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業大學 財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健全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提升生產托管對小農戶的覆蓋率[1]。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生產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成套組織機構和方法制度的總稱,主要是運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使得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的農業生產單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克服自身規模較小的弊端,獲得大規模生產效益的一種社會化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2]。從本質上說,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就是農業的分工體系和市場體系[3]。農業社會化服務,是農業生產商品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農業進入高度發達階段的必經之路[4]。本文結合鞏義市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結合五個試點鄉鎮的具體情況和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前后的效果進行分析。
鞏義市應確權農戶數為146 742 個,應確權面積為386 926 畝。截至2018 年底,鞏義市19 個鎮(街道)開展確權工作,其中有293 個村完成權屬調查、審核公示任務,有287 個村完成完善合同任務,涉及農戶145 466 個,占應確權戶數的99.13%,實測耕地面積為386 926 畝,確權到戶面積379 671 畝,占應確權面積的98.12%。在全市范圍內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141 342 本,占應確權農戶數的96.32%。
鞏義市積極實施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以五個區域中心站為依托,明確46 名農技人員分包鞏義市288 個行政村開展指導服務。遴選233 家能力較強、樂于助人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種植大戶作為農業科技示范主體。由魯莊區域中心站牽頭負責建設1 個長期穩定的試驗示范基地,試驗示范小麥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等3 項先進適用技術模式,開展4 次觀摩培訓活動,遴選確定小麥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等6 項技術作為鞏義市2018 年度農業主推技術,形成鞏義市技術操作規范,落實到試驗示范基地、農技人員和示范主體。累計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指導1 900 余人次,發放物化補貼物資鋰電噴霧器233 臺,發放技術資料5 400 余份。
首先,鞏義市糧食作物種植種類主要是“小麥—玉米”連作,其面積占全年糧食作物面積的95%以上;其次,通過近年來的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小農水重點市、土地綜合整理、現代農業、新增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等項目的實施,耕地實現了小塊并大塊、大塊連成片的土地規模化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不僅有利于推進機械化作業,而且有利于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
鞏義市有很多長年外出務工的農民帶領全家遷到務工所在地工作生活,離開了農村,脫離了土地。因此,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日益旺盛,這就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打下良好的基礎。
截止2018 年底,鞏義市農機總動力85.64 萬千瓦,各類拖拉機7 800 余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 051 臺,聯合收割機2 261 臺,各類配套農機具2萬多臺(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機配套的旋播施肥機1 200 臺,秸稈還田機3 450 臺,深耕(深松)機110臺,玉米聯合收割機762 臺。植保機械218 臺(套),其中,植保無人機12 架,年防治面積40 萬畝次。機耕面積118 萬畝,機收面積109 萬畝,機播面積110萬畝,農機經營服務總收入1.3 億元。大宗農作物的耕種、施肥、收獲、秸稈還田等主要生產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
鞏義市始終把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主線,是各級政府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但由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長。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條件,是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對農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項目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穩定糧食生產,是重民生的體現,只有注重民生,扎實推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才能把農業和農村工作推上新臺階
