息化手段運用等研修活動中,互幫互學、互助成長,師徒共進,助力教師隊伍整體水平迅速提升。
3.搭建成長展示平臺。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必須要有過硬本領。近年來,我們注重抓好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提升,組織全校中青年教師開展教學業務技能比賽,如青年教師說課、教學設計、優秀教案展評、微課制作等比賽,為教師成長搭建平臺。例如,每月一次的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組織全體專任教師,分學科、按年級,進行同課異構,并邀請專家指導評價。說課比賽中,教師們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圍繞課標、教材、目標、重難點、教法、手段、設計和反思等方面,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新穎的教學方法應用讓人眼前一亮。
4.掛牌“鎮名師工作室”。學校為兩個鎮級名師工作室掛牌,旨在發揮名師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讓更多教師分享、學習名師經驗、智慧,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5.做好科研課題引領。文化立校,科研興校。學校市級課題《基于地域特質的學校特色發展和品牌建設實踐研究》由校長領銜,該課題統領5個子課題,行政部門負責人、學科組長、名校長工作室成員校參與,許多年輕教師積極加入,“融教育”理念引領下的古梅中心小學教研科研蔚然成風。
6.舉辦“融教育”講堂。“融教育”講堂是建設“融悅”教師隊伍的重要舉措,也是打造“融雅”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還是構建學習型校園的重要抓手。教師發展中心通過多種渠道,邀請優秀的專家、學者、領導,聚焦思想前沿,關注熱點問題,帶來先進理念,分享專業知識與技能,共享經驗與智慧。通過學習,老師們能夠開拓視野,啟發思考,激發活力,提升綜合素養,促進自身成長。
7.組織好教師學術沙龍。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是兩個,甚至是兩個以上的思想。”教師發展中心以“教師書吧”為依托,根據教師的興趣愛好和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舉行各種形式的讀書分享、教育教學經驗交流、潛能生提升研討會等,其目的是給教師創造一個相互交流借鑒的機會,共享教育教學的經驗和成果。
接下來,學校計劃與東莞理工學院等建立合作關系,依托高校理論和師資優勢,開展項目式學習、專題理論培訓、教師輪訓、成果推廣等形式,積極探索高端引領、合作共進的教師專業發展途徑,推動教師全員參與,協同發展。
(三)立足傳統夯實根基全面提升
1.“走出去,請進來”,多途徑為教師提供進修學習和培訓機會。梳理、整合、利用各類教育資源,足額適用培訓專項經費,盡可能多安排教師外出聽課學習,參觀交流,汲取先進信息,拓展視野,活躍思維,為教師專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創新學校組織的校本培訓。在校本培訓過程中,我校時刻把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放在首位,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并把培訓融入到學校的各類活動中。
(1)把師德修養放在首位。一是組織政治學習,提高教師政治素養。組織教師學習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用正確的思想和理念激勵教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教師政治素養。二是樹立典型,激勵教師不斷進步。我們在教師中樹立先進典型,評選“師德標兵”“優秀班主任”,讓先進典型作報告,談體會,學校對先進的典型大力宣傳,讓先進的事跡影響教育每一位教師。三是開展活動,增強教師凝聚力。學校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改進和提高教師的生活質量,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
(2)以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為重點。一是邀請專家報告,對教師進行培訓。使教師不出家門就學到名師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二是結合課題研究,對教師進行培訓。課題研究立足校本,圍繞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去選擇研究課題,堅持“小題大做”,認真從自己的備課、教研和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課題“拉動”培訓,通過一次次的培訓研究活動,解決一個個小的問題,不斷產生研究成果,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整體水平。三是結合課堂教學研究,對教師進行培訓。通過案例分析、集體備課、觀課議課、同課異構等活動,來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四是撰寫教學成果,對教師進行培訓。在教學研究和校本培訓過程中,我們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必須做好四件事:結合課題研究,寫一篇教育教學論文;設計一份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自己滿意的教學設計;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寫一篇質量較高的教學反思;寫一份工作總結,交流自己在教學研究中能力與水平提高的經驗。
3.激勵教師個體自主發展
(1)激勵教師樹立終身學習與發展觀。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對教師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必須努力加強自身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接受終身教育不僅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發展、自身生存的需要,而繼續教育和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師各項技能素質的重要途徑。
(2)帶領教師走進經典。讀書對于教師老說有著特殊的意義,讀書是教師專業成長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讓老師在閱讀文化名著和教育經典中,超凡脫俗,與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竇桂梅、李希貴等大師、哲人溝通,與智慧進行對話,與教育思想碰撞,汲取精神養料,陶冶情操,提升思想水平,從“經師”蛻變為“人師”,從“庸師”成長為“名師”。
(3)加強基本功訓練。一是加強信息素養和技能的發展。信息化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基礎與核心,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網絡等潛在性資源,充分占有知識和信息的基礎上,合理規劃自己的能力發展方向和進程;二是大力推廣普通話規范字。無論教授哪一學科,教師都要使用普通話、規范漢字;三是學科教師還要掌握一些簡筆畫技巧。
總之,“融教育”視野下教師專業發展是一項艱巨、復雜的事業。從教師觀念的改變到行動的落實再到每一個目標的實現都需要多方面的條件保障,但首先需要教師的自我“喚醒”。因此,在積極尋找條件創作條件的同時,要想方設法激活教師發展內生動力,營造寬松的氛圍,提供適宜的條件,激勵教師走專業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