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業大學 財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農業綜合開發是國家重點扶持項目,通過建設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合理配置農產品生產要素,綜合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的投入與產出,以期達到推動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進程的目標。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具體包括土地治理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中低產田改造、生態綜合治理等)、產業化經營項目(種植養殖基地、農產品加工、流通設施項目)、現代農業園區試點項目等。其中,產業化經營項目基于獨特的資源優勢和產品特點,采取財政補助和貸款貼息的扶持方式,引入財政資金、銀行貸款和自籌資金,特別是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的引領帶動下,開展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基地,完成農村經濟體系的有效調整升級,促進農業全產業鏈升級發展,達到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經濟效率的目標。
甘肅省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于1996年開始實施,在甘肅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與政策引導下,農業綜合開發范圍持續擴大,財政資金逐年增加,2017 年的資金投入量為128 403 萬元,是2007 年的2.24 倍,其中產業化經營項目資金投入為2 242 萬元(中央資金1 641 萬元,省級資金601萬元)。2017 年產業化項目建設帶來的效益主要包括:年新增總產值達到1.2 億元,年增加值4 300 萬元,年直接受益農業人口數為4 560 人,直接受益農民年收入增加總額444 萬元,年新增就業人數40人。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不斷完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升了農產品生產競爭能力、提高了生產加工服務水平、帶動了農民增產增收等;但仍存在財政資金分配重點不突出,項目推進思路不開闊,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健全,財政資金管理薄弱等問題。針對上述基本情況,本文對2007—2017 年甘肅省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進行了績效評價研究,進一步明確財政資金管理水平和投資收益對產業化項目發展的重要作用。
國外對農業財政支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為國內對農業財政投入發展與實施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Ayanwale A(2004)[1]的研究內容主要是地方政府公共投資用于農業和農村發展中所產生的效率,結果顯示農業的投資回報率高達52.7%,說明公共投資對提高地方財政積累發揮著重要作用。Roger N.Beachy(2014)[2]根據數據分析研究得出,農業發展對財政的投資回報率很高,為政府在投資農業方面提供了有效參考價值。
國內農業綜合開發投資的研究側重于利用各種計量經濟模型,從不同角度探討農業綜合開發投資的績效。例如姜玲和朱顏(2014)[3]、黃紅球(2013)[4]分別運用超效率DEA 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計算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效率。遲亮(2017)[5]主要運用線性回歸方法,分析了各種資金投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的關系,結果說明財政資金在該項目中所占比例較大,發揮作用影響力顯著。朱湖根等(2007)[6]的研究分析認為,項目產出對農民收入有一定的影響,財政資金及時撥付,農民收入隨之顯著增加;反之,資金滯后,農民收入隨之減少,針對這方面情況,政府為了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消費水平,應及時投入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
在上述文獻中,國內外學者都強調了財政資金對農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其中,國內學者對財政資金支持農業發展和農業綜合開發績效問題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線性回歸等方法,在指標選取中多以區域差異視角討論分析,但是從時間序列對某一省份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運用DEA 模型,從多種類型的資金投入和多種項目的完成效益兩個角度進行全面測度分析,選取的指標更加全面多樣化,這為財政資金投入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參考。
本文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分析了產業化經營項目的績效評價。DEA 模型主要測量各種投入和多種產出情況下的經濟效率,并對各種決策單元(DMU)進行實證分析和評估,本文以可變規模報酬為假設前提的BCC 模型進行靜態分析。
假設在n 個樣本(DMU)中,每個樣本都有a 種輸入和b 種輸出類型,那么樣本j(1≤j≤n)的輸入量和輸出量分別為Xj=(x1j,…,xaj)T,Yj=(y1j,…,ybj)T,j=1,2,…,n,由于(xj,yj)是實際觀測的生產活動,因此有(Xj,Yj)∈T,j=1,2,…,n,則由上述n 對投入-產出向量形成了一個參考集T:

投入指標的權重向量是υ=(υ1,υ2,…,υa)T,產出指標的權重向量是δ=(δ1,δ2,…,δb)T。第j 個樣本的效率評價指數為其含義是指在權重系數υ、δ 之下,投入為υxj,產出為δTyj時的產出與投入之比。進而,得到Input-BCC 模型:

本文針對2007—2017 年甘肅省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投入與產出實際,將研究集中于資金投入、農民收入和農業增加值之間的關系上,基于此我們選取了3 個投入指標、4 個產出指標。財政資金(萬元)X1、銀行貸款(萬元)X2 和自籌資金(萬元)X3 作為投入指標;產出指標分別是經濟林、蔬菜、藥材等種植面積(萬畝)Y1,畜禽養殖(萬頭、只)Y2,農業生產加工服務項目(個)Y3,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元)Y4。
本文選取的投入與產出指標均來自于《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統計報表》和《甘肅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統計報表》統計信息,如表1 所示。

表1 甘肅省2007—2017 年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投入和產出
本文運用DEA 軟件,以產出為導向,對甘肅省2007—2017 年產業化經營項目的投入產出原始數據進行運算,最終得到這11 年產業化項目的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和規模報酬,如表2 所示。

