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特派、特約記者 陳曉航 青木 劉玲玲 張夢旭 葉琦 本報記者 張旺 ●丁雨晴

誰該為美國這2萬名老人的去世負責?因新冠肺炎疫情,美國養老護理機構已有約2萬人死亡,面對可能出現的訴訟潮,護理行業正大力游說各州給予其豁免權,但輿論卻對這些大多以營利為目的的療養機構表示質疑。這次疫情,從美國到歐洲,一個突出現象是養老設施成為“重災區”,背后原因遠不只是老年人面對新冠病毒更脆弱。談到老人,從呼吸機不夠用帶來的放棄老人、給年輕人機會的選擇,到美國副州長公開表示“國家經濟比老年人生命更重要”,美國總統(5月5日)稱即使會有更多人因染病而死,美國也必須立即重啟經濟,這些都暴露出老年人群體的尷尬處境。有人說,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可以通過老弱群體的境況看出,如果說這次疫情是一面鏡子,那么它顯然照出了西方社會繁榮表象下的另一面。(圖為美國猶他州一家養老院,一位老人與家人會面)
一場場“閉門演出的悲劇”
沃爾夫斯堡是德國北部一個只有12萬人口的富裕小城,它因成為大眾汽車的總部所在地而聞名。在這次疫情中,這個城市又被眾人所知,因為該市的漢斯-利勒-海姆養老院總共165名老人中,有43人因疫情去世。
《環球時報》記者4日在沃爾夫斯堡采訪,發現當地居民都不情愿談論老人去世的問題。令人意外的是,被采訪民眾大多沒有責怪政府防疫不力,也沒有對養老院進行指責。一名叫麗莎的女士說,她的奶奶在養老院去世,她很傷心,也很無奈,她認為養老院乃至德國社會都沒有做好準備。據官方統計,德國逾7000死亡病例中,1/3來自養老院。
與德國相比,美國的養老行業卻面臨危機。美國養老護理設施的死亡病例已多達2萬,該行業正就可能遭遇的訴訟潮展開游說,希望各州提供緊急保護。目前最少有15個州通過頒布法律或州長命令,為療養院及長期護理設施提供程度不一的訴訟豁免。
美國養老護理業要求豁免的理由是,這場危機史無前例,完全超出他們的防控能力,所以不應由其負責。但監督團體及病人組織等反對給予免訟保護,認為這場危機暴露了相關行業長期以來的問題,現在他們更是利用危機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據悉,在全美1.5萬多家此類設施中,接近7成是營利性質,近年來有數百家被私募基金買進賣出。
美國養老院的災情可以通過幾個州的情況看出。據美聯社5日報道,最新數據顯示,紐約州此前漏報了1700多例來自養老院和成人護理設施的死亡病例。在紐約州,養老院死亡病例約占該州總死亡數的1/5到1/4,這還不包括在醫院死亡的養老院住客。州長科莫坦承,不知道該做什么來更好地保護養老院的居民。截至4月下旬,有些州超過一半的疫情死亡病例發生在養老院,如明尼蘇達州死亡人數的2/3、馬薩諸塞州死亡人數的55%都與養老院有關。
歐盟統計數據也顯示,歐洲疫情中死亡病例的近一半來自養老院。在西班牙,公立和私立的養老院超過5000家,除了醫院的重癥監護室,新冠肺炎確診和死亡病例主要來源之一正是養老院。西班牙衛生部官員費爾南多·西蒙4月23日承認,在新冠疫情沖擊下,西班牙沒有什么地方比養老院遭受的威脅更大,其中一些養老院被感染者的死亡率達到20%。
西班牙是一個以尊老敬老聞名的社會,但面對突發的新冠疫情危機,老年人處境艱難。西班牙與日本、瑞士位于全球預期壽命最前列,但疫情過后,這個排行榜或將重新洗牌。據初步計算,西班牙人均預期壽命將從83.5歲降至83.2歲,減少3-4個月。
在法國,截至5月5日,包括養老院在內的社會醫療機構死亡病例為9471例。據《費加羅報》報道,3月1日至4月6日,有10682人在養老院中死亡,比前兩年同期多1856人。法國有1/4的省養老院死亡率較去年同期增加25%。法國有7400家養老院,它們在這場疫情中被形容為“定時炸彈”“閉門演出的悲劇”。
意大利的新冠肺炎累計死亡人數剛被英國超越,成為歐洲第二,但死亡率居高不下。根據意大利高等衛生研究院4月17日(最新一次)發布的報告,自2月1日以來,意大利養老機構約有6000-7000人死亡,其中有40%的人死前出現了疑似新冠肺炎癥狀。
