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條件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指導方針,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最新成果。進入新時代,鹽城市積極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生產方式,發揮生態優勢,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綠色發展;鹽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總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基礎上,吸取借鑒國外發展的經驗教訓,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這個重大時代命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逐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
每一個理論的提出和形成都有其背景和過程,都是基于具體的實踐而產生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和提出是在全球性生態危機爆發大的國際背景下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各種生態環境問題的具體國內背景下形成的。
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快速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進步,與此同時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嚴峻。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采以及工農業發展而使用大量的農藥、化肥和其他化學品等,這些過度行為成了大量的廢水、廢氣、廢渣及進入我們的生活環境,嚴重污染大氣、土壤和水等自然生態環境,破壞了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環境,人類的生活環境也受到了嚴重破壞,自然環境的持續惡化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直接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如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生產力得到了極大解放和提高,但這些成就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自然資源的極大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水、土壤和空氣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建設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同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從在地方工作時就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從河北正定到福建,從浙江到上海,習近平總書記在豐富的實踐工作中不斷深化對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關系的認識。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到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正式提出和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好才能文明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要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也是社會財富和經濟財富;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態環境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公共資源,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民生;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生態是一個統一的自然系統, 山水林田湖草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生態文明建設事關每個人切身生活,是需要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地球只有一個,人類共有一個家園,珍愛地球、保護環境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責任。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進行戰略性考慮,在理論上進行升華,是具有標志性、創新性、戰略性的重大理論成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和思想指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鹽城市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走綠色發展之路
鹽城地處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北翼,東臨黃海,作為擁有江蘇最長海岸線、最廣海域面積、最大灘涂的地區,其生態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生態承載力較強,環境容量大,這是鹽城市生態環境方面的優勢;和我國大部分城市面臨的情況相似,鹽城市經濟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重化工工業占比高,節能減排壓力大,綠色發展任務繁重。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就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來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的進步。
(一)調整發展方式,創新生產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生產方式也在不斷升級,以往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粗放的發展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加快生產方式調整和轉變,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既是當前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必然選擇。要推動綠色發展,需要我們審視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改變過去的生產方式,提高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濟體系在社會生活中的比重。“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要加快調整生產方式,必須減少產業生產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發展綠色環保產業,推廣清潔生產技術,以盡可能少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水平。
生產技術的革新是綠色發展道路的根本支撐和技術保障。走綠色發展之路必須推進生產技術的創新,突破資源環境能源對經濟發展的限制和制約,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資源的消耗,緩解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突出矛盾問題。通過技術創新發展先進的綠色生產技術,鼓勵和引進先進集成的綠色科學技術,大力發展保護生態資源環境的綠色生產技術,提高綠色發展能力。加快形成充滿活力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互相融合、互相促進、互動發展的良好態勢,為鹽城市綠色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二)發揮生態環境優勢,培育綠色經濟
鹽城坐擁國內四大濕地生態圈之一的黃海濕地生態圈,綠色生態是鹽城最大財富和特色。要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走綠色發展之路,鹽城市可以進一步發揮自身具有的生態環境優勢,加快綠色生態經濟的培育和發展。
發揮生態環境優勢,發展生態產業。以現有環保產業園為基礎,盡快提升功能定位,打造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環保科技城;建成“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新能源淡化海水產業綜合集聚區;充分發揮海洋生物資源優勢,扎實推進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利用沿海風光優勢,大力發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產業。
加快綠色金融和生態經濟的培育和發展。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綠色生態經濟的培育和發展是題中之義,而綠色金融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在自然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綠色發展,必須把加快綠色金融的培育放在重要位置上。作為一種市場化的制度安排,綠色金融主要通過貸款、發行股票、債券、和私募投資等金融服務,把更多的社會資源配置到環保節能、綠色清潔的產業上來,使鹽城的經濟結構更加綠色化、低碳化。
(三)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樹牢綠色發展理念,必須深入宣傳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樹立生態優先的價值理念,加快培育綠色生態價值觀,在全社會倡導綠色生活和消費理念,引導人們自覺踐行綠色價值理念,堅決反對奢侈浪費、過度消費等不良習氣,形成綠色、低碳、環保的生產生活價值理念。
在全社會提倡綠色生活方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抱樸見素,少私寡欲”,我國傳統文化中自古就有關于與自然和諧共處、綠色生活的價值觀念。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加快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倡導和推廣綠色消費理念,與自然和諧共處,科學持續發展,既滿足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后代對生態環境的需求。迎接綠色生活時代,需要從生活點滴開始建構。每個人節約一滴水、一度電,少開一天車,多種一棵樹,累加起來就會取得顯著的資源節約和環境改善成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提出綠色發展“五個追求”同筑生態文明之基[N].人民網,2019-4-29.
[2] 曹瀅,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N].新華網,2018-5-22.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9年鹽城市黨校系統科研規劃課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鹽城綠色轉型綠色跨越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賈正東(1986- ),男,河南安陽人,中共鹽城市委黨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