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允申
運動是促進健康的“益友”,但如果方法不當,運動傷身就會變成“損友”。了解以下知識,可以讓運動“損友”出局。
首先,學會辨別哪些是運動損傷。揮汗如雨地運動后,酸痛、腫脹的感受會隨之出現,但不少人分辨不出自己是運動損傷,還是普通疲勞。一般來說,普通疲勞會出現肌肉痙攣(手抖、腳抖)、關節酸痛,導致動作慢、不協調,2~3天后會得到明顯緩解。但急性運動損傷會表現出明顯癥狀,嚴重時,受傷部位還會出現皮下出血、淤青,關節部位腫脹(“饅頭膝”),讓活動受限,產生功能障礙,癥狀可持續1~2周,甚至更久。
還有一種是因長期反復勞損和過度使用形成的慢性損傷,恢復時間更長。急性損傷后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也會發展為慢性損傷,比如跑步人群多發的跟腱炎,俗稱“后跟痛”,與跑鞋選擇不當、小腿擺動發力不當有關,表現為腳后跟運動發力疼痛,原因是跟腱反復受牽拉、勞損而使腫脹發炎、疼痛。跟腱一旦發生急性損傷,不及時處理,就可能演變為慢性腱病,甚至發生鈣化,嚴重時發生斷裂;當肢體活動到某個特定位置就會疼痛,離開該位置好轉,這可能與肌肉或肌腱損傷有關,如髕股關節勞損(膝蓋前方疼痛);還有些損傷是在運動達到某種強度時出現癥狀,不運動則不出現,比如跑步過程中膝蓋外側疼痛引起的跑步膝癥狀。
其次,如果不小心發生了運動損傷,應及時判斷受傷程度,選擇相應治療手段,就能防止損傷加重。

急性損傷后,局部發生出血、炎癥反應、腫脹及疼痛,要立刻冰敷,能消腫、止痛。冰敷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20分鐘,隔2~3小時可再次冰敷。在急性損傷的最初3~5天,只要出血得到控制、炎癥沒有進一步發展,就可以交替進行冷敷和熱敷。具體做法:10分鐘冷敷后直接10分鐘熱敷。冷敷時血管收縮,轉換為熱敷后開放血管,大量血液流入受傷區,有利于受損組織修復。還可以利用“肌內效貼布”,幫助軟組織急性損傷消腫止痛、放松和保護受傷組織、支持和加強軟組織、促進組織愈合。肌內效貼布對于急性期消腫的效果很好,而且簡單的貼扎法一學就會。但如果是處理傷病,需要更高級的貼扎技術,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慢性損傷后,通常使用熱敷,幫助緩解肌肉緊張、減少疼痛、增加韌帶和肌腱的彈性。熱敷治療一般應用15~20分鐘,用熱毛巾或熱敷袋均可。
再次,不要自行診病,更不要因病怕動。門診中,經常遇到一些患者膝關節痛,往往自我診斷為半月板損傷,一來就診就說:“醫生,我半月板損傷了,要不要動手術啊?”但通過專業檢查發現,他們的半月板情況并不差。之所以有癥狀,主要是隨著年齡變化,骨骼、軟骨、肌腱等部位退化造成骨挫傷、骨水腫等,進而導致膝關節疼痛。這種只需針對骨質疏松和關節退化進行治療即可。愛運動的人一定要了解,膝關節痛可能是多種病因造成的,并不一定是半月板損傷,而且大多數運動損傷都可以保守治療,只有極少數比較嚴重的才需要手術。
出現運動損傷或動了手術后,不少患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段時間內,他們都采取臥床休息的方法,害怕舊傷復發而不再參加任何運動。這完全沒必要。如今的運動醫學微創手術,有別于傳統骨科手術,創傷小、恢復快,患者在手術后第二天就能下床鍛煉,而且越早恢復鍛煉,對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越有利。需要強調的是,治療損傷的目的不是“不再動”,而是為了能夠繼續運動。
如果每個人學會自我判斷、自我急救、走出誤區,就能避免急性損傷、預防慢性勞損、遠離運動“損友”,讓運動壽命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