表2 2007—2017 年甘肅省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DEA 評價結果
綜合效率是對項目資金投入與多產出指標等多個方面整體效率狀況進行綜合評價的重要指標。甘肅省2007—2017 年的平均綜合效率值為0.898,由圖1 可知,2007 年、2008 年、2012 年、2016 年和2017 年的效率均低于平均值,2010 年雖高于平均值,但仍為無效年份。綜合效率最低的是2017 年,僅為0.623,由于該年財政資金投入減少,導致綜合效率隨之下降。2009 年、2011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的最高綜合效率均為1,這5 年為投入產出有效年份,其主要原因表現為:在投入方面,甘肅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資源優化配置結構,資金投入及使用情況較為合理;在產出方面,項目實施完成情況良好,農民增產增收效益水平較高。

圖1 甘肅省2007—2017 年產業化經營項目綜合效率趨勢圖
甘肅省在2007—2017 年間的純技術效率是通過對技術的利用程度來獲取最大產出的能力。從圖2 中可以看出甘肅省2007 年、2008 年和2016 年是純技術效率無效年份,這三年中產出的能力較差,沒有充分利用資金投入要素;其余年份的純技術效率均為1,表明甘肅省在這11 年期間,由于政策引領到位,綜合開發資金管理體系健全,逐步構建了產業鏈的緊密聯結機制,使產業化經營項目產出基本達到了最佳水平。

圖2 甘肅省2007—2017 年產業化經營項目純技術效率趨勢圖
在產業化經營項目中,規模效率是指在一定的資金投入情況下,產出規模的有效程度,圖3 直觀地反映了2007—2017 年甘肅省產業化經營項目的規模效率變化趨勢。當規模效率小于1 時,會出現規模報酬遞減和規模報酬遞增兩種情況:規模報酬遞減時,需要調整產業化經營項目規模結構,適當減少投資,根據實際情況使得產出效果達到最優狀態;規模報酬遞增時,應該適當地擴大產業化經營項目投資規模。而當規模效率為1 時,表明產業化經營項目投入產出規模結構相對合理。

圖3 甘肅省2007—2017 年產業化經營項目規模效率趨勢圖
圖3 數據顯示,2007—2017 年甘肅省產業化經營項目的規模效率值在2009 年、2011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均達到1,表明這5 年的產業化經營項目規模結構較為合理。主要是因為:2011 年在國家政策引領下實施的績效評價辦法,完善了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體系,改善了項目管理運行機制,合理使用資金配置,達到了高效產出。2013 年,政府加大力度引導龍頭企業并帶動發展農業產業鏈,使農業產業現代化的進程達到快速發展,因而在連續三年內產業化項目實施規模有效發展。但是到2015年以后甘肅省注重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其項目實施占比較大,藏糧于地,對產業化經營項目的投資額減少,項目產出的比例下降。因而在2016 年和2017 年規模效率無效,且效率值明顯下降。
1.通過對甘肅省2007—2017 年產業化經營項目進行績效評價,可知雖然經濟水平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斷提高和加大,整體發展趨勢上有所改善,但是在2015 年以后,財政資金投入縮減,項目數量不斷減少。經過DEA 模型定量分析得知,甘肅省2007—2017 年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投入產出效率呈下降趨勢,平均綜合效率為0.898,平均純技術效率為0.980,平均規模效率為0.916。其中2009年、2011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是有效年份;2007 年和2010 年的綜合效率是無效的,而且規模報酬遞減,主要由于規模效率無效造成的,具體表現為項目資金規模較小,產出量不足;2008 年、2012年、2016 年、2017 年這四年綜合效率無效,規模報酬呈遞增趨勢,是由于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無效共同引起的。
2.產業化項目的實施,對于改善農產品生產條件,提高農產品生產水平等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增強了社會經濟效益。2015 年之后政府對于產業化項目的扶持力度減少,資金投入量縮減,對其影響較大,因此對產業化的支出發展要繼續加強,提高項目的可持續性。
1.加大資金投放力度,改善財政資金結構。為了有效增加農產品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財政部門加大資金的投放力度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之一。具體方法有:全面實施配套資金,加強支出管理;建立持續穩定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采取招商引資方式,吸納社會資金扶持。
2.規范資金整合模式,帶動產業鏈發展。財政資金與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之間具有較強的經濟聯系,各級政府對產業化經營項目的財政投資績效要高度重視,重點完善農業產業化體系,形成農業生產前后期協調一致的完整化產業鏈,將人力、財力、物力等生產要素有機結合,實現資金整合、產業綜合的發展機制,統籌規范涉農資金,帶動全產業鏈扶持發展。
3.強化項目管理,科學推進創新機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嚴格把控立項、批復、合同、建設、采購、驗收等環節,完善監控項目招投標制度實施,資金及項目進程的公示環節,保障項目實施建設的質量可控以及所產生的效益規模。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完善經營管理機制,向高標準經營管理水平邁進,培養創新型人才,創建優質產品,依靠科學先進的管理運行機制,不斷開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