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由高校“校園貸”而引發(fā)的校園安全問題仍然持續(xù)高頻率增長,雖然各高校已經保持高度重視,但“校園貸”的形式花樣百出、無孔不入,防不勝防。要想從根源防治大學生陷入信貸危機,務必找出其根源問題所在,并究其本質探索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文章分析了高校“校園貸”的背景與形式、“校園貸”問題的根源,再從大學生思想教育與價值引導角度出發(fā),探索對其思想的引導策略,以期從根本上增強大學生的危機防范能力、樹立理性消費觀,保障其健康成長。
關鍵詞:校園貸;大學生價值引導;大學生思想教育
大學生作為青年消費群體,具有很強的消費能力。2002年至2009年間,以招商銀行為首的各大銀行瞄準大學生群體的市場,紛紛推出供其使用的信用卡。然而,大學生群體的償還能力遠跟不上其消費能力,因此,銀監(jiān)會針對此問題發(fā)布規(guī)定,應當綜合評估其還款能力再發(fā)放信用卡,使得各大銀行逐一退出大學生信用卡市場。然而,這給了“校園貸”滋生的最佳環(huán)境,多元化的信貸產品也因此流入校園。再加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花唄、借唄、白條這類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產品大量占據學生們的視野,這些平臺鼓勵人們提前消費、分期付款,這無形增加了大學生群體的經濟壓力,再加上尚未成熟的消費觀,使得大學生群體很容易因為信貸產品而陷入消費困境。
一、高校“校園貸”形式分析
根據調查,大學生卷入“校園貸”風波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為顯性,即明目張膽利用大學生的特性推薦借貸平臺;二為隱性,即通過欺騙手段使大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借貸平臺。在卷入“校園貸”的誘因上,不論是顯性誘騙還是隱性欺騙,二者均具有較強的危害能力。
(一)借貸平臺的“顯性宣傳”
“校園貸”的顯性宣傳主要通過三種方式。第一是網頁,在搜索瀏覽網頁的相關信息時,彈跳出“校園貸”的窗口以引誘大學生點擊該窗口;第二是通過分發(fā)傳單、在廁所、樓道等地方粘貼小廣告等形式吸引大學生眼球;第三是通過設立的校園代理借助朋友及同學的感情與信任進行借貸。該類借貸宣傳最為顯著的特點為“審核簡單、無需抵押、十分鐘到賬……”但實際上,該類借貸平臺巧立名目,后期通過服務費、手續(xù)費、滯納金……隱形且變相的條件來實現暴利。大學生對這類條件沒有清晰又準確的認知與預判,加之誘惑力大,綜合前述的共性條件便陷入了“校園貸”之中。
(二)“不法分子”的隱性欺騙
由于社會經驗的不足,大學生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以及應對危機的能力。因此,常有不法分子抓住大學生的心理建設能力弱的特性,使用連環(huán)計將大學生一步步陷入“校園貸”的風波之中。譬如:以網上購物物品毀損為引,冒充快遞員、淘寶商家或其他精準掌握身份信息的主體誘騙大學生并獲取其信任,請求分期返錢但要求提供押金,經過一系列游說之后,到該不法分子聲稱的本公司正規(guī)借貸平臺進行借貸,等。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低下、警惕心不足以及貪圖小便宜等心理讓自己的金錢成為不法分子的囊中之物。且在“卷入”之后,大學生存有怯懦心理,為顧及自己的面子,忍氣吞聲自己獨自承受,選擇“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企圖隱瞞已欠下高額借貸的事實。
綜上所述,“校園貸”的放貸條件簡單、操作流程便捷、到賬時間快速等能夠使大學生享受當下消費帶來的快感、虛榮和享樂,但因為自制力的缺乏、償還能力薄弱等與消費能力不匹配的現實條件,高利息的“校園貸”極易使學生陷入還貸的無底洞,甚至危害心理健康與人身安全。
二、高校“校園貸”問題根源分析
根據數據顯示與相關新聞報道表明,因為“校園貸”而引發(fā)的校園危機事件源源不斷,除開市場監(jiān)管不到位等外界因素,高校大學生陷入信貸危機的主要根源更多歸根于自身成長與教育的缺失。
(一)成長階段的軟肋
18歲左右是從高中到大學的跨度階段,在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價值觀尚未定型,面對一切未知事物極易產生好奇心與探索欲。這一階段的大學生從中學時期的高壓學習中解放出來,享受自由成為大學生活的象征之一,而眼花繚亂的物質世界更是吸引著他們。同時,從高中生對大學生的轉化,無疑沒有撕去學生的身份標簽,在象牙塔的保護下他們缺乏足夠豐富的社會經驗,對事物的分析力、判斷力及應對能力都較為欠缺,這便成為了“校園貸”乘虛而入的軟肋。