“疫情凸顯歐美老年社會問題”,德國新聞電視臺稱,高養老金、免費醫療、養老院……歐美國家一向引以為傲,但病毒無情地打破了一切。德國社會學者馬塞爾·哈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給他們敲響警鐘,需要反思貧富差距、社會冷漠等問題。▲
“代際戰爭”與“社會累贅”
歐美老年人群體在此次疫情中的處境,也有深層次的歷史文化根源。比如將經濟置于生命之上,在西方就有傳統。著有《死于漢堡:霍亂時期的社會與政治》的英國歷史學家理查德·埃文斯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以1892年漢堡霍亂疫情為例稱,當時漢堡的商人管理層試圖掩蓋疫情消息,由于應對失當,最終柏林派出以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為首的團隊接管漢堡。埃文斯此前表示,在歷史上大流行病暴發時,政府往往將生意置于生命之上,“令人驚訝的是,有了現代醫學知識之后,這種傳統居然保留了下來”。
這次疫情中,美國還有一些年輕人將新冠病毒稱為“嬰兒潮一代清除機”——雖然有讓父輩重視疫情的意思,但提法本身讓人吃驚。據美國《新聞周刊》等媒體報道,該說法始于2月底,約兩周后廣為流傳。此后,該說法成為社交媒體上的一場“代際戰爭”,經常渲染“嬰兒潮一代”如何對待地球及其災難性后果——人口過多、失業和氣候變化等,“嬰兒潮一代”則指責年輕人依賴成性或不成器等。
馬塞爾·哈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歐美國家在發展的黃金時期,做出的一項偉大成就就是善待老年人。然而,近些年歐美國家開始走下坡路,其中一個大問題就是高福利帶來的負擔和老齡化社會。正因為如此,在一些政客及中青年中,出現一種危險的思潮,即認為老年人是“社會累贅”。
今年4月,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克羅利的警察發布宵禁信息時,使用了電影《人類清除計劃》中的警報,招致民眾投訴,警察局長被迫出面道歉。《人類清除計劃》是美國科幻驚悚電影,自2013年至今已上映4部,故事背景設置于美國的未來,由于地球人口過多,美國政府展開了一個12小時內允許所有犯罪的計劃。隨著越來越多的老人因疫情去世,有網友調侃稱,這次疫情可以作為第5部的背景題材。
有分析稱,盡管當今社會對納粹種族主義深惡痛絕,優勝劣汰的達爾文主義思想在西方歷史上卻源遠流長。從西方歷史看,在戰爭、瘟疫等危急時刻“放棄老弱”的做法由來已久。因資源有限而消滅人口的思想,在《人類清除計劃》之外的一些電影及現實中也有體現。1943年的南亞大饑荒,英國首相丘吉爾就被認為有意餓死印度人,面對殖民屬地嚴重饑荒拒不救援。他曾表示,大饑荒實際上是印度人自己造成的,因為印度人“像兔子一樣生一大群孩子”。
崔洪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電影往往會用隱喻的手法來促使反思,映射現實。對老年人,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孝道,西方的理念是,如果你面臨選擇,比如人類要滅亡,剩下一對老年人和一對年輕人,這時只能選年輕人。這是哲學意義上的命題,走向極端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這次疫情,歐美國家一直盡量避免走到要做極端選擇的局面。
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袁征則對《環球時報》記者提到,從宗教因素看,對于死亡的到來,西方很多人能夠比較坦然地面對,很多老年人認為死后會進入上帝安排的另一個世界,部分人甚至認為疫情是上帝的安排,他們沒有選擇,而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是有罪的。
“坦白說,我們許多老年人或許都會為年輕人犧牲我們的生存,只要能夠拯救他們和這個國家。”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專欄作家瑪麗·施米奇寫道。但她認為,一些政客所稱的經濟優先、老人應為國家而犧牲是一種“虛假的驕傲”,“如今美國做出的決定將塑造我們國家和這個世界的未來,不僅是經濟上,道義上亦如此”。▲
“理所當然”真的理所當然?
