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邱明磊
摘要: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作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第一課堂,不僅傳授知識,同時也是培育和塑造受教育者認可主流意識形態的正當性、認同執政黨的合法性的場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需要牢固樹立意識形態安全的底線思維,將意識形態安全的底線思維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關鍵詞:意識形態安全;法律底線;政治底線;情感底線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研究”(19BKS207);中央高校(武漢理工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延安時期鄉村基層協商的過程性敘事及其當代價值研究”(2019VI045)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0)02-0041-05
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歷史使命。大學生群體思想活躍、價值多元,雖然具備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社會上錯誤的意識形態往往以“偽裝”、“包裝”及“自我美化”形態呈現,使得大學生難辨真偽。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事關大學生茁壯成長,事關社會長治久安、國家穩定和民族存亡。正因如此,將意識形態安全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位置,尤顯重要和迫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性
(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迫在眉睫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并全面加強了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①。進入新時代,國際競爭日趨白熱化,意識形態競爭愈演愈烈,相較以往,更加需要注重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已是不爭之事實。所謂意識形態安全,即意識形態在一定時期內,符合經濟基礎要求,保持相對穩定的結構,在面臨內外威脅時,能夠保證功能正常發揮。這就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以下簡稱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堅守法律底線、政治底線、情感底線,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純潔性、有效性。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充分發揮高校在教書育人方面的優勢,有利于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有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持續不斷向前發展。
(二)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牢固確立意識形態安全的底線思維
現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領導全國人民奮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統一思想、匯聚共識、凝心聚力,團結奮斗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外敵對勢力虎視眈眈,意圖通過迷惑思想、蠱惑人心,擾亂我國改革發展進程和宏偉目標。因此,高校必須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堅實的意識形態安全保障。
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性,要求高校教師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底線思維相貫通。所謂底線思維,是指做任何事情應當堅持的最低的、最基本的界限和原則。高校思政課是高校確保意識形態安全的“堡壘”,高校思政課教師是保證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的“防彈衣”。高校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辦學的特色,即在政治原則和立場上與黨保持高度一致。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強化底線思維,自覺以黨的意識形態為指導,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保持高度一致。這既是高校思政課教師所承擔的歷史使命,也是現實義務。同時,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恪守“課堂教學有紀律”的原則,課堂內外都不能傳播有違黨性的錯誤言論、散布反馬克思主義的邪說歪理。“低級紅”、“高級黑”,更是高校思政課教師堅決不能觸碰的兩個底線,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做雙面人、不搞多面派。“低級紅”,即把黨的信念和主張庸俗化,甚至違反常理,其實質是對黨的抹黑。而“高級黑”則是“高級”一點的“黑”,講究語言技巧,引經據典,醉翁之意不在酒,曲解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有時甚至披著學術的外衣,以“學術自由”為“遮羞布”意圖達到“黑”的真實目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一次類似的事件,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對黨和國家的形象將會是一種巨大的破壞和殺傷。廣大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增強意識形態安全意識,明辨是非,同時牢牢樹立底線思維,堅守法律底線、政治底線、情感底線,在重大理論及現實問題上立場分明、絕不含糊。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識形態安全的法律底線
(一)法律底線的內涵
法律作為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為了實現統治并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的立法程序,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既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也是國家的統治工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大法,擁有其他法律所不具備的最高法律效力。憲法至上,是衡量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第24條第2款規定,“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②。法律底線就是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傳授相關知識時所不能觸碰、逾越的最后紅線。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政治意識,知法守法,言行統一,不能有違反憲法和法律要求的言論,不能有違反黨的路線方針的行為,不能有違反愛國主義的思想,并將憲法所提倡的熱愛祖國、人民、勞動及科學的公德要求作為必須堅守的法律底線。
(二)高校思政課教師堅守法律底線的原則
憲法權威的維護,法律底線的嚴守,對于意識形態安全的維護至關重要。法律是一切行為的底線,是“紅線”,是“高壓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牢牢樹立法律底線不動搖,有利于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堅持的基本原則,一是要守住“底線”,二是遠離“紅線”,三是不碰“高壓線”。具體而言,就是只能傳遞正確的意識形態,任何宣傳教育不得有違憲法和法律規定,不得宣揚有違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言論。高校思政課教師授課過程中應當樹立法律底線思維,面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沖擊,教育青年大學生樹立應有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正確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適合中國國情。同時,應教育學生理性面對西方文化沖擊,在學習中掌握并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理性面對并自覺抵御西方意識形態的沖擊。絕不允許各類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言論在大學課堂傳播,決不允許違反憲法和法律的教材肆意蔓延。
(三)高校思政課教師形塑大學生法律底線責無旁貸