(二)家庭教育的不到位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的價值觀念。在家庭教育中,不到位的消費觀引導使子女在面對“校園貸”誘惑時表現出更弱的風險抵御能力。青少年消費觀引導的缺失大致可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為父母常年缺席孩子成長,對其缺乏思想引導。例如,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父母與子女進行交流的機會甚少,因此缺乏對子女思想觀念、消費觀的正確引導;其二為過度溺愛導致的物質縱容。90后大多數為獨生子女,由于家中只有一個后代,許多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有求必應,任予索求,這樣極易導致子女對物質消費缺乏規(guī)劃能力;其三為因為代溝問題導致的認知盲區(qū)。一些60、70后父母對網絡知之甚少,尤其是家處大山或農村家庭中的父母對網絡的認知有限,無法在信息化時代給子女灌輸與時俱進的價值引導。
(三)高校引導的不足
大學生雖在法律上已是獨立的成年個體,但他們仍舊缺失在法律法制、金融知識、消費觀及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普及。“校園貸”的預警工作于高校而言絕不僅僅是悄聲調查及口頭上的強調禁止,而應當有更有力的舉措。然而,部分高校仍舊僅僅停留在通過“通知”或“會議”這樣較為單調刻板的語言形式開展“校園貸”預警工作,并未涉結合 “校園貸”相關真實案例、具細科普其形式來強調其后果的嚴重性,并且未交代學生安全可靠的貸款方式,以解決學生合理支出的燃眉之需。
三、高校“校園貸”的價值引導策略
價值觀是青少年初識世界的領航者,具備一個良好的價值觀是正確認識世界的關鍵要素。要從根本上減少“校園貸”問題的頻發(fā),最重要的是加強對“校園貸”對象——高校大學生的教育引導。在一定意義上,良好的家風、立德樹人的高校、占領輿論陣地的主流媒體是領航路上的掌舵者,三者不僅需要分別在學生成長中發(fā)揮作用,更需要建立互聯互動機制,以達到對學生消費價值觀念引導的積極效果。
(一)家風促進價值觀的形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更有助于學生正確認知世界。首先,父母應當明白言傳身教的重要道理,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將誠信的待人觀念、節(jié)約的消費觀念與勤勞的處事觀念傳遞給子女,使子女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其次,物質生活是子女健康成長的保障,但對子女的精神世界也萬不可偏廢。留守兒童也好,獨生子女也罷,加強與子女溝通交流是形成正確價值觀念的必修課。加強溝通,及時關注子女的價值觀念,對于不合理與不健康的消費行為或貪圖小便宜的不良心理給予及時的糾錯和教育;再次,通過密切談心了解子女的需求,引導健康的價值觀念,合理安排金錢支出,幫助子女掌握基礎的理財技能,培養(yǎng)子女的獨立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學校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
學校是大學生良好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場所,作為“立德樹人,以生為本”的人才基地,務必在意識到“校園貸”的嚴重后果之后,承擔起引導和教育學生形成良好價值觀的重任,并努力打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環(huán)境。
(1)做好多方位教育與宣傳工作
學校可通過舉行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等形式將“校園貸”安全知識融入新生入學教育中。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如公檢法系統專業(yè)人員、銀行專員、法律顧問及心理專家等全方位深入剖析“校園貸”的危害,加之以宣傳片,線下問答等趣味形式在新生入學伊始就進行引導與教育,同時將誠信、勤勞,節(jié)約等美好品質融入講座中,以此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其次,學校要將預防宣傳教育融入日常管理與規(guī)范中。開展“校園貸”預防宣傳教育,普及風險防范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利用校園新聞、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等推送有關“校園貸”的相關知識使學生了解套路、糾紛、各種隱形收費,也可以推送有關“校園貸”的典型法律案件,加強其曝光力度,強化守法意識和安全意識,引導健康的消費方式。