河洛鎮位于鞏義市北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距鞏義市行政中心12 公里,總面積118 平方公里,22 個行政村,213 個村民小組,人口3.8 萬。擁有6.3 萬多畝的灘涂和3.8 萬多畝的嶺地資源,適于大規模連片種植和機械化作業,具備發展現代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
農業社會化服務實施后,河洛鎮積極利用獨特地理和氣候條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800 畝優質葡萄基地、1 000 個飼料青儲基地和500 畝金銀花種植基地初具規模,在西部邙嶺建成“河南省無公害水果基地”,并在國家工商總局登記注冊了“南河渡牌”石榴商標,實現品牌化經營。通過人工育林方式,建成了2 萬多畝的省級森林公園,棲息野生動物100 多種。以此為依托建設的河洛文化景區,“吃、住、游”功能兼備,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訪古、探幽、休閑,立足百里邙嶺和黃河灘區大力發展體驗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不斷擴大。河洛鎮植樹造林6 200 余畝,中幼林撫育面積4 600 余畝,流轉土地面積15 000 畝,成立各類農業合作社46 個,95%以上耕地實現了農機化作業,農業生產、生活用水、用電、通信網絡不斷完善,灘區有機井130 余座,灌溉實現全覆蓋,硬化率達到90%以上,嚴格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累計發放各類補貼資金750 余萬元,積極引導農戶開展農產品保險投保,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災能力顯著增強。河洛鎮農業社會化服務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河洛鎮社會化服務面積分配表 單位:畝
康店鎮位于鞏義市西部,轄23 個行政村,面積109 平方公里,6.2 萬畝耕地,5.3 萬人,地處邙山丘陵溝壑區,土壤為潮土和立黃土,土層深厚,結構疏松,適宜多種農作物和林果生長。農業社會化服務實施后,康店鎮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農業發展上提出了“雙適應”“雙轉變”戰略。“雙適應”戰略:一是發展林果業適應干旱少雨的自然條件。1986 年以來,根據氣候特點,康店鎮大力發展以蘋果為主的林果業和小雜果生產,有蘋果林8 000 畝,小雜果林2 000 畝;二是興修水利節水設施,適應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求,進行了坡改堤節水工程、屋頂節水工程、筑壩蓄水工程和萬泉引小一、二期工程,初步改善了農業的生產條件。農業開發方面,康店鎮投資640 萬元完成抗旱應急工程,建水池8座,鋪設管道2 萬余米,解決了表峪、扎峪、楊嶺、禮泉4 個行政村7 000 余畝耕地抗旱供水問題。該工程2016 年底已全部完工,投資2.9 萬元,對5 條骨干壩進行了維修;投資資金400 萬元,配合鞏義市河務局完成趙溝壩、裴峪壩上延工程;投資資金60萬元,新增灌溉面積1 190 畝,完成裴峪村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向上級爭取資金60 萬元,完成鞏義市農技推廣中心站康店站的建設。黃河灘地鎮管區共簽訂土地承包協議320 份,承包面積6 000 余畝;完成造林任務、完成土地流轉面積2.3 萬余畝;積極申請“經濟林精品示范園”項目,獲批項目資金150 萬元,用于改造果樹灌溉模式;表峪村、馬峪溝村、井溝村創建成市級生態村。康店鎮農業社會化服務情況如表2 所示。

表2 康店鎮社會化服務面積分配表 單位:畝
西村鎮位于鞏義市西南部,面積78.1 平方公里,轄16 個行政村,193 個村民組,鎮區面積2.3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 005 畝。農業社會化服務實施后,西村鎮調整農業結構,拉長產業鏈條,加大農業投資,建設農業生產基地,培植龍頭企業,運用科技成果,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經濟的綜合實力。特別強調因地制宜,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菜則菜,宜林則林,充分發揮了各地區的產業優勢。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投入40 萬元完成桂花農田水利項目,投入230 萬元完成五嶺、桂花、趙窯、山東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投資1 100萬元的桂花堤東補充耕地項目已在進行中,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優化;各項惠農政策落實到位,2019年,發放各類農業補貼507 萬元,糧食產量達18 182噸;生態造林任務超額完成,植樹造林1 900 畝,落實林業補助資金274 萬元,畜禽防疫工作和養殖技術培訓力度加大,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地位進一步鞏固。西村鎮農業社會化服務情況如表3 所示。

表3 西村鎮社會化服務面積分配表 單位:畝
芝田鎮地處河南省鞏義市中西部,總面積404平方公里,人口4.9 萬,轄14 個行政村,171 個村民組。耕地面積3.5 萬畝,可灌溉面積2.8 萬畝。東南部為丘陵地,西北部為灘地,土質好,宜耕作。農業社會化服務實施后,芝田鎮狠抓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效農業,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新發展蔬菜、食用菌700 多畝,規模養殖戶500 余戶,主要以養豬為主,年存欄生豬3.7 萬頭,出欄生豬9.3萬頭,規模養殖總量位居鞏義市第三。按照“公司+農戶+基地”的生產模式,加快土地流轉,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初步形成了養殖、林果業、黑色食品加工、花卉等幾個具有較大影響的農業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2019 年,發放農林補貼298 萬元,組織農技培訓1 200 多人;投資1 386 萬元的西南部萬畝高效農田改造項目順利完成,新打機井6 眼,新修水泥道路113 公里,架設輸變電線路6 300 米,鋪設地埋管8.3 公里,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投入300 多萬元,加快官莊等5 個人居環境示范村創建。裕林彩色苗圃項目成功引進美國紅楓等樹種10 余類、完成種植130 多畝,鑫地生泰園有機瓜果蔬菜、萬豐黑色食品特色粗糧、喂莊鮮奶吧牛奶飲品等農產品特色品牌和沿伊洛河休閑觀光農業帶初步形成。芝田鎮農業社會化服務情況如表4 所示。