“老年人,疫情大流行中的集體風險”,西班牙《先鋒報》5月5日以此為題稱,大多數養老院的空間是公用的:活動室、餐廳、衛生間,臥室通常也不是單獨的。居住在那里的老人們通常患有其他基礎疾病,加大了感染風險。據專家稱,缺乏衛生人員和防護設備也加劇了感染和死亡人數。
其實,養老護理機構成為重災區,更與其在疫情中遭忽視有關。法國在疫情暴發數周后才開始統計養老機構的相關數據。法國媒體稱,養老院一直是法國醫保系統中被忽視的一環。法國濱海-阿爾卑斯省前省長埃里克·喬蒂認為,養老院的災難本來可以避免,但由于政府在疫情暴發之初并未足夠重視,導致這些老人成為“被遺忘的群體”。
西班牙早在疫情暴發初期就出現養老院災情問題,但直到現在都沒能實現完全檢測,也缺乏可靠的官方統計數據。西班牙廣播電視公司5月5日的專題報道稱,現在仍不知道新冠病毒在全國5457個養老院造成的確切死亡人數,目前衛生部已經向各自治區分發快速檢測用品。
在美國,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當被州政府調查員問及為什么不將已感染的老人及時送往醫院時,密歇根州一家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回答說,他們人手太緊張,缺乏對生病老人的記錄,有時甚至忘了哪些老人是感染者。調查人員還發現,許多養老院故意隱瞞信息,因為擔心會影響未來的生意。
對于老人群體以及養老院的慘劇,歐美社會都有反思的聲音。在法國,有人稱,最基本的健康、陪伴都已無法保障,“博愛”這一國家格言搖搖欲墜。有媒體人呼吁法國重新審視鼓勵養老院發展的傳統政策,提倡在家養老。在西班牙,思想界發出警告:不照顧老人是不道德的。哲學家阿黛拉·科爾蒂娜認為,在這場危機中,首要任務是挽救生命……
德國《焦點》周刊稱,疫情是各國醫療保障、國家實力和政府危機管理的鏡子,歐美社會經過幾十年的繁榮后,現在正脫離“舒適區”。分析認為,歐美主要國家均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像意大利,老齡化程度在全世界僅次于日本,法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為20.5%。為減輕負擔同時解決養老問題,過去這些年,歐美推出延長退休年齡、減少國家支出等政策,鼓勵企業和個人承擔更多責任。但過于依賴市場解決的結果就是加大了階層鴻溝,富人和窮人能夠獲得的服務兩極化。
與此同時,老人群體從富裕階層逐漸成為弱勢群體。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德國2006年有12.5%的65歲以上老人受貧困威脅,2018年升至18.2%。許多歐洲國家這一問題更為嚴重。美國《福布斯》雜志稱,許多居住在養老院的美國老人是沒有家人照顧、享受聯邦醫療補貼的貧困老人。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如此多老人死去,歐美社會卻很平靜。“老年人的境遇問題介于倫理和科學之間。從倫理上說,老年人是弱勢群體,應該優先保護,但從科學角度說,此次新冠疫情死亡率高的人群就是老年人和有基礎病癥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前幾天,德國一個市長就說,未來一段時期因疫情而死的人就是那些未來半年即便沒有疫情也會死的人。
德國學者馬塞爾·哈森解釋說,許多政客和民眾認為,老人死亡病例多“理所當然”,無論在家還是養老院,老年人都更容易受到感染。柏林85歲的退休工程師羅伯特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批老年群體被稱為“二戰一代”,經歷過各種大的危機,對于生死看得很開。▲
環球時報20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