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梅, 王占暉, 張秀欣, 宋秀云
(山東省青島市膠州中心醫院, 山東 青島 266300)
分娩指胎兒脫離母體成為獨立存在個體的過程,在此期間產婦會承擔巨大的痛苦。在國內,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分娩疼痛是女性必須經歷的過程,導致分娩疼痛一直被忽略[1]。既往已有研究指出分娩產生的痛苦會導致產婦出現緊張、恐懼、焦慮的心理,易對自然分娩失去信心,導致我國剖宮產率居高不下,同時分娩疼痛引起的恐懼、焦慮等心理還會引發神經內分泌反應、血管收縮等,會導致胎兒出現宮內缺血、缺氧等,對新生兒帶來不利影響[2]。因此產婦分娩時出現的疼痛應當給予重視。目前臨床針對分娩鎮痛的方法較多,如硬膜外麻醉、針刺鎮痛、椎管內阻滯麻醉等,其中硬膜外麻醉臨床應用較多,可有效緩解產婦疼痛,然而不同的硬膜外給藥方式也會對鎮痛效果及分娩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如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及硬膜外持續給藥[3]?;诖耍敬窝芯糠謩e對我院86例初產婦行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及持續給藥,并對其鎮痛效果及分娩結果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1基礎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接受分娩鎮痛的86例初產婦納入研究對象,以簡單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3例。其中觀察組:年齡23~29歲,平均(26.31±2.43)歲;孕周36~41周,平均(38.22±1.04)周;體重50~66kg,平均(57.52±7.33)kg;孕次1~2次,平均(1.54±0.31)次;對照組:年齡23~29歲,平均(26.42±2.11)歲;孕周36~41周,平均(38.31±1.12)周;體重50~66kg,平均(57.43±7.32)kg;孕次1~2次,平均(1.47±0.28)次;兩組基礎資料年齡、孕周、體重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納入標準:①均為初產婦;②足月、單胎妊娠,經檢測胎兒、胎盤正常;③22~35歲;④為產婦及家屬講解本次研究目的、方法后產婦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已知對本次研究用藥過敏者;②存在硬膜外麻醉禁忌癥或陰道分娩禁忌癥;③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④精神異常,認知、聽力障礙者。
1.2方法:兩組產婦均在麻醉前對無創血壓、心率、脈搏等進行檢查,并開放吸氧措施。待產室及分娩室溫度維持在20~24℃后,于L3~4或L2~3間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完成后置入硬膜外導管,硬膜外腔留置3cm,隨后給予1.5%利多卡因(生產批號:20100930,生產單位: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3mL,確認無脊麻及誤入血管后首次注入0.125%羅哌卡因(生產批號:20100211,生產廠家:瑞典AstraZeneca AB)及0.4μg/mL舒芬太尼(生產批號:20100211,生產廠家:德國EuroCept B.V.)10mL。麻醉過程中使用2個韓國ACE公司生產的奧美AM360/380注射泵,一個注射泵用于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對照組硬膜外持續給藥),另一個注射泵用于患者自控鎮痛,2個注射泵內均置入0.08%羅哌卡因及0.4μg/mL舒芬太尼4μg溶液;其中觀察組在首次用藥后75min以速率法輸注羅哌卡因及0.4μg/mL舒芬太尼10mL/h,對照組在首次用藥15min后持續硬膜外輸注羅哌卡因及0.4μg/mL舒芬太尼10mL/h;自控鎮痛產婦可因需使用,劑量3mL/次,鎖定時間30min,限量12mL/h。
1.3觀察指標:①視覺模擬評分(VAS):分別在兩組產婦鎮痛前及鎮痛后不同時點進行評估(宮口開至3cm、宮口開至6cm、宮口全開、胎兒娩出),評分時以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估,分值范圍0(無疼痛)~10(疼痛劇烈)分。②分娩方式:于兩組產婦分娩結束后統計產婦分娩方式。③血清檢查:分別在兩組產婦鎮痛前及鎮痛結束后3d抽取頸內靜脈血7mL,經離心后檢測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β淀粉樣蛋白(Aβ),各項指標均以ELISA法檢測,試劑盒由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檢測過程嚴格遵照試劑盒操作說明書進行。④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鎮痛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兩組鎮痛前后VAS評分對比:組間對比,兩組鎮痛前及鎮痛后不同時點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對比,兩組鎮痛后不同時點VAS評分顯著低于鎮痛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鎮痛前后VAS評分對比[分,
注:與鎮痛前對比行不同時點行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P<0.05
2.2兩組分娩方式對比:觀察組自然分娩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陰道助產、剖宮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分娩方式對比n(%)
2.3兩組鎮痛前后實驗室檢查結果對比:兩組鎮痛前后NSE、S100β、Aβ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鎮痛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兩組鎮痛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9.30%vs16.2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本次研究共出現11例不良感應,其中惡心嘔吐、體溫升高、頭暈均為輕微反應,其中皮膚瘙癢、心動過速經對癥治療后好轉。

表3 兩組鎮痛前后實驗室檢查結果對比

表4 兩組鎮痛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分娩是人類繁衍的自然過程,但分娩時帶來的劇烈疼痛往往會導致產婦失去自然分娩的信心,進而選擇剖宮產,這是我國剖宮產率高的重要原因[4]。分娩時產生疼痛是由子宮平滑肌規律宮縮引起,同時子宮平滑肌功率宮縮還會引起盆底受壓、宮頸擴張,進一步增加分娩疼痛[5]。因此產婦分娩時選擇何種有效的方式進行鎮痛已成為眾多臨床醫師及產婦密切關注的問題。本次研究實施硬膜外麻醉對產婦進行鎮痛,并采取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及硬膜外持續給藥兩種方式進行鎮痛,旨在探討兩種給藥方式的鎮痛效果及對分娩結局的影響,為初產婦的分娩鎮痛提供幫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鎮痛后不同時點VAS評分顯著低于鎮痛前,表明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及硬膜外持續給藥用于初產婦分娩鎮痛均可獲得較好的鎮痛效果。羅哌卡因是一種新型的長效酰胺類局部麻醉藥物,而舒芬太尼則是一種高脂溶性阿片類藥物,可與硬膜外脂結合后發揮鎮痛效果,兩種藥物均是臨床常用的鎮痛藥物[6,7],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均使用羅哌卡因、舒芬太尼對初產婦進行鎮痛,故鎮痛后組間VAS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
觀察組自然分娩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陰道助產、剖宮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用于初產婦分娩鎮痛可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陰道助產、剖宮產率。張建波[8]等研究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對鎮痛分娩的影響時指出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可降低陰道助產、剖宮產率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筆者分析原因可能與觀察組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減少羅哌卡因及舒芬太尼的用藥劑量密切相關,與趙曉亮[9]等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麻醉往往會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影響,并引起一定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10],而NSE、S100β、Aβ是預測認知功能障礙的常用血清指標,本次研究對兩組產婦鎮痛前后NSE、S100β、Aβ進行檢查,發現兩組鎮痛前后NSE、S100β、Aβ水平對比無顯著差異,可見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及硬膜外持續給藥不對初產婦NSE、S100β、Aβ水平產生影響。另外兩組鎮痛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9.30%vs16.28%)無顯著差異,可見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及硬膜外持續給藥均可用于初產婦的分娩鎮痛,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與鄭磊[11]等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綜上,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及硬膜外持續給藥均可獲得較好的鎮痛效果,不對NSE、S100β、Aβ水平產生影響,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相對之下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具有陰道助產、剖宮產率低的優勢,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