意識形態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根本要求是使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就需要不斷增強大學生對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辨別力、免疫力,扣好人生的第一顆紐扣。法治中國建設需要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努力,大學生的法律素質高低對法治中國的影響重大。健全法律意識,培養法治觀念,提高法律運用能力,有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
大學生的法律底線如何形塑,依賴于大學生法治觀的形成,大學生法治觀如何形成?首先,大學生正處于人生黃金期,思想活躍但尚未成熟,自我意識強烈但法治觀念淡薄,加之社會環境、成長壓力等多重影響,容易使大學生偏離正常軌道。因此,大學生法治觀的樹立要通過高校思政課教師來引導并強化,使其將法律作為最終的價值判斷標準,敬畏法律、遵守法律,敢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具有健全的法律意識對行為至關重要。其次,法律是最后的底線,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教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時刻用法律約束自身,絕不觸碰法律“底線”,防微杜漸,從小事做起,嚴守法律法規。當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決不能妥協縱容,要運用法律的武器,堅決捍衛自身權益。最后,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方法,教會學生知法、懂法、用法,針對危害國家、社會的違法行為,引導學生積極同不良社會風氣和邪惡勢力作斗爭。此外,高校思政課教師還應當教導學生自覺堅持維護國家統一、國家榮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要求自身,成為新時代的“四有”青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識形態安全的政治底線
政治底線由黨的形象底線、國家形象底線、社會形象底線所構成,即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課堂內外、線上線下講授教材內容時都不能有損黨的形象、國家形象和社會形象的言論出現。
(一)黨的形象底線
黨的形象是人民群眾對黨的整體印象及評價。從建黨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以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形象出現,贏得全體中國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從而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黨的形象底線是我們對于黨的光輝形象所堅守最低價值評判標準,任何人不得詆毀、歪曲、污蔑和丑化黨的形象。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自覺擁護黨的領導,堅持黨領導一切,正確傳遞黨的路線方針。正如習近平所說,“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③。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塑造的重要階段,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應成為維護黨的形象的中堅力量。第一,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正面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引導大學生認識到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體現,使其正確認識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建立新中國和邁向現代化進程中的領導作用,堅決不能以任何形式有損、破壞黨的偉大形象。第二,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的權威,在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中把自己“擺進去”,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把大學生“引進來”。通過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等,讓大學生主動“走進來”,把黨裝進心里,融入血脈,使大學生發自內心地擁護黨的領導。第三,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始終熱愛和擁護黨的領導,堅持擁護黨的領導,這一底線不可逾越。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堅決遵守黨的規章制度和教師行為準則,做到導向正確,行為規范,活躍課堂氣氛,也要嚴格注重意識形態安全問題。
(二)國家形象底線
國家形象,是指一個國家的自我認知與國際體系中其他主體對它的評價的結合,包含著對于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綜合認知、整體評價。優良的國家形象不但可以提升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而且還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升國家“軟實力”。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國家形象,可以展現出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習近平指出,“要塑造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新形象”④。國家形象的維護既需要不斷塑造,更需要建設與維護,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在課堂內外牢固樹立國家形象底線意識,真實展示國家民族風貌,大力維護大國形象。
青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與未來,大學生更是維護與建設國家形象的生力軍。“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青年的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⑤。大學生作為青年中有知識、有激情、有理想、有抱負的骨干力量,他們承載著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國家形象認同尤其重要。大學生國家形象認同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而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承擔者,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國家形象認同教育,需要不斷強化其國家形象認同,更需要將底線思維運用到教學中。首先,高校思政課教師自身應當熱愛祖國,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深刻理解家國一體、命運與共的深刻道理。高校思政課教師肩負著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之接班人的重大職責。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具備濃厚的家國情懷,對民族、對國家要有濃濃之情、拳拳之心。只有自身心中有國家,才能其言諄諄,其意切切,才能激發大學生濃厚的家國情懷。其次,熱愛現實的中國,擁護改革開放,當前我們正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面對新情況、新機遇,高校思政課教師更應該扎實有效推進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積極引導教育大學生,利用課堂加強愛國教育。面對現實矛盾,不能回避,需要賦予時代特征并突出形勢教育,讓大學生了解真實的中國,防止極端地片面地看待問題。最后,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博覽群書、潛心問道,還要關注社會、關注時代,在實踐中儲備養分,這樣才能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之自覺將個人的理想融入到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之中。
(三)社會形象底線
社會形象,即社會實踐活動中各社會群體不斷地進行不同的主客體交互作用,各種信息逐漸形成主體對社會相對穩定的、具有自洽系統的觀念、信念和印象等具體認知圖景。簡而言之,社會形象就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展示給世界的精神面貌。社會形象的底線是指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不能隨意抹黑社會現象,必須正面宣傳社會形象,這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將社會形象底線作為標準,將愛國、愛社會的正能量思想,通過高校思政課堂,傳播給大學生。
