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如何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學科交叉復合型黨員,成為了當下高校黨員培養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的新方向。近年來,國內高校逐漸開始成立交叉型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的“特區”—書院。在此背景下,蘇州大學敬文書院應運而生。書院每年從不同學院招收約100名學生,學生具有兩院身份,每個宿舍由不同專業學生入住,鼓勵文理滲透,思維交叉,加速了新時代書院制模式下學科交叉型分黨校的構建。
一、書院制模式下分黨校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
隨著書院制改革的深入發展,作為校中之校的分黨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涌現出一些新情況:
(一)從一級的校級黨校主導模式轉向二級的書院-學院分黨校聯動育人模式
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下,原有的校級黨校一級主導全程培養的育人模式已難以全面實現黨員培養目標。由此,書院-學院二級分黨校聯動育人的培養模式順勢而生,即在校級黨校的領導下,書院和學院分黨校協同辦學。
(二)從單一的同質化培養轉向多元的異質化培養
在傳統的分黨校培養模式下,學員來自同一學院,分黨校培養是基于同年級、同專業、同宿舍的同質化培養。而在兩院共同育人的新形勢下,書院分黨校學員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員取向多元,思維拓寬,為跨學科異質化培養提供了豐厚土壤。
(三)從顯性的第一課堂黨務理論知識教育轉向隱性的第二課堂書院制非形式化黨性教育
隨著現代化產業改革的深入推進,對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高校分黨校的辦學任務也不能止步于顯性的第一課的黨務理論知識教育,必須協同隱性的第二課堂書院制非形式化教育合力育人。通過加強“顯性+隱性”教育,培養兼具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的跨學科復合型黨員。
二、書院制模式下學科交叉型分黨校定位分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動高校創新組織模式,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團隊,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在此背景下,蘇州大學敬文書院對學科交叉型分黨校進行了初步嘗試,主要服務于以下目標:
第一,解決二級學院分黨校職能權責不清、辦學思路不明的問題,為書院-學院分黨校協同辦學提供范式。成立學科交叉型分黨校,可以將不同專業背景的學員匯聚在一起,建立二級學院分黨校之間的有機聯系,提高學員參與度,提升培訓效果。
第二,解決分黨校跨學科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在更高層次上建立交叉型跨學科職業化的分黨校師資隊伍。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黨務干部隊伍,把黨務干部培養成為政治上的明白人、黨建工作的內行人、干部職工的貼心人?!睍褐颇J较碌姆贮h校學員及師資力量有著明顯的跨學科特征,可以克服傳統專業設置上學科中心論的弊端,形成新的學科交叉合力。
第三,解決分黨校第一課堂授課過于偏至化、理論化、專業化的問題,打造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融通的“顯性+隱性”黨員發展培養新模式。在書院,學科交叉型分黨校承擔起了“為學”與“為人”的雙重培養目標,黨員的教育不再被簡化為單純的課堂理論知識教育,而是結合了書院制非形式化教育的實踐環節,服務于學員的綜合提升。
三、書院制模式下構建學科交叉型分黨校路徑探究
為開創書院制模式下學科交叉型分黨校工作新局面,充分發揮分黨校立德樹人功能,蘇州大學敬文書院分黨校提出了“五合一工程”。
(一)探索一種新模式--以生為本打造兩院協同育人機制
書院、專業學院秉著“以生為本”兩院共同育人理念,嚴把發展關,每位書院學生的黨員發展工作也在專業學院的指導認可下完成。通過建立兩院分黨校協同育人機制,明確教育目標、完善培養體系、拓展培訓內容,使學員真正成為政治立場堅定、學識儲備扎實的跨學科復合型黨員。
(二)實現一個新目標—培養學科交叉型社會主義接班人
在書院分黨校,不同專業的學員在同一課堂學習。思想覺悟方面,不忘初心跟黨走,具有極強的政治凝聚力;專業學習方面,通過黨員“導生”專業分享,增強了專業學習的核心戰斗力;跨學科視野方面,通過跨學科組隊,完成黨建“3I工程”項目,形成跨學科黨建研究成果,交叉創造力得到提升;領導力培育方面,通過加入分黨校學生工作組織,錘煉素質,鍛煉能力,培養了出色的復合領導力;影響力提升方面,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將第一課堂的“學識教育”轉化為第二課堂的“德育實踐”,發出青年聲音,彰顯黨員形象,時代號召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基于此,書院分黨校形成了較為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有“政治凝聚力、核心戰斗力、交叉創造力、復合領導力、時代號召力”的學科交叉型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打造一片新陣地—第一課堂“課程思政”顯性育人
在2017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書院制模式下分黨?!罢n程思政”改革以導師制為依托,以敬文講堂為載體,以培養學科交叉型社會主義接班人為目標,在現有的常規性第一課堂基本理論教育基礎上對分黨校課程模式進行實踐性探索。從師資力量看,書院實行全程全員導師制,學生自進校起便配有德政導師、學業導師、常任導師統籌引領思想建設。從授課內容看,定期舉辦敬文講堂,與分黨校授課相結合,融入思政元素,銜接思想品德、黨性修養教育。從教學方法看,打破傳統的“灌輸式”生從師授的教學模式,以講座式、案例式、研討式教學為主,并在課堂上組織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打造翻轉式課堂,開啟第一課堂“跨學科專業課+黨課”融通育人新模式。
(四)融入一種新思路—第二課堂“非形式化”隱性育人
針對分黨校“為學”與“為人”的雙重目標被分離的問題,書院制模式下的學科交叉型分黨校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探索—打通第一課堂“課程思政”顯性育人與第二課堂書院制“非形式化”隱性育人。所謂“非形式化”教育是指因材施教,解決“形式化”教育中忽視“人”的特殊性和自由性的“填鴨式”教育問題。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言,“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書院分黨校注重“完人”教育,建立了“榮譽學分”制度,采用“跟蹤式”和“階段式”評價方法,形成榮譽學分量化表。開展跨學科讀書會及社會實踐活動,如民工子弟小學支教活動,切切實實把在第一課堂的專業知識投入到第二課堂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五)組建一支新隊伍—學科交叉型分黨校學生工作組織
為進一步推進學科交叉型分黨校建設工作,書院建立了全體分黨校學員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機構--分黨校學生工作組織。設培訓部、實踐部、宣傳部三個部門。各部門成員均由不同年級、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學員組成。工作組織鼓勵學員自助助人,每學期推出20多個院內外義工崗位,如院內排車、收發報刊,并在院外設立盲聾啞學校、自閉癥兒童康復中心等義工崗位。工作組織對學員的考評,重在過程化的考核評價,重在知識積累與指導實踐的融合度的評價,重在黨性生長力與交叉創新力的評價,從而激發學員積極性,提高學科交叉分黨校體系建構和實施的效能。
綜上所述,蘇州大學敬文書院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科交叉型分黨?!拔搴弦还こ獭薄剿饕环N新模式,實現一個新目標,打造一片新陣地,融入一種新思路,組建一支新隊伍。書院人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期待,勇做時代的弄潮兒,積極探索分黨校發展新路徑,提升分黨校可持續育人活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3] 周珂,趙志毅,李虹.“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工程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3).
[4] 項聰.“4I”課程體系研究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9(04).
[5] 陳潔.高校黨校干部黨性教育的特點和實踐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9(03).
基金項目:文章為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課題《高等教育跨學科交叉課程改革探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JSJG057。
作者簡介:孫正嘉(1988.12- ),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