表4 芝田鎮社會化服務面積分配表 單位:畝
魯莊鎮位于河南省鞏義市西南,轄29 個行政村。農業產業化服務實施后,魯莊鎮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外河、王窯、五頂坡、小相、南桑區等村投資300 余萬元,完成了農田水利項目建設。五頂坡、外河、丁峪、小相、張莊、王客等6 個省級貧困村投資400 余萬元,完成了安全水提升工程,新建防火通道7 公里。著力推進現代農業,新購進大型農機30 余臺,配套農具60 余臺,夏秋兩季機收率分別達到95%和85%,切實加強生態村、生態林、經濟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完成新增果樹種植960畝,中幼林撫育600 畝。魯莊鎮2018—2019 年著重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全力打造4 萬畝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南部山區萬畝核桃種植基地,南桑區、小東趙區50 000 畝優質葡萄種植基地,核桃種植面積達到10 000 畝,葡萄種植面積達到4 500 畝。轄區內近50 家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農業大戶發展壯大,新增大中型農業合作社4 家,家庭農場2 家,新參與土地流轉1 500 余畝,后林、張莊、東莊、念子莊、羅彥莊、桑家溝等村多次邀請農林專家到現場指導授課,種植沙梨、李子、石榴、冬棗、中藥材、冬桃等新優品種經濟作物800 余畝。“小相菊花”“桑家溝葡萄”“后林核桃”“侯地小米”“四合冬棗”“羅彥莊軟籽石榴”等經濟作物種植已初具規模并擁有一定知名度,為魯莊鎮新型農業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表5 魯莊鎮社會化服務面積分配表 單位:畝
農業社會化服務后,截止2019 年12 月,小麥較未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區域增加3.5 萬株,畝增產50 公斤,增產11.1%以上,畝節約成本100 元。小麥單產達到450 公斤以上,較農業社會化服務實施前增產50 公斤,實現每畝增經濟效益100 元左右,增收2 000 萬元。
第一,加快了收秋騰茬進度。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實施,整建制推廣“使用生物有機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措施,綜合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的有機質,有利于農作物地上地下部分協調生長,提高了農作物的品質。同時,大大降低糧食生產成本,促進糧食產業現代化、專業化、產業化。通過引入新型經營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創新經營機制,規模流轉農民土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提高糧食產業化經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輻射帶動種糧大戶、工商資本積極投入糧食產業,促進糧食產業穩定發展,確保糧食安全、社會穩定。
第二,壯大了新型經營服務組織。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實施,一方面促進服務組織提升了組織能力,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懂經營、善管理、有資源的優勢,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多元化經營,解決農業生產薄弱環節的瓶頸,增強農業發展的后勁,使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培育、發展和壯大。同時,激勵社會資本向服務組織投資,項目區鄉鎮及周邊鄉村出現建立新型服務組織、購置大中型服務機械的熱潮,促進了土地快速流轉及托管,為種糧大戶進一步擴大規模,發展壯大,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通過項目服務,促進了土地流轉,有效解決個體農戶、專業合作社與大市場的對接,實現了農機合作社由兼營向專業化、職業化轉變,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保障了糧食安全,保證了農作物高產穩產。
第三,改變了農民的小農意識,更新了陳舊觀念。在農業社會化服務區域,過去農戶地塊分散,再加上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較多,耕作困難,通過社會化服務項目,農民看到了大規模生產的優越性,由不愿意流轉、不愿意托管到現在的主動流轉、主動托管,思想觀念明顯改變,外出務工人員沒有了后顧之憂,加快了全市土地流轉步伐及代耕代種代管的規范化,實現了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杜絕了秸稈焚燒,凈化了空氣,保護了生態。通過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技術的統一推廣應用,不僅推進了機械化作業,同時又推進了土地流轉進程及代耕代種代管的規范化,實現了糧食優質、高產。因此,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實施,既改善了土壤養分結構,提高了耕地質量,創造了良好的農業生態小氣候,又保護了土壤生態環境,生態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