大學生是中國社會形象的主要建設者和代表者,對于社會形象的認同與否,關系到大學生的自身全面發展,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更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格外重視。高校思政課教師擔負著正確引導青年大學生正視社會形象,建設和維護社會形象的責任。首先,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堅定不移的維護社會形象,為大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社會中雖然存在著負面社會問題,但是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將積極的正能量傳遞給大學生,讓他們看到社會美好的一面、積極的一面、光明的一面。其次,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集中概括與深刻總結,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內在一致性。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宣傳的重要陣地,理應站在意識形態的制高點。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作為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的引領者,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知識引領和理論宣傳提供支持,這可以增強社會意識形態的競爭力。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獲得大眾認同,內聚人心、外塑形象的實力就會提高。最后,高校思政課教師需要引導大學生在對社會的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法治、道德等價值觀教育,培養大學生自覺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社會對人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對于社會的貢獻。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教導大學生在勞動和奉獻中、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在砥礪自我中實現人生價值。以德立身、以德立學,自覺堅守人格、道德底線,帶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思政課教師還應通過自己的行為帶動和影響學生,引導并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識形態安全的民族與宗教情感底線
(一)民族情感底線
民族情感,指對與本民族有關的客觀事物持一定的態度而產生的特定心理體驗,表現在對本民族的熱愛和對本民族利益、語言、習俗等的喜愛與維護,對傷害民族利益的敗類和本民族敵人的鄙視、憎恨。民族情感底線也是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觸碰和逾越的紅線,民族團結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礎,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自覺維護民族團結,正面宣傳民族形象。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不論民族大小、人數多少、發展程度是否良好,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的歷史發展史證明,各族人民共同開拓了祖國幅員遼闊的疆域,共同開創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高校思政課教師應響應習近平提出的“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⑥ 的時代號角,重視民族情感,重視高校思政課在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做傷害民族情感的宣傳,不做扭曲民族歷史的解說,牢牢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宣傳和維護民族團結,珍視社會和諧。
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遵守的原則。第一,高校思政課教師不能煽動民族情緒,大學生正處在思想成型的重要階段,高校教師有義務為其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引導他們擁護祖國統一,熱愛民族團結。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培養大學生民族情感意識,運用所學理論理性分析國內外形勢,增進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牢牢構筑意識形態安全的防線。高校思政課要有思想、有溫度、有情懷,讓學生有實在的獲得感。第二,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強化主流意識形態宣傳引導,強化認同教育,維護民族團結。在涉及到民族情感問題時應當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引導高校大學生提升民族自信,增強民族認同,避免有涉及到民族偏見、民族歧視的不當言論。第三,高校思政課教師不能蠱惑大學生,其個人不當言論可能會對正處在世界觀形成階段的大學生帶來錯誤的導向,例如對革命烈士的懷疑,對黨帶領人民艱苦奮斗的偉大歷史的扭曲,都可能會給大學生帶來錯誤或負面的影響,甚至導致其理想信念的缺失,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底線思維,不能置民族情感于不顧。
(二)宗教情感底線
宗教情感,是指依托信仰,將人的內心引向虛無縹緲的世界的情感。其本質是知覺和情感。宗教情感底線,是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應牢牢把握的尺度,也是應該遵守的重要情感標準。任何違背民族情感的言行,都可能破壞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甚至對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產生不當影響。大學生步入校園,涉世不深,好奇獵新,不少大學生對宗教產生興趣,但對宗教的本質認識較為模糊,對宗教的社會作用認識不夠明確,容易被別有用心之人加以利用。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強化對大學生宗教觀的教育和引導,教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宗教觀,使其理性對待宗教,從而引導大學生樹立無神論觀念,發揮宗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防止消極作用。
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極端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仍然以各式各樣的渠道傳播。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首先應當自覺抵制邪教,不能從事宗教滲透和邪教傳播等非法活動,自覺防止境內外邪教和極端勢力在我們國家蔓延,更不能接受西方反華勢力威逼利誘、收買拉攏,成為其間諜或話語代理人,傳播資本主義價值觀。其次,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中正確認識并自覺維護民族團結,決不能在課堂內外發表有關宗教的不當言論,借以攻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并傷害民族情感。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好風險防控以及思想疏導工作,不僅要傳道授業,還需要答疑解惑。幫助大學生明辨是非真偽,區分對錯。錯誤思潮往往具有較強的隱藏性和迷惑性,大學生容易被誤導,這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辨識各種社會思潮的本質,做好教育宣傳工作。最后,高校思政課教師更不能惡意詆毀宗教,“在我國公民有信仰宗教或是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或是那種宗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仰現在不信仰的自由”⑦,高校思政課教師宣傳宗教信仰自由也要與社會主義的本質相適應,積極教育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對待宗教。
總之,在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中,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深刻把握知識的邊界,嚴守課堂內外政治紀律。只有高校思政課教師自覺將意識形態安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時,才能真正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注釋:
①《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人民日報》2015年1月20日。
②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第18—24頁。
③ 張爍:《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民日報》2019年3月19日。
④ 張峰:《習近平文化形象淺談》,《人民論壇》2014年第24期。
⑤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5月5日。
⑥ 習近平在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強調,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日。
作者簡介:陳波,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70;邱明磊,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責任編輯? 陳? 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