再次,可將教學內容與“校園貸”知識普及相融合,開通必要的法制教育、金融知識等理論選修課程,通過互動的教學模式,如開展模擬法庭課堂、實地交流教學等方式使學生明白法律的相關規(guī)制、基本的金融常識、樹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念,從而對消費更為理性,遠離“校園貸”。
(2)營造校園安全和諧氛圍
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積極正面的校園文化,樹立先鋒模范的表率文化,有助于高校唱響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青春陽光、價值觀正確的大學生。通過開展學生參與度高、影響深遠的校園活動能增進同學情誼、團體凝聚力,幫助學生形成積極、陽光的生活態(tài)度,減少同學心中的自卑與攀比心理;通過展示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校園文化作品等方式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利于從內部加強自我修養(yǎng),提高文化底蘊,強化認知能力,積累實踐經驗。此外,學校還應當對校外人員進出校園作出嚴格的管理與規(guī)范,定期清理校園小廣告,以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環(huán)境。
(3)搭建特色育人平臺
高校在努力打造硬件設施到位的教學條件同時,也應當注重軟件建設,搭建特色育人平臺,如:“校園貸”援助中心或者輔導員特色工作室,將正確的思維觀念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人際交往的底線,加強意識形態(tài)教育,以此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依托各類特色育人平臺,形成以輔導員為主要力量的動態(tài)監(jiān)測機制和干預機制,通過基本普查與針對性深入了解相結合的方式,密切關注學生的消費行為及消費心理,并做出及時思想跟進與引導。此外,為處于困境的學生提供法律幫助和心理幫助,諸如面對學生被暴力追債、被威逼利誘與恐嚇導致心理健康危機等情況時,可通過該平臺對學生做一系列的幫扶工作。及時的心理疏導、必要的法律援助,能夠將危機最小化,并減輕其現有的危害力。同時,可開發(fā)“今日校園”家長版或開通具備家校聯通功能的軟件平臺,依托該平臺與家長建立長期的家校聯動機制,共同關注學生的發(fā)展。
(三)主流媒體助力價值觀引導
主流媒體通常主導著網絡輿情的發(fā)展,因此更應堅定其報道原則與使命感。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當下主流媒體在注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也應當適當宣講國家對于大學生的資助政策與“校園貸”的危害性,助力青少年讀者建立健康理性的價值觀念,也讓更多家庭了解國家相關資助政策,不為金錢所困。另,在廣告合作方面應嚴格篩選,避免為不良商家打廣告,以增大網絡監(jiān)管力度;嚴格實施網絡監(jiān)管機制,對推崇奢靡之風、享樂主義、超前消費的內容給予適當約束,以此促進青少年讀者樹立正確價值觀與消費觀。
參考文獻
[1] 李秘,宮勛.高校校園貸風險防范機制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07):208-209.
[2] 康譯文.關于高校校園貸亂象成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9(15):139-140.
[3] 沈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高校“校園貸”風險防范對策研究[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32(02):121-124.
[4] 趙瑾,楊雪,康迪.論高校“校園貸”現狀分析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9(04):321.
[5] 黃海蘭.當前高校“校園貸”的問題及對策[J].法制博覽,2019(15):97-98.
作者簡介:黃婕(1994- ),研究生,現任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管理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