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欣
【摘要】以探究直線的非標準參數方程中的幾何意義的微專題設計為例,堅持以學生為主的原則,設計出符合學情,能提高學生思考與歸納能力的微專題.設計微專題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原始題目得到啟發,對題目進行變式,層層遞進,讓學生參與探究過程,學會歸納方法,總結技巧,并能解決這一類型的問題.學生能從中體會數學思想,感受數學樂趣.教師也能在設計微專題的過程中,換位思考,設計出更加貼近學生情況的題目,整個設計過程能促進教師專業提升。
【關鍵詞】微專題設計;直線非標準的參數方程;幾何意義
學生拿了一道關于直線的參數方程的題目以及參考答案過來,問道:“老師,為什么算線段|AB|的長時, |t1t2|這里要乘以 5?”這個是非標準形式的參數方程,但是這個傾斜角并不是特殊角,所以不知道這條直線傾斜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從而無法寫出直線的標準方程,這樣子 就沒有書本上說的幾何意義,那到底怎么做呢?答案上為什么最后還要乘以 呢?
具體的問題和解答如下:
問題:已知直線參數方程為,它與曲線交于A ,B 兩點,求|AB|的長。
解:把直線的參數方程對應的坐標代入曲線方程并化簡得
設A ,B 對應的 t1、 t2,則 ,
所以,線段|AB|的長為
因為這一道題以及學生出現的情況,我設計了一個關于探究直線的參數方程中t 幾何意義的微專題。
一、微專題的教學設計
直線的參數方程主要解決線段的長度以及線段與線段之間的問題,利用直線的參數方程中參數t的幾何意義,能夠大大地減少計算量。同時,這也要結合轉化思想和數學結合的思想,下面是探究直線非標準形式下參數方程 的幾何意義的微專題過程。
問題1:已知直線參數方程為
它與曲線交于 A, B兩點,求 |AB|的長。
分析:我們發現,根據直線參數方程的標準式下|t|的幾何意義,利用公式和韋達定理可以解得|AB|的長度。
解:把直線的參數方程對應的坐標代入曲線方程并化簡得
設 A、B 對應的 t1、t2 ,則,
所以,線段 的長為
問題2:已知直線參數方程為(t為參數),它與曲線交于 A, B兩點,求|AB|的長。
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所以這不是標準形式。如果我們知道直線的一個點和傾斜角,我們可以寫出直線參數方程的標準形式。消參后得到直線的普通方程為,得到線上一點坐標(-1,2),傾斜角為,從而寫出標準的參數方程 。接下來的解答同問題1一樣。
問題3:已知直線參數方程為,它與曲線交于A , B兩點,求|AB|的長。
分析:經過判斷,發現,不是標準的參數方程。但是消參之后,直線的普通方程為,傾斜角并不是特殊角,難以根據這種方法寫出標準方程。
因為只有在直線參數方程為標準方程的情況下,|t|的幾何意義才成立(|t|的幾何意義:平面內過定點、傾斜角為的直線 的參數方程的標準形式為(直線的參數方程的標準形式可以寫成,此處 )。我們假設直線上兩點 A、B 所對應的參數分別為tA和tB,則: A、 B兩點到的距離分別為|tA|,|tB|)。那么,如果直線的參數方程不一定是標準形式時,那線上的動點到定點距離與 有什么關系呢?
直線的參數方程為 , 。換句話說不一定等于 1。設直線上的一點坐標為,根據兩點的距離公式可得
進而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直線的參數方程為,如果我們假設直線 上兩點 A、B 所對應的參數分別為tA ,tB則:
所以,在這題的解答中,即使我們因為無法知道傾斜角導致寫不出直線參數方程的標準形式,但是我們經過推導可以知道,給出任一個直線的參數方程,我們都可以根據上述公式就算出|AB|。
思考與練習:已知在直角坐標系中,曲線C的參數方程為,直線參數方程為。設直線與曲線C相交于A ,B 兩點,求的值。
歸納與反思? (1)直線的任一參數方程中參數t的意義是:直線l的參數方程寫成 , R,bR。我們假設直線l上點A所對應的參數為tA,則: A點到點的距離分別為。
(2)計算弦長問題時,可能要用到韋達定理,計算會更方便。
二、關于設計微專題的小結與反思
“微專題”是解決學生易錯易漏點的一個非常好的工具,能幫助學生彌補盲點,強化重點,突破難點,特別適合高三復習使用.直線非標準形式下的參數方程中參數 的幾何意義非常適合利用“微專題”這個工具來呈現探究過程.在設計“微專題”的過程中,要清楚知道學情,了解學生在哪一方面出現疑惑不能解決.要緊緊抓住這個“疑惑”來設計問題,層層遞進,深入挖掘,突破這個“疑惑”,使學生醍醐灌頂,印象深刻.與此同時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空間給學生思考,引起學生解題的欲望,體驗數學的樂趣,得到解題給自己帶來的喜悅感.要注意學生現在的知識結構,思維水平,通過設計的題目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網絡知識結構,每完成一道題目鼓勵學生自行總結規律,歸納方法,學會技巧,體會數學思想,從質量上得到提高.最后通過鞏固練習。比如,說在這個設計的最后及時給學生練習,更好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而對下節課的內容進行調整.同時在設計練習中的題目也要進行深化,簡單的變式,讓學生學會靈活處理,真正掌握該專題的本質。
對老師而言,“微專題”不僅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還可以更好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對學生而言,“微專題”能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有助思維發展,感受數學的魅力,增加對數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劉煒.見微知著慎思明辨——高三“函數最值”的微專題探究[J].上海中學數學,2018(09).
[2]朱建民,陳雷.關聯同類微專題,鋪墊設問助突破——以中考微專題復習為例[J].中學數學,2018(04).
[3]范習昱.“微專題”框架下高三數學二輪復習如何用好課本例習題[J].中學數學月刊,2018(09).
[4]錢衛華.見微知著方法清 以小見大本質明——以“拋物線中三角形面積的最大值”為例談微專題教學[J].中國數